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旅游空間結構分析
時間:2022-08-28 04:23:20
導語:青島市旅游空間結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研究背景
通過青島市旅游資源普查,共計收錄青島市資源單體3617個,課題組以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從旅游資源數量、類型、等級等方面對青島市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特征進行了分析,從而揭示其內在聯系,為有效統籌利用青島市旅游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青島市旅游資源覆蓋密度
通過青島市旅游資源普查確定,青島市全域面積約10882平方公里,其中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為3617個,由此計算出青島市旅游資源平均覆蓋密度為0.33個每平方公里,10個區縣中有6個區縣的密度超過青島市平均值,密度排在前3位的市南區(29.87個/km2)、市北區(4.89個/km2)、嶗山區(1.71個/km2)均超過1.5個/km2,這三個區旅游資源單體高度密集,是青島市旅游資源最為稠密的地區,也是旅游開發較為成熟區域。其余各區、市旅游資源密度每平方公里均不足1個,排在后兩位的膠州市和萊西市,旅游資源密度不足0.1個每平方公里,與其他區縣差距較大(如表1所示)。
(一)自然旅游資源單體在各區市的覆蓋密度
青島市自然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為1117個,每平方公里平均覆蓋密度為0.101個。其中市南區、嶗山區、市北區、黃島區、城陽區的每平方公里的自然旅游資源平均覆蓋具有較明顯的優勢,自然旅游資源單體平均數量超過全市平均值。從地域空間分布來看,青島市自然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市內三區所轄海岸帶、嶗山山脈的午山支脈山嶺帶、嶗山區東南部的嶗山山脈巨峰支脈山嶺帶、平度市北部的大澤山地區、黃島區中南部的膠南山群地區。自然旅游資源地理分布與青島市地貌的基本形態有較強的相關性。
(二)人文旅游資源單體在各區市的覆蓋密度
青島市人文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為2500個,平均每平方公里覆蓋密度為0.226個,是自然旅游資源單體覆蓋密度的2倍多。但僅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城陽區、李滄區五個區的人文旅游資源超過了全市的平均密度值,尤其是市南區人文旅游資源賦存達858個,覆蓋密度28.6個/km2,數量及密度上均遠超全市平均水平,剩余區縣覆蓋密度均低于0.15個/km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各區縣賦存兩極分化明顯,由此可見青島市人文旅游資源具有較強的聚集性,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膠州灣東岸老城區,表現出與歷史變遷、經濟發展較強的相關性,也表明膠州市、萊西市、平度市是青島市人文旅游資源賦存的非優區。
三、青島市旅游資源類型的空間結構
依照“國標”分類標準,通過本次調查,青島市旅游資源共有8個主類,30個亞類,125個基本類型(如圖2所示),分別占全國旅游資源主類、亞類和基本類型數量的100%、96.8%和80.7%,缺少BF類冰雪地1種亞類旅游資源,以及AAG、ABA、ABB、ABC、ABD、ABE、ABF、ABG、ACI、ACJ、ACM、ADA、ADB、ADC、ADD、BAB、BEB、BEC、BFA、BFB、CBB、CDD、DBC、DBE、EBE、FAJ、FCE、FEC、FGE、HGH共計30種基本類型旅游資源(如表2所示)。由此可見,青島市旅游資源類型結構具有主類齊全,亞類豐富,基本類型覆蓋面較廣的特點。
(一)自然旅游資源類型空間結構
全市自然旅游資源空間地域性十分明顯,主要集中在嶗山、嶗山東北、西南余脈丘陵地帶以及黃島中部地區,即嶗山區、即墨市、平度市、黃島區等區市,這個區域中自然旅游資源單體共計917個,占全市自然旅游資源單體總量的82.1%。A類地文景觀、B類水域風光、C類生物景觀三個主類旅游資源單體數量占自然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的98.9%,構成了青島市自然旅游資源的主體。總體上看青島市自然旅游資源種類較多,旅游環境容量大、資源品質高,非常符合現代人親近自然休閑度假的需求。1.A類地文景觀旅游資源。青島市A類旅游資源單體共計784個,分屬5個亞類,24個基本類型,主要集中在嶗山區、黃島區、即墨市、平度市、城陽區五個行政區域。