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建設的思考3篇

時間:2022-04-17 02:48:05

導語:旅游文化建設的思考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文化建設的思考3篇

第一篇

一、目標創新:做大做強旅游文化事業

把旅游與文化結合起來,形成大旅游文化的格局,這既是旅游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旅游文化的本質要求。在我國規?;貙嵤?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whztlw/lvyouwenhualunwen/201404/570420.html" target="_blank">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旅游文化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天時地利。因此,應該抓住機會,確立旅游文化發展的大目標,加大力度,做大作強旅游文化事業。當前,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旅游文化建設作為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抓緊抓好。由于旅游文化是與地域、景點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旅游文化建設目標務必與地域文化、區域旅游景觀聯系起來,在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同時,滲透進豐厚的文化元素,使之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大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投入、改造和創新,大力發展旅游業,同時充分發揮旅游對文化的傳播功能,使旅游業成為展示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風貌的重要平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大力倡導以人為本的服務文化,大力宣傳寓教于游的游覽文化,大力推動健康文明的消費文化,大力推行保護環境、尊重民眾、服務游客的道德文化。系統培育起符合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的、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旅游文化,為把旅游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的旅游文化產業,成為我國人民群眾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實現旅游大國到旅游強國的飛躍,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二、觀念創新: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旅游文化突出人本理念,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從提高人的素質做起,千方百計為旅游主體服務。一段時期以來,旅游發展急于投入回報,一些業者甚至不擇手段,宰殺客戶,損壞我國文明形象,給旅游事業造成了重大損失。旅游文化建設的策略創新,前提是更新觀念,要深刻認識旅游服務的文化內涵和本質意義,著力提高旅游經營者、管理者和一般從業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基本文化素質,樹立為游客服務的思想,把旅游產業發展和提高公民素質結合起來抓緊抓好。致力于養成廣大旅游業者的良好的文化素質、優雅的舉止、高尚的情操、和熱情誠懇的服務態度,為旅游文化事業的發展,打好基礎。同時,國家有關部門也要加大宣傳、教育和監管的力度,繼續致力于提高全體公民的文化修養,特別是在旅游景區,要開創一個人人關注旅游、人人熱愛旅游、人人為旅游文化服務的新局面,使我國廣大人民群眾,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素質,都能成為各地旅游景觀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國際上樹立起中國旅游強國的良好形象。此外,在增加旅游項目的文化內涵的同時,努力滿足旅游者的生活和文化需要,讓國內外游客在特色景區里,游得舒心,玩得暢快,真正獲得身心的審美愉悅和滿足。

三、形式創新:拓展旅游文化的形式

新世紀以來的我國旅游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經成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而要持久地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旅游熱情,進一步擴大旅游規模,實現旅游強國目標,旅游形式的創新也很有必要。就地域旅游來說,目前需要進一步發揮區域旅游骨干景點的龍頭帶動作用,緊緊圍繞發展戰略,努力使旅游景區由單一帶動型向景區、鄉村和城市多帶動型轉變,由單純的觀光型旅游向觀光、休閑、養生等復合型旅游轉變,由旅游、文化、生態相對獨立發展型向旅游、文化、生態等“多位一體”的融合型旅游轉變,由偏重資源供給型旅游向資源、市場結合型旅游轉變,由文化單一型旅游向文化復合型旅游發展,并根據各地實際,把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以及“海派文化”等組合起來,向疊加聯動模式轉換,加快區域旅游文化建設,形成旅游區的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提高旅游文化和旅游經濟的發展質量,統籌旅游區域的協調發展,形成大旅游、大合作、大發展的格局,逐步將我國的許多著名旅游區域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旅游文化資源圣地。不斷創新形式,做大做強旅游事業,真正實現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的戰略轉變。具體的方法就不勝枚舉了。例如加大廣告宣傳力度,推出旅游專題,深入挖掘景點的文化品質,向世界推廣。專題推廣要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變,提高旅游知名度,借以吸引各地游客,不斷拓展旅游規模。又如可以舉辦旅游節,組織旅游節慶和會展等專題活動,以其巨大的影響力和轟動效應,引起社會各界和世界各國的關注,吸引各國游客。舉辦旅游節是重要的旅游文化傳播形式。通過舉辦旅游節和相關會展,展示整個區域和骨干城市的旅游形象,擴大地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游客的認知程度。各地的旅游景觀的中心城市,要借助基本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做好節慶、會展工作,生成和宣傳、擴大本地旅游文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再如,要增添旅游景區的文化情調,挖掘景點的傳統文化特色。這也是拓展旅游格局的一個重要方法。游客游覽的目的,是接觸和欣賞原來所沒有看到的風光名勝、歷史風情和傳統文化。這就是異域異國風情,是區域旅游的特色所在。我們務必致力于挖掘這些文化內涵,突出我國特有的建筑、園林、雕塑、繪畫、民俗風情,和我國歷史上特有的思想觀念、精神價值、審美追求、道德情操等,以多元、深刻、豐厚的文化特色,吸引世界游客。

