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地域建筑文化論文

時間:2022-08-09 10:17:28

導語:新型城鎮化地域建筑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城鎮化地域建筑文化論文

一、我國地域建筑文化的現狀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歷經了60余年。在總結以往城鎮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鑒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黨中央于2013年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策略。此后,新華社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靶滦统擎偦敝饕ㄟ^以下幾方面內涵所體現: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的深邃思想來引領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是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的質量;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充分實現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特征是統籌安排、城鄉一體。只有正確理解“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明確城鎮化發展的改革任務,解決好城鎮化發展中的難題,提高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和發展的可持續性,才能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全面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與歷史任務,是擴大內需的長期動力,是我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切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筑建設,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與生產方式轉變,提高城市建設質量,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小康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國地域建筑無論是建筑材料的使用,還是建筑樣式的選擇,都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在此基礎上,蘊涵著豐富的建筑思想和審美意識的地域建筑文化得以產生并不斷地豐富發展。然而,近些年來,席卷世界各個角落的“全球化”進程不僅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無法回避地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強化了世界文化交流頻度、促進世界文化融合發展的同時,還引導著文化發展趨向于同質化的方向發展。在地域建筑文化領域,“全球化”具體體現為把某一發達地區的新技術、新觀念和新理論播撒向世界各地,這一方面促進了建筑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卻由于趨同現象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地域建筑文化的衰弱,大量地域特色濃郁的傳統建筑消失,而且建筑風格迥異、造型奇特的“國際范”現代建筑慢慢成為了當代建筑文化思潮的代表。

這種變化,在近些年我國具有一定代表性建筑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缺失了我國本土建筑語言的“方盒子”一棟棟拔地而起,諸如眾所周知的國家大劇院、“鳥巢”、CCTV大廈、水立方等國家性地標建筑都由外國設計師進行規劃、設計而建成,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削弱了我國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點。我國地域建筑文化特點逐步喪失的狀況引起了很多本土管理者、建筑師們的質疑,并進一步指出了建筑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即簡單符號化問題。簡單符號化本質上就是將地方建筑的樣式、形態、裝飾、色彩等要素進行簡單的概括與提煉成為不假思索的地域符號,并結合鋼筋混凝土等現代材料進行簡單的堆砌,形成新建筑,組合成為新組團,構造出新城市。①這種“簡單符號化”未能把不同風格、特點的外來建筑文化真正地融合到地域文化中,從本質上忽視了更深層次的地域文化精神,缺乏關心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軌跡,造成后來的建筑與當地的文化缺少緊密和持續聯系,地方歷史、地質地貌、傳統文化、經濟方式、生活習慣等因素被排斥在外,無法很好地創造出被認同的情感空間。例如在安徽地區,馬頭墻作為文化背景符號在當代建筑上的運用比比皆是,隨處可見現代建筑的山墻加上馬頭墻作為裝飾性構件,建筑色彩采用黑白灰的調子,建筑外表皮部分進行肌理處理,這樣的建筑因此而被定義為徽派建筑。事實上,這種對地域建筑文化簡單符號化的理解和運用,既可以理解為一種對國際建筑同質化現象的反思與批判,還可以視為地域建筑文化發展的一種新探索,但是這樣的理解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應該從更深層次去理解與挖掘地域文化,尊重建筑所處的自然與文化環境,注重地域建筑語言的更新,營造出符合當地文化的建筑空間。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地域建筑文化發展的思考

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根據地域建筑文化發展現狀,針對現代化進程中有效實現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發展的有機結合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一)新型城鎮規劃與地域建筑文化保護

