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論文

時間:2022-08-09 10:21:56

導語: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論文

一、泉州閩南建筑文化———紅磚古厝

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文化傳統及審美情趣,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閩南的建筑風格,閩南傳統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等極具閩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傳承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其中,泉州地區的紅磚古厝已經成為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風格。

(一)紅磚建筑文化的起源

紅磚建筑文化起源并發展于泉州。泉州地區盛產含有三氧化二鐵的土壤,經過燒制加工就能得到顏色絢爛的紅磚,產量高成本較低,且該紅磚耐久性,耐腐蝕性強,非常適合閩南地區潮濕、溫差大及臺風多的氣候條件,因此在閩南地區得到極其廣泛的使用[1]。廈門、漳州,臺灣地區都有大量的紅磚建筑。在泉州古街古巷中還保存著大量具有西洋風格的閩南紅磚古建筑,俗稱“洋樓”,把閩南民居古建筑的文化元素和西洋建筑的文化元素融為一體,成為泉州閩南民居古建筑的又一特點。

(二)泉州紅磚建筑的傳承

泉州的紅磚建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傳承與發展。位于泉州清源山風景區內的錦繡莊民間藝術園,占地30畝,總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整個民間藝術園完全按照閩南傳統紅磚建筑文化風格建設。錦繡莊采用閩南獨有的官式大厝形制,閩南人稱之為“皇宮起”,即按皇宮式樣建造的大厝。建筑的屋頂脊飾則采用燕尾脊,建筑正脊兩端線腳向外延伸并分叉,按照民間流行的說法,只有舉人以上的官宅方可使用,但泉州地區的居民對于燕尾脊的使用十分普遍[2]。錦繡莊的部分外墻裝飾則采用閩南的煙炙磚,拼接出各式各樣的造型,其中以“萬字封壁”最具代表性。這些圖樣寓意吉祥,內容講究虛實平衡,形成了獨具韻味的墻體藝術[3]。泉州市政府在舊城區的改造中也體現出了對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涂門街、北門街、東街等民居的整體改造就傳承了閩南紅磚建筑風格,這樣的改造既讓舊城區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城區街道煥然一新,又不失老泉州的韻味,可謂一舉兩得。

二、提高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素養的必要性

(一)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呈逐漸消亡趨勢

雖然泉州的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傳承和保護,但整體上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元素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很多具有閩南傳統文化特點的古建筑的現狀令人堪憂。由于年久失修,很多紅磚古建筑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很多屋主由于常年居住在外,沒有對紅磚古建筑進行修繕,導致這一部分紅磚古建筑被長期廢棄。而有的紅磚古建筑雖然進行了修繕,但是采用的卻是現代化的修繕手段,使得很多紅磚古建筑原有的文化內涵、文化特色被現代氣息所覆蓋,失去了其應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些現象在閩南地區還較為普遍。傳統建筑文化元素保護意識的缺乏,是導致傳統建筑文化呈逐漸消亡趨勢的重要原因。

(二)現代建筑缺失地域特色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鋼筋混凝土高樓大廈已經成為城市的新面孔,城市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內涵,失去了地域的建筑文化特色。泉州地區新的建筑已經很難找到閩南文化的特點,取而代之的則是設計風格日趨雷同的鋼筋混凝土現代建筑?,F今大部分的工程和建筑項目都采用招投標的方式,但最終選擇方案時,很少考慮建筑與當地傳統建筑文化的融合與協調,更多的是盲目地追求建筑物外觀的新潮,最終導致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消失。主要原因首先是決策者以及設計師們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如今國內的建筑市場,決策者和開發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設計師的設計,對于設計師一些關于傳統建筑文化的設計觀點并不認同,一味追求建筑的現代化,扼殺了不少包含傳統建筑文化元素的方案。其次,土建行業的從業人員,特別是設計師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少設計師直接借鑒國外的建筑設計方案,而忽視了城市的傳統建筑文化元素,設計時很少考慮建筑方案與城市環境的融合,導致了城市傳統風格的缺失,泉州也不例外。