四、內容創新:豐富旅游文化的內涵

旅游文化建設的內容創新,要把精力放在豐富旅游文化的內涵上。當前,急需要加大力度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科學引導、積極培育健康豐富的旅游文化。這既要加強理論研究,發現和探索旅游文化發展的戰略和策略,更要做好規劃,配套措施,加強管理。還要加強宣傳和引導,努力更新旅游文化理念,樹立起旅游文化精神。其次是繼續加強旅游文化精品建設。要重點建設一批全國性的文化旅游活動品牌,逐步建立國家和地方等多層面的文化旅游重點景區。同時要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推出一批旅游精品。還要繼續提升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藝精品。要繼續鼓勵創意和制作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藝品、紀念品,不斷豐富中國特色旅游商品體系。這些重要的品牌景點,要根據區域文化傳統,提煉出旅游文化主題;要有硬件形象設計,通過交通、住宿、市容市貌等項目的建設和改善,以方便游客進行旅游文化的閱讀,增強客戶的整體認知;要有軟件形象設計,即具有旅游區域的民俗風情、節日慶典、傳統生活方式和民眾素質、精神風貌等非物質形態的旅游文化特質,以吸引和加深游客的文化感悟。再是發揮紅色旅游文化的獨特作用。紅色旅游是我國旅游文化的重要品牌,必須切實發揚光大??赏ㄟ^深入挖掘紅色旅游的思想內涵,改進宣傳方式,豐富宣傳內容,推動紅色文化精品創作,充分展示其精神財富,增強紅色旅游文化產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還有是努力提升旅游景點的文化品位。這里關鍵是要找準文化與景觀的結合點。舉例來說,我國的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和大觀樓等之所以聞名千古,其原因都歸結到它們所具有的厚重的文化上。黃鶴樓靠的是詩,崔顥的《黃鶴樓》詩,和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句子,使得黃鶴樓名留千古;岳陽樓靠的是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使岳陽樓與仁人、文人永遠地聯系在一起;滕王閣靠的是賦,王勃的《滕王閣序》賦,永遠地定格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云南大觀樓靠的是對聯,清代名士孫翁所作180字長聯,不但創造了長聯之最,更促使大觀樓永恒地和這幅長聯一起,把歷代文人的情懷糾結在一起,而且揭示出歷史發展的規律,也具有永恒的意義。顯然,這些珍貴的品牌景點,都是與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大文化,就沒有這些永恒的景點。結合文化,提升景點的文化品位,當是旅游內容創新的要義所在。盡管具體的方法很多,但上述基本的策略卻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應該致力于方法策略的整體建構,使之形成一個有機體系,通過目標、觀念、形式和內容等方面的新的突破,實現旅游文化建設體系的創新,這是新形勢下,我國旅游文化大發展的重要舉措。