地文景觀中亞類AC地質地貌過程形跡和AA綜合自然旅游地旅游資源單體占全部地文景觀總數量的91.6%,這與青島市屬于海岸丘陵城市地貌特征相吻合。從分布情況來看,山岳型地文景觀集中在嶗山區,單體數量達到了370個,占全市地文景觀旅游資源單體數量的47.2%,構成了青島山海景觀的主體。青島海岸兼具海積、海蝕兩種地貌類型,其中最具旅游開發價值的灘地型旅游地,全市共有9處,主要分布在嶗山沙子口、市南區東部、黃島區薛家島、即墨市鰲山灣等地,其中,金沙灘海水浴場、石老人海水浴場和鰲山灣海水浴場3處,海灘寬闊、坡度平緩、沙質較細最適合開展海灘旅游。2.B類水域風光旅游資源。青島市B類旅游資源單體共計120個,分屬5個亞類,10個基本類型,其中平度、嶗山、即墨三個區縣91個,占總數的74%。亞類BE河口與海面旅游資源是青島市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資源,資源單體總數15個,資源總體數量較少,但單體體量較大覆蓋面積廣泛,十分適合休閑觀光游憩。這些資源單體主要集中在南部前海、西海岸一帶,而膠州市單體數量為0,表明青島海濱一線水域風光旅游資源開發不均,環膠州灣、大沽河沿岸的潛在資源現階段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也體現了青島市水域風光類旅游資源空間分布上具有較明顯的集聚性特征。[2]3.C類生物景觀旅游資源。青島市C類旅游資源單體共計198個,囊括了所有的亞類以及8個基本類型,生物景觀類旅游資源以亞類CA樹木旅游資源為主。各區市中嶗山區資源單體總數最多,其次是黃島區、膠州市、市南區。嶗山區植物景觀主要集中在九水、下宮、嶗頂四個區域;市內三區植物主要以觀賞植物,行道樹和林木為主,林木多分布在市內的山區[3],如觀象山、信號山、貯水山、青島山、八關山等,黃島區生物景觀類旅游資源主要分布于大、小珠山及其周邊。4.D類天象與氣候景觀旅游資源。青島市D類旅游資源單體共計12個,包括了2個亞類,6個基本類型,其中青島溫帶季風性避暑氣候旅游資源為影響全域的氣候資源,使青島市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十分適于旅游的氣候環境。青島氣候除受著海洋影響外,因地形因素在部分區域又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小氣候,形成了獨特的氣候現象景觀,例如嶗山太清灣,因東、北、西三面山體環抱,只有南邊面海,形成了這里近似亞熱帶小氣候,而位于嶗山中部偏北的白沙河中上游地帶的北九水,由于受到南面巨峰的阻擋,氣溫較低,形成了獨特的避暑氣候地。
(二)人文旅游資源類型的空間結構
青島市人文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各類人文旅游資源單體總數2500個,占全市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的69.12%,表明青島是一個人文底蘊非常深厚的旅游城市,這些人文旅游資源在空間結構上表現出類型齊全、存量豐富、特色明顯、分布聚集的特點,是今后青島市旅游深度開發的重點。從類別上看,F類旅游資源單體占人文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的的77%,構成了人文旅游資源的主體。1.E類遺址遺跡旅游資源。青島市E類旅游資源單體218個。EA類旅游資源從空間分布來看,總體較為分散,區域上相對集中在即墨、膠南、平度、萊西四個區市,主要是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人類的遺跡,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東岳石文化遺址(平度)、北阡遺址(即墨)、三里河文化遺址(膠州)、北辛文化遺址(即墨)等,這充分說明青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史前旅游資源的發掘將不斷豐富城市考古的文化序列,可以將僅有百年建制的青島的城市歷史延伸至史前文明[4];EB類旅游資源主要以廢棄寺廟、軍事遺址與古戰場、歷史事件發生地三類資源為主,空間分布較為聚集,主要集中在市南、嶗山、平度、膠南四個區市,以瑯琊臺遺址、青島山德軍炮臺遺址、即墨古城遺址、嶗山道院遺址等資源為代表。2.F類建筑與設施旅游資源。青島市F類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為1938個,是所有類型中旅游資源單體數量最多的主類,這些旅游資源數量、類型十分豐富分屬7個亞類,45個基本類型僅缺少FEC懸棺類旅游資源。FC景觀建筑與附屬型建筑、FD居住地與社區、FA綜合人文旅游地3種亞類旅游資源總數1728個占建筑與設施類總數的89.2%,是該類旅游資源中最具代表性的3個亞類。