1、古建筑保護

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歷史記憶的符號,是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是地方文脈的延續,更是見證了文化的傳承,尤其是古建筑不可再生的屬性決定了一旦遭到破壞就無可挽回。因此,古建筑保護對于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續是至關重要的。由于古建筑既是歷史的遺存又是體現一個城市發展進程的標志,因此,在現階段新型城鎮規劃和建設中,地域建筑文化保護的首要任務就是對重點古建筑進行避讓保留,可以在重點古建筑單位周圍綜合規劃道路系統和新建建筑,但不能穿越古建筑控制線,更不能拆除或毀滅古建筑及相關遺跡;有效控制周圍新建建筑層高,控制對古建筑的影響。②其次,對一般性古建筑進行整體性搬遷。在新城鎮規劃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如果確實由于城市發展需要而古建筑重要性不是特別明顯的,可以采取整體性搬遷的辦法,將古建筑按照編拆除,異地進行恢復性重建。這樣既避免了一般性古建的保護與新城鎮規劃的沖突,又保留了原有古建筑的完整性,為地域建筑文化的保護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第三,對于確實沒有保留價值的老舊建筑,組織專家進行充分的調研論證,如確無保留價值與文化意義的予以拆除。最后,圍繞古建筑進行綜合規劃,將古建筑與周圍環境綜合性考慮,合理開發古建筑,建成旅游和消費區域。這樣處理一來可以提升古建筑的影響力,讓古建筑成為城市名片,以實證的方式向人們闡述整個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讓人們銘記歷史與文化;二來讓古建筑與城市發展相協調,既不影響城市發展又很好地承擔新時代賦予古建筑的新任務,帶動城市旅游和消費產業發展,傳播城市文化,與城市和諧共生,促進城市經濟文化高速發展。例如,青島市在新城鎮規劃與發展中不僅保留了大部分19世德國建筑如德華銀行、山東路礦公司、青島火車站、海濱旅館、小青島燈塔、水師飯店、基督教堂、德華高等學堂等,還將嶗山景區與古建筑群串聯起來,建成旅游景點,延續了古建筑的生命,也為青島的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2、歷史老街區保護

歷史老街區是城市的活文物,時刻向后人展示著前人的生活方式、風俗文化、歷史的脈絡、社會的變遷,現在更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但是,歷史老街區的多數古老建筑陳舊、破損問題比較突出,在新城鎮規劃時,確定好規劃政策與實施辦法是保護好老街區的重要措施,也是地域建筑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在新城鎮規劃時對歷史老街區的保護要按照街巷肌理不變、古樹名木保留、院落尺度不變、修舊如舊、功能復興的方針進行整體性規劃,在維持原有社會功能的基礎上積極增添新的社會功能。在歷史老街道改造中,要加強院落、街道的整體性空間設計,加強視覺與景觀系統設計,加強交通空間設計。這樣在既保護好歷史老街區的同時,又讓老街區為新城市的建設發展添磚加瓦,促進了整個城市經濟文化繁榮。像北京煙袋斜街在規劃建設時,對舊建筑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復興了傳統的煙袋斜街的功能,同時還增加指示系統,串聯了鼓樓、后海、什剎海景區,不僅保護了歷史老街區,還傳承了地方建筑文化,促進了城市消費產業的發展。其他如天津五大道、上海多倫多名人街、齊齊哈爾羅西亞大街、重慶磁器口、成都寬窄巷子等歷史老街區均成功的擔負城市功能,又保護地域建筑文化,成為整個城市發展的亮點。①

3、傳統城市格局與風貌保護

從社會學角度看,傳統城市格局與風貌很多是由血緣組織、地緣組織、業緣組織形成的,是社會宗法制度的體現,是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在新城鎮規劃時,對傳統城市格局與風貌的保護要按照合理利用歷史街巷;保留傳統城市空間格局與肌理;嚴格控制規劃容積率和建筑高度;協調公共服務性建筑風格;統籌建筑布局;重視古樹利用等多種手段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城市風貌,以促進城市與建筑的和諧共生發展。如拉薩市的發展,就很好得對傳統城市格局與風貌進行保護。拉薩市根據城市現狀與發展目標,在規劃方面制定了“一心兩線多點”城鎮空間發展策略,在布達拉宮周圍嚴格控制建筑體量,對新建筑的樣式、色彩、肌理都進行限制,很好得處理新建筑與古代文明、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關系,對城市格局進行強有力的保護,延續傳統城市格局和風貌。其他如瑞金、南京、揚州等城市都根據自身城市的情況,在規劃時采取強有力的舉措,對傳統城市格局與風貌都進行了很好的保護,在城市發展的同時凸顯城市精神與地域建筑文化,促進城市和諧發展。

(二)新型城鎮建設與地域建筑文化傳承

1、體現場所精神

“場所是將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有意義結合起來的一個整體”②,因此,場所不僅具有建筑實體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具有精神上的重要意義。建筑創造場所,場所聚集構成場所精神,它使人們的生活形式和意義以更為準確的的方式顯現出來。場所精神的真諦從現象、結構、精神、意義、特征、歷史等角度揭示出場所與人存在于世的關系。③處理好建筑空間與場所的關系,體現場所精神,是地域建筑文化傳承的首要環節。在新型城鎮建設方面,需要重點劃分區域、中心、標記、通路、邊界,處理好建筑空間的伸展與圍合、人與環境的總體關系,將建筑空間營造同場所精神得結合起來,創造出具有活力的地域性建筑。像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在19世紀起,就是因為逐步發展為工業城市而引發了一些削弱城市總體空間結構和形象特征的變化———拆除了大部分的城墻使新城與老城的界限不復存在;城市周圍那些自發蔓延的人造環境損害了城市的總體形象,一些最富特征的地區也隨著貧民區的清楚而消失了。即便如此,布拉格在歷史進程中基本上保持和發展中世紀所形成的形象特征和空間結構,這種連續性的城市發展很好地延續地域建筑文化,體現場所精神,使布拉格成為一座極富美感的城市。