本文作者:張建宏工作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

一、符號與旅游文化

文化和符號有著緊密的聯系,符號從屬于文化系統,在文化研究中強調符號的重要性是現代文化理論的一大趨勢。簡單地說,符號是以某一事物指代另一事物,它既是物質對象,也是心理效果,還可以是思維慣性。索緒爾指出:符號由所指(對象/內容)和能指(詞匯)兩部分組成。皮爾斯提出了符號三角理論,即在索緒爾的所指、能指概念基礎上,增加了解釋項(解釋符號的東西)。此外,他把符號分成三類:圖像符號、指索符號和象征符號。符號學理論認為,人是符號化動物?!叭祟惿畹牡湫吞卣?就在于人能發明、運用各種符號。”人們利用符號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作為人生一個片段的旅游世界,亦是一個充滿符號的世界。旅游者是“符號軍隊”,旅游客體、旅游媒介本身也是具有某種意義的符號。這些充滿意義的符號以及不斷被創造和解釋的新符號構成了旅游文化?!奥糜沃跃哂袕娏业奈吞栒倭Γ艽蟪潭壬显谟诼糜伪旧淼姆栆饬x,旅游中人們對旅游符號的正確解讀,會極大地提高旅游體驗效果。”因此,運用符號學視角正確挖掘并創造旅游三要素的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自然旅游客體文化開發的符號學分析

皮爾斯提出了著名的符號三角理論,他認為符號的意義來源于三組關系:所指(所指的對象/概念)、符號(用于代表事物的能指)和解釋項(解釋符號的東西),所指與能指之間構成表征的關系,能指和解釋項之間構成意指的關系,而解釋項主要受文化、社會規則的約定。本文即從自然旅游文化客體能指、所指對自然旅游客體進行開發分析。

(一)能指

能指是符號本身固有的物質形式和表面形式,它是符號所指和解釋項的基礎。自然旅游客體的能指包括兩部分,其一是未經“人化”而先于旅游存在固有的自然結構、組織成分、內在性能及外在形態,它是自然旅游客體本質的體現,當人們對其觀賞、體驗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評價,這即是劉墩榮(2007)所謂的自然旅游客體本身蘊含的“文化底蘊”。這種“文化底蘊”是自然旅游客體開發的基礎,是其核心旅游價值。自然旅游客體的核心旅游價值不是來源于旅游開發的賦予,而是其本質屬性的體現,“開發的過程僅僅改變旅游資源的可接近性或可進入性,而并不從根本上改變該資源的旅游價值?!逼涠恰叭嘶弊匀坏奈镔|形式。在人與自然的交往中,自然旅游客體或多或少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借助自然載體并在其上創造的物質文化也應算作自然旅游客體的能指。需要指出的是,此部分屬于從屬地位,仍以自然旅游資源為主。因此,對自然旅游客體開發之前,旅游規劃者首先要充分挖掘其能指。

