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分析

時間:2022-12-30 11:10:58

導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分析

摘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農村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支撐。以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龍居鎮為考察中心,雖然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基礎使用率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參差不齊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應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才培養等措施,力圖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鹽湖區龍居鎮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標志性象征,是國家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民族的精髓。國家強調要加大對農村文化的財政投入,促進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設,發展村民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并得到村民的文化認同,提升其文化欣賞力。政府著力推進文化下基層活動,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然而在現實情況中,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因此,以鹽湖區龍居鎮為考察中心,在概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1]。

1現狀

龍居鎮是示范鎮,地處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位于市區的西部,距離市區有20km。2006年龍居鎮有小學16所,中學1所。建有鄉鎮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37個,文化圖書科技活動室8個,便民商店37個,村民委員會35個。其中,贖馬村村委會建立在村中心廣場,中心廣場帶有花園1個,小樹林1塊、籃球場1個,健身器材1套;路面硬化,街巷整潔。大張村村委會位于村東,村委會內有花園1個,籃球場1個、健身器材1套、戲臺1座、圖書館1座。村內有小學1所,衛生所3個。新農村建設達到“六覆蓋”,并達到區園林衛生村標準。小張塢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兩委班子和村民共同努力,多方籌集資金,投資新建了大隊部、老年活動場所、圖書室,硬化了全村主巷道和出村路,大大方便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質,提升了村容村貌,方便了村民出行[2]。

2存在的問題

2.1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使用率低

國家大力提倡建設新農村,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在這一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問題。在走訪中發現,農村文化基礎建設不到位,且農村社區活動中心存放的書本多為老舊的雜志期刊且更新不及時。此外,當地的戲臺雖搭建,但使用率不高,每年僅有文化三下鄉活動,開展的活動也較少。這些文化建設不到位,無法發揮其最大效用。還有不少設施屬于文化設施范疇,實際卻沒有真正應用到文化上,沒有足夠的設備及活動來作為支撐,出現亂用甚至荒廢的狀況。

2.2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參差不齊

2.2.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缺乏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缺乏人才,存在人員配備不足的問題。在村級管理中,管理人員更多是無償管理,工作積極性不高,與此同時他們缺乏專業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雖然政策實施初期取得不少成果,但在實施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可持續性發展,他們的服務態度缺乏,很難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3]。2.2.2相關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低在開展文化活動中,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工作的順利開展,若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差,會影響活動的組織協調,不僅無法調動人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還會削弱活動的實施效果,因此要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2.2.3相關部門的服務意識不足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還需要多方組織參與其中,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管理,相關工作人員要履行好自身職能,謹記時刻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扎實基礎。在走訪過程中發現,部分工作人員仍不了解其中含義,對于工作內容更多是根據上級命令行事,缺乏思考,只依據通知辦事。

2.3農村居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

農村的大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是初中和小學及以下的學歷,致使他們的文化認同感低。因為教育水平越高,文化認同感也會隨之變高,他們的精神生活會更加豐富。

2.4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不匹配

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發展更多是政府來配置資源,易出現政府供給與農村需求不一致的現象。在實際走訪中發現,村民更傾向于大眾化文化娛樂活動如廣場舞,而政府更多是提供文化惠民工程,致使村民對政府的文化工程項目不太感興趣[4]。

3對策建議

3.1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面,要先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近年來,國家積極倡導鄉村振興戰略,對于農村基礎設施簡陋的問題,要合理利用資源,推進農家書屋等項目的建設。與此同時,當地政府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和使用,發展有關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的政策支持,高質量、高標準、高要求地完成這項任務,解決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財力不足的問題,鎮政府要保障經費支持的同時,適當提高農村的文化消費水平。在此基礎上仍需大量資金支持,推進文化基礎設施的更新及相關文化活動的舉辦。在政府主導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需要注入第三方力量,委托第三方實施運營管理,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現如今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上海文化藝術中心允許第三方社會機構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的負擔,同時帶動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5]。

3.2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才培養

3.2.1優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建設人才是關鍵。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在進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專業性強的人才隊伍,并配備一名強有力的文化領導者。可從以下3方面著手。1)優化基層文化服務人員的選拔環節,明確培訓到薪資待遇等一系列具體問題。2)培養有質量且專業性強的基層文化服務人員,采取定期與不定期培養相結合的方式。3)形成人才梯隊銜接機制,發展可持續性優秀文化服務人才。3.2.2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監管在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除了要關注文化服務本身,還要加強對其的監管力度,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在監管過程中要發揮農村村民的作用,可以向政府部門提出相關建議對策。對于當地政府而言,更需要加強對自身的監督和管理,進一步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穩步發展。3.2.3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薪酬考評考評制度關系人員的發展問題。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完善考評制度,激勵相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完善的薪酬制度也是薪酬考評中的一種,將薪酬制度與工作任務掛鉤,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在實際工作中,將更多的績效環節增加到薪酬考評中,發展有效的競爭機制,培養優秀的人才,并留住人才。

3.3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

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需要村民與文化產生共鳴,擁有文化認同感。在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積極鼓勵村民參與其中,并形成文化凝聚力。當地政府要與村民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政府要從村民的角度出發,為村民提供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與此同時,積極接受村民提出的建議。村民也要從政府的角度出發,進行雙向溝通,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對象是村民,需要村民的參與,只有這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更好地發展[6]。

3.4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

政府在給農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不僅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還需要進一步動員社會組織和團體出資共同參與農村文化服務,基于農村文化需求,兩者相互配合,提供給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此外,政府打造好農民文化展示平臺,形成良好的文化范圍。

參考文獻:

[1]陳菲.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21.

[2]孟璐.焦作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策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1(9):24-27.

[3]聶應德,劉召燕.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路徑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79-83.

[4]曹敏.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5):280-282.

[5]翁明麗.南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問題與對策[J].江蘇商論,2020(9):63-67.

[6]李水洪.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面臨的困境及對策思考[D].南昌:南昌大學,2020.

作者:張敏 楊麗娜 柳楊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