2、重視城市歷史文脈

建筑學領域對于城市歷史文脈的探討是關于建筑與所在其城市以及人與建筑的關系的問題,只有對這些復雜關系進行認真梳理與總結研究,找出內在規律,才能理解任何一個歷史建筑以及新建筑的意義。在新型城鎮建設方面,要重視單體建筑與群體的關系,注意新、老建筑在視覺、心理、環境上的延續性,讓每一個建筑都成為歷史、文化元素而有機地融入環境之中,保持特定空間內的個體因素與環境整體的時空連續性。具體措施可以是將新建筑的立面化整為零、新老建筑間接對應、建筑形式上的感覺模仿、建筑裝飾的運用、強化新建筑細部等。如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貝聿銘先生深入研究了蘇州市的歷史文脈,在建筑與環境的融合、建筑單體的處理、新老建筑的契合、細部材質的運用等方面都做了較好的處理,成功演繹了“中而新”、“蘇而新”的建筑樣式,對地域文化的延續與傳承做出了示范。

(三)新型城鎮的城市文化營造與地域建筑文化更新發展

1.新型城鎮城市文化營造

一般認為,城市文化是有別于其他城市的、具有鮮明特點的一般性文化,強調的是城市文化的標志性與內涵價值。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公共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而其中最具象的表現形式就是建筑文化,如北京作為古都,天安門、故宮、長城、四合院民居等標志性建筑物就很好地表述了城市文化。因此,新型城鎮城市文化營造重點必須放在新建筑的內涵表達、新老建筑的的融合、地域建筑的新符號化、傳統建筑材料的創新性運用、建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建筑空間的處理等方面。

2.地域建筑的新符號化

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哲學等這些人類文化的具體精神形式均統歸于符號的范疇。①建筑通過符號傳達出情感,形成隱喻,通過雙重譯碼的解讀,營造地域文化。總結與提煉地域建筑文化的內涵特征,進而具象成新的圖像符號、指示符號、象征符號等,并將這些新符號與建筑營造結合起來,使新建筑融入城市整體環境,營造新型城鎮城市文化,是地域建筑文化更新發展的主要途徑。具體的方法有新建筑的實效性設計、類比性設計、象形型設計、法則型設計等。②如上海金茂大廈的設計就是將現代建筑與中國古塔元素符號相結合,建筑自上而下,層層跌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陽光像金色的瀑布從塔頂順流而下,既蘊含了佛教的佛光普照寓意,又將上海建筑的弄堂文化同現代超高層建筑技術相結合,符合上海的本土建筑文化,也反映了上海地少人多的地理特征與國際金融中心定位,結合新技術促進了地域建筑文化的發展更新。

3.傳統材料的創新性運用

熟練掌握傳統建筑材料的特性,同時利用現代技術生產能夠體現傳統材料的肌理、質感、色彩等屬性的可替代的建筑材料,在滿足現代人審美觀的基礎上,創新性地生成新的建筑空間,這是地域建筑文化更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如現代徽派建筑在使用現代建筑框架技術與鋼筋混泥土、玻璃、瓷磚等現代材料的同時,使用傳統石材、木材作為建筑物的裝飾性構件與表面肌理材料進行建筑室內外裝飾,遵循傳統徽派建筑空間格局進行布置,營造特色建筑空間,不僅能夠節約經濟成本,還能與城市發展融為一體,延續城市脈絡,突出城市精神,營造新型城市文化,促進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與地域建筑文化的更新與發展。

三、結語

總之,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與地域建筑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只有用發展的眼光深入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復雜性與矛盾性、認真分析地域建筑文化的影響因子及相關構成要素,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契機,才能促使二者有機結合,建設出符合中國國情以及地區文化、適宜人居、環保生態。

作者:余熙文1李曉瓊2工作單位:1.合肥師范學院藝術傳媒學院2.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