(二)所指

所指是符號指代的意義在人們心理的反映。由于所指是人們對符號的解讀,因此符號指代的意義就會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而且呈無窮無盡的趨勢。所指的不確定性特征和豐富的指代意義決定了自然旅游客體文化開發的重點在于對其所指的正確解讀與創造。1.對自然旅游客體符號所指的美學解讀與創造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種主要以獲得心理快感為目的的審美過程和自娛過程,自然旅游客體的美學質量是吸引旅游者的首要因素。自然旅游客體的能指是天然形成的符號,但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覺醒被賦予了某種意義,成為包含人類情感特征的審美符號。自然旅游客體能指大多是圖像符號,正確而充分解讀此類符號所指一是要抓住自然美的四個主要類型:形象美、色彩美、動態美和聽覺美;二是要掌握正確的自然旅游客體欣賞方法。形象美是自然景觀和空間形式的美。我國人民在數千年山水審美的歷史中,將山體的形象美分為雄、奇、險、秀、幽,將水體的形象美分為浩瀚、奔騰、涓涓、清幽。此外,茫茫大漠、迷離秘洞、原始叢林、廣袤荒原也成為自然景觀形象美的重要方面。色彩美是自然景觀所具有的豐富且富有變化的顏色。顏色不同的巖石、土壤、水、動植物等共同組成自然景觀的色彩圖案。隨著一日之內的時間變化、一年之內的季節變化,以及陰晴雨雪的天氣變化,自然景觀的色彩也變化萬千。動態美廣泛地存在自然之中,體現了自然旅游客體的生機,如高山流水、風吹林動、流云飄煙、飛禽走獸等。聲音美則展示了大自然發出的各種聲響予以旅游者聽覺之美,如溪流山澗、泉泄清池、風起松濤、幽林鳥語、寂夜蟲鳴等。除了了解美的類型,解讀旅游客體符號所指還需要一定的方法。第一,選擇正確的觀賞位置。許多自然景觀在不同的觀賞位置,由于距離、角度、俯仰的變化造成了透視關系、縱深層次、視野范圍的差別,所產生的美感是不同的。如懸水飛瀑,需要適當距離仰觀;地貌酷似的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觀賞點觀看與聯想;雄偉峻嶺,俯視和遠眺最佳;山水有機結合的景觀,乘舟沿水路觀兩岸風景等。第二,把握正確的觀賞時機。許多自然景觀受時間性、季節性、氣象氣候影響顯著,所以挖掘不同自然景觀的美要把握正確的觀賞時機。如游覽海拔較高的名山,選擇雨過天晴的時候最佳;游覽江南湖光山色,選擇春雨綿綿的時候更有韻味等。第三,移情。朱光潛認為,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狀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美形象的那種特質。我們覺得自然美一定是自然旅游客體與我們某種主觀感情、性格、活動等存在相似之處,寓情于景而達到天人合一。2.對涉及自然旅游客體文學作品所指的解讀與創造對自然旅游客體感受、品評所形成的文學作品是自然旅游客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膾炙人口的作品符號所指對旅游者感受自然景觀具有導向和吸引力作用。中國旅游主體具有重文與重人的文化特征,“山以賢稱,境緣人勝”、“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都體現了這種特征。本文選取對自然旅游客體所指影響最大的三種文學作品形式———詩詞、故事、和影視作品進行分析:在我國文學寶庫中,描寫自然山水的詩詞占有重要地位,對我國旅游者文化的形成影響巨大,旅游者或多或少從詩詞的描寫中形成了對某一自然景觀的印象或興趣?!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使得旅游者對泰山貼上了雄偉的印象標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使得本不是廬山最大瀑布的秀峰瀑布成為廬山重要的景點之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等描寫西湖的詩詞表現了西湖優美的景色、濃郁的文化氣息,吸引古今中外的旅游者,也使得西湖名氣大增。受詩詞意境的吸引,旅游者往往慕名而來。所以開發某一自然旅游資源的文化,首先要對其擁有的詩詞出發,尤其是名篇名句,重點宣傳,達到人盡皆知,強化自然旅游資源的符號所指。宣傳的方法可以是某一自然旅游客體的主打宣傳口號,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等等,也可以是將優秀詩篇編入教材,潛移默化潛在旅游者。詩詞的文化韻味固然好,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描寫自然旅游客體的古詩詞分布不均且名氣質量也不同,那么就需要旅游者和文學家積極地進行創作,即使是古詩詞較為豐富的旅游景區,創作新的作品腳步不可停滯。優秀作品是創作出來的,如果僅僅抱怨古人遺留的文化遺產較少,那么永遠都不會有流芳千古的名篇大作。如果說詩詞是文學中的“陽春白雪”,吸引的是文化層次較高的旅游者,那么以故事形式為背景的自然旅游客體則可以吸引大眾旅游者,而且使得自然景觀符號所指有了更廣闊領域的指代。我國旅游文化做的較好的自然旅游景區,都不缺乏故事。桂林山水有“劉三姐”的故事,將壯族山歌體現得淋漓盡致;秦淮河畔“秦淮八艷”的故事,使得游客夢回舊時江南的浮華與婉約;洞庭君山因為“柳毅傳書”的愛情傳說而擁有了神奇的色彩;驪山因為“烽火戲諸侯”、“唐明皇與楊貴妃”、“西安事變”等故事增添了人文情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自然景區都不缺乏故事。這些故事的挖掘可以是當地的神話傳說、名人軼事、歷史事件,文學作品塑造的人物故事、還包括旅游開發過程中的故事。目前,我國自然旅游客體故事的挖掘要注意兩點問題:一是故事的合理性,二是新故事的創作。故事的合理性指的是該故事確實與自然景區有聯系,不牽強附會,不低級趣味;而新故事的創作即是對自然旅游客體符號的繼續解釋,它具有生命力,使得文化得以發展延續。詩詞與故事是傳統的文學表達形式,它滿足了旅游者“好古”的文化特征。而影視對自然旅游景區的影響則是現代最廣泛最深刻的手段。這些影視作品解讀自然旅游景區符號,創造出新符號,而這些新符號反過來又影響著自然景區符號的打造,它們共同構成了自然旅游客體的文化,同時也深刻影響旅游主體文化。連云港花果山受“西游記”的影響打造了“猴文化”;鎮江金山風景區借用“新白娘子傳奇”的插曲,使游人時時聯系金山寺與“白娘子和許仙”的文化淵源;華山根據“寶蓮燈”的電影場景將蓮花峰“劈山救母”景點做的更形象;北海道的自然風光受“非誠勿擾”的影響成為國人神往的浪漫之地。根據影視作品宣傳、打造自然旅游客體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三、符號學視角下自然旅游客體文化開發需注意的問題