三、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素養提升的對策

(一)政府應為土建人才的傳統建筑文化素養的提升創造條件

政府可建立土建從業人員的考察實踐基地。可定期組織土建從業人員,特別是設計人員參觀具有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和含有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元素的現代建筑。泉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紅磚建筑就是位于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氏古民居于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主體建筑均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筑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被譽為閩南建筑的大觀園。因此,蔡氏古民居可以作為一個親臨體驗學習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實踐基地,讓土建從業人員對閩南傳統建筑文化有更直觀的認識。政府應加大對于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素養提升的投入。展示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博物館可作為土建人才的傳統建筑文化素養提升的教育平臺。泉州最具代表性的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博物館是閩臺緣博物館。閩臺緣博物館占地154.2畝,主體建筑面積23332平方米,主體建筑采用“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運用閩南傳統建筑“出磚入石”的特色工藝,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博物館內展示了閩南傳統建筑樣式、閩南傳統文化生活內容、閩南傳統工藝品等閩南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博物館可以作為土建人才培養的教育平臺,來提升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素養。還可以在即將進行改造的舊城區中規劃一些展廳、小型博物館來展示閩南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生產施工工藝、建筑設計的獨到之處、建筑文化與民俗風情的關系,例如紅磚的燒制過程、墻體出磚入石的砌筑方法、泉州紅磚古厝“皇宮起”的建筑特色和產生原因等。這些博物館、展廳不僅可以作為土建人才重要的教育平臺,又可以成為新泉州人了解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窗口。當然,教育平臺的建設、教育展廳的布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經費的投入,并作為閩南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土建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土建人才培養中的獨特作用。行業協會可為會員單位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咨詢與服務,為會員的信息交流、業務交流和業務培訓提供機會和搭建平臺。因此,土建協會要在每年的培訓計劃中,有意識地設計閩南傳統建筑方面的培訓內容,包括泉州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閩南建筑文化與泉州當地民俗的關系;泉州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碰撞交融的文化成就;閩南傳統建筑藝術欣賞、建筑技術學習、建筑人文思想介紹、建筑案例點評等等,漸進式持續地對土建人才進行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教育滲透,不斷提高土建人才的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素養和建筑技藝。而且行業協會在本行業中具有一定的權威,一般能夠參與制訂本行業政策、法規,具有一定的法規制定與管理權限,并成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因此,行業協會是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土建行業協會要充分重視發揮這一橋梁和紐帶作用,把傳承和發揚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政府的城市規劃的科學理念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使之成為政府城市規劃的參考依據。

(三)土建人才繼續教育要重視傳統建筑文化元素

通過繼續教育提高土建從業人員的審美能力是加強土建人才人文素養教育的核心。當今社會,功利化的思想使得大眾過分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的思想受到桎梏,其重要表現就是審美能力的欠缺,難以感受到傳統之美、建筑之美和文化之美[4]。在這種浮躁的社會氛圍下,土建從業人員會盲目的崇拜現代文化所帶來的沖擊感,卻遺忘身邊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提高土建人才的人文素質,也將成為傳承和保護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建設一支具有較高傳統建筑文化素養的繼續教育師資隊伍。擁有較高傳統建筑文化素養的教師不僅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行為和知識向受教育的土建人才傳授人文知識,亦可以在課堂之外通過學員的互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員,真正做到教書育人[5]。同時,也可邀請泉州民俗文化、閩南建筑傳統文化的知名專家舉行專題講座或學術報告,為土建人才搭建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繼續教育要加強對土建人才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土建從業人員在接受高等教育階段一般比較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培養,以期望在今后工作中能夠盡快的適應角色,這往往導致土建從業人員傳統建筑文化知識的匱乏。繼續教育要重視提升土建從業人員的終身學習能力,特別是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學習能力,才能使土建從業人員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汲取更多的傳統建筑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將傳統建筑文化知識同現代建筑理念相結合,才能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傳統建筑文化。提高土建人才的終身學習能力,就要增強其信息素養能力。信息素養能力是指人們能夠確定何時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并且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養能力的提高使得土建從業人員懂得如何去學習傳統建筑文化知識,擁有更多的途徑去獲取傳統建筑文化知識,并從所學的傳統建筑文化知識中汲取精華、加以利用,不斷提升自身的傳統建筑文化素養。閩南傳統建筑是閩南人世世代代憑借自己的智慧與勞動所創造出來的符合閩南人審美情趣和民俗風情的文化,泉州地區的紅磚古厝文化則是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而這些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化、城市化的影響下卻漸漸走向衰亡。必須在土建人才的培養中增加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元素,讓土建人才了解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領會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提升土建人才的傳統建筑文化素養,使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更加和諧地發展。

作者:林琳王秀華工作單位:黎明職業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