F類旅游資源主要聚集在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平度市、黃島區五個區縣,其中市南、市北兩區最為集中,數量達到了1069個,資源亞類中FD居住地與社區旅游資源最為豐富,數量達752個,這里的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名人故居與歷史紀念建筑、傳統與鄉土建筑、特色街巷等,反應了青島近現代歷史的變遷以及當代城市經濟發展的脈絡。3.G類旅游商品旅游資源。青島市G類旅游資源單體總數128個,涵蓋了所有的基本類型,類型比較齊全,但從空間分布上看青島旅游商品資源多集中在周邊區市,開發程度較弱,市場認知度不高,導致青島旅游商品仍然以淺層次海洋產品為主,不能滿足旅游市場日益多元化的對旅游商品的需求。從單體的數量上看,主類G旅游商品的單體數量較少,是全市人文旅游資源的薄弱環節,反映出青島旅游商品開發和銷售落后于其他旅游產品開發和銷售的問題。4.H類人文活動旅游資源。青島市H類旅游資源單體216個,涵蓋了4個亞類,14個基本類型。在空間分布上青島市內三區人文活動旅游資源單體21個,主要以現代節慶為主;周邊相對密集的區域有即墨、平度、膠州三市,類型以民間習俗、藝術類資源為主,其中,膠州和即墨的茂腔和柳腔是青島獨特的地方戲曲,膠州秧歌,傳承自元雜劇,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四、青島市旅游資源等級的空間結構
依據“國標”中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對青島市旅游資源單體進行了評價,將其劃分為特品級(五級),優良級(四級、三級),普通級(二級、一級),未獲等級四個類別,并運用ARCGIS軟件將各資源單體在地圖上進行了標注,從而輔助全市旅游資源等級的空間結構進行分析和整合(如表3所示)。旅游資源等級是綜合性要素分析的結果,對區域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均具有指導性意義。
(一)特品級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
青島市特品級共計34個,數量較少,這與青島是全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不符,但同時也體現了青島市旅游資源的綜合效用較為突出的特點。青島市特品級資源單體的空間分布十分集中,其中市南區、市北區共計26個,占全市特品級單體總數的76.5%,是全市特品級旅游資源最為密集、基礎設施最完備的區域,其他區市中嶗山區特品級旅游資源也比較豐富,是全市旅游資源開發相對成熟的區域這與青島市現階段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區域相吻合,也說明特品級旅游資源對區域旅游的帶動作用十分巨大。另外李滄區、城陽區、膠州市、萊西市四個區市特品級旅游資源賦存為0,表現出這些區域旅游業發展滯后的特點。
(二)優良級旅游資源空間結構
青島共有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1002個,占所有資源單體總數的27.7%,數量十分的可觀。優良級旅游資源是旅游吸引性要素的主體,也是城市旅游開發的重點,因此優良級旅游資源的賦存的多少,體現了區域旅游業發展的潛力,也決定了區域旅游發展的方向。在空間分布上我們可以看出市南區、黃島區、嶗山區、平度市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數量較多,說明這些區域是今后旅游資源開發的重點區域,同時也發現市北區優良級旅游資源相對較少,這說明現階段這個區域旅游業發展已經受到了資源欠缺的制約,旅游發展潛力不足。李滄區、城陽區、膠州市、萊西市四個區市優良級總量為35個,數量十分稀缺,說明這四個區市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非優區,同時也表明這個區域的旅游開發仍處于淺層次階段。從類型上看,市南區、市北區、黃島區、嶗山區、平度市五個存量較豐富的區域資源各具特色,其中市南區、市北區F類建筑與設施旅游資源單體優良級數量達到488個,主要以近現代建筑、商業街巷為主,適于開展帆船運動、休閑購物、城市觀光或文化體驗等旅游活動;嶗山區建筑與設施類61個,地文景觀類49個,水域風光類11個,人文活動類14個,適于打造文化游、生態游、健身游等特色旅游項目;平度市旅游資源中地文景觀25個,建筑與設施類資源中摩崖字畫、碑碣類旅游資源單體32個數量尤為豐富,較適合開展鄉村旅游、文化游等項目;黃島區優良級旅游資源中地文景觀有5個,其中海島有2個,建筑與設施31個,資源內容非常適合開展海島游、度假休閑旅游等項目。
(三)普通級旅游資源空間結
構青島共有普通級旅游資源單體2486個,占市旅游資源單體數量的68.7%,各區市膠州市、萊西市、李滄區數量較少,其他區縣普通級單體數量均超過了200個,其中尤以嶗山區、市南區、即墨市、平度市、黃島區最為豐富,是普通級旅游資源的密集區。除嶗山區、市南區這兩個旅游業比較成熟的地區,普通級旅游資源的賦存對于即墨市、平度市、黃島區等現階段城市旅游非核心區域有著重要的影響,豐富的資源賦存標志著這些區域具有較強的旅游資源開發潛力,是今后青島市旅游開發的重點區域。同時即墨市旅游資源單體總量較大,但旅游資源等級以普通級為主,這與即墨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越的自然資源不符,說明即墨市旅游資源開發力度不夠,沒有發揮應有的資源優勢,導致資源整體知名度、等級不高。
五、青島市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優化建議
青島旅游資源總體豐富、類型多樣、資源集聚程度高,各區市資源也各具特色,在空間上已經形成了以主城區濱海帶為核心,以黃島海岸海濱旅游和嶗山風景區為兩翼的資源開發格局,旅游資源空間布局以帶狀分布為主要特征,區域具備各具特色的開發空間。我們也更加清楚的認識到青島市旅游資源在總體布局上存在明顯的南北差異,全市旅游熱點過于集中在沿海一線、嶗山等開發較為成熟狹長地帶,這導致城市旅游發展缺乏縱深,內陸地區的諸多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與開發。同時,青島市旅游資源品類雖然豐富,但是開發資源同質性較強,旅游資源受季節影響,淡旺季明顯,不能實現優勢互補,很難滿足現代旅游者對個性化、高品質的度假旅游產品的需求。根據旅游資源空間布局特征,青島市今后應該以山海勝景、歷史名城、休閑度假為主題,向濱海區域組團的方向發展。促進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機整合,延伸輻射陸域縱深和近岸海域,著力打造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5大城市旅游集群。鞏固市區核心旅游集群。集群主要包括團島灣到石老人的廣大老城區濱海地帶,覆蓋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三大行政區。集群以歐陸風貌建筑為核心吸引物,以海洋文化、濱海觀光、海上旅游、帆船運動為主要特色構成青島旅游的核心吸引性要素。市區旅游集群應進一步深度挖掘老青島歷史風味,加強市區內游憩商業區的游憩功能升級,重點發展特色商貿、海濱觀光和文化休閑旅游項目。加強環膠州灣生態旅游集群建設。環膠州灣地區主類旅游資源相對不足,開發相對滯后,但港口、濕地、民間習俗、地方藝術以及水域風光等旅游資源十分突出,非常適宜開展生態休閑旅游。因此環膠州灣一線應著力打造具有特色民俗風情,集地質觀光、濱海休閑、濕地游覽、歷史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旅游集群。同時,環膠州灣為候鳥和海生留鳥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還適于開展膠州灣觀鳥生態旅游。加快西海岸國際旅游度假區旅游集群建設。重點打造包括黃島城區、小珠山、鳳凰島國際旅游度假島及其附近海域的竹岔島島鏈,構成青島新的經濟發展重心和西海岸旅游核心區。該旅游集群集合了海灘、海島、岬灣、山地等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濱海度假和海洋觀光優勢明顯,可以打造成為集工業旅游、海濱度假、海島觀光、山林旅游、歷史文化、生態休閑、宗教文化等為一體的綜合旅游集群,也是今后青島開展度假休閑旅游的核心區域。整合資源大力發展嶗山即墨養生休閑旅游集群。發揮嶗山風景名勝區的資源和形象優勢,整合區域溫泉旅游資源,輻射周邊田橫島島群、海岸帶、地熱景觀帶,構建集國際會展、海濱度假、宗教文化、溫泉療養為一體的高端休閑旅游集群。增加內陸特色旅游集群開發力度。內陸特色集群覆蓋平度、萊西兩個縣級市,是旅游集群中主類旅游資源最薄弱的一個地區,也是與其他集群旅游資源最具互補性的區域,可為青島市今后旅游發展提供巨大的拓展空間。集群中平度北部大澤山區旅游資源十分密集,且資源類型相對集中,適于開展生態觀光、歷史文化、鄉村體驗旅游等項目。同時,萊西市作為旅游資源的非優區,應著力發揮其鄉村旅游資源的優勢,利用大沽河、大青山旅游區的影響力拉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在打造各核心旅游集群的同時,青島市也應該進一步明晰各區域旅游空間功能定位,不斷探索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拉動城市內部及周邊城市旅游需求,構建全域統籌發展、產品體系豐富、地域特色鮮明的青島“全旅游”格局[5],促進青島市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全面轉變。
本文作者:徐建國工作單位: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淺議云南生態旅游的發展
- 下一篇:市體育局依法行政活動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