(一)避免旅游符號化

楊振之,鄒積藝提出了“旅游符號化”概念?!奥糜畏柣褪锹糜畏柕谋硐蠡鼘⒙糜蔚男袨榕c過程簡單看作一種形式,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活動場景被簡單看作一個表演舞臺,旅游的一切內涵,特別是文化內涵被簡單化、表象化,文化的內在精神被忽略。”在旅游符號化過程中,旅游產品被牽強附會地賦予符號,造成了文化表面化甚至失真,旅游者被動的接受文化符號,沒有深入參與,更沒有創造新的文化。自然旅游資源在開發其文化時,亦有旅游符號化的現象。比如,對自然旅游客體美學所指挖掘時,簡單地附會形象,導致美學質量下降,沒有吸引力;對自然旅游客體故事的挖掘中,隨意編造神話故事,文學性、趣味性不強;更有甚者,牽強與名人軼事的關系,出現多了地方爭奪一個名人一個故事的現象。

(二)旅游文化雷同

自然旅游客體依托于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在分布上地域相似性強,所以旅游文化,尤其是美學特征所指難免會出現雷同現象。因此在進行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時,不能僅僅著眼分析當地旅游客體的文化資源,而且要與周圍同類自然旅游客體文化相比較,尋找其比較優勢。大力開發文化的比較優勢,既凸顯出自身的特色,又避免了惡性競爭,還可以促進區域協同。(三)注重內隱文化的開發在旅游文化的開發過程中,尤其是自然旅游客體文化的開發,規劃者往往注重自然旅游客體外顯文化的打造,而忽略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內隱文化的開發與管理。“人類只有首先有了內隱的高尚文化行為模式,才能產生外顯的物質文化行為模式”,一個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和原動力主要來自于內隱文化。只有當地居民深刻領會當地自然旅游客體文化,他們才有可能對文化進行保護與創新,旅游者在與當地居民交往、模仿的旅游活動過程中,才能深刻了解到當地文化,并創造新的旅游文化,這也是旅游體驗的本質。

四、結語

運用符號學的視角來開發自然旅游客體文化,將自然旅游客體抽象為符號,進一步劃分能指和所指,為旅游文化的開發提供新的思路。而旅游者通過對能指和所指的解讀與創造,豐富了自然旅游客體文化。符號學為研究旅游文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運用符號學開發旅游文化,一定會給旅游者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

本文作者:陳晶王宇翔工作單位:桂林理工大學

第三篇

一、旅游文化概念典型界定與評介

旅游和文化的本質是界定旅游文化概念的邏輯起點和歸宿點。旅游的本質和文化的本質直接規定著旅游文化的本質,是理解、評介和分析旅游文化概念的學理基點。近30年來,學界圍繞旅游文化的概念不斷進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筆者歸納了旅游文化概念界定情況(見表1)??傮w看,這些旅游文化概念,大多存在旅游、文化與旅游文化三個概念沒有契合一致的問題。在邏輯層面,大多旅游文化概念在理解旅游和文化時,是一種方法論和認識論;而理解旅游文化時,卻是另一種方法論和認識論;或簡單把旅游和文化概念互貼標簽,缺乏概念推演的邏輯力量,旅游文化的學術表達自說自話,學術混亂難以避免。從表1不難看出,學界對旅游文化的界定分歧很大。分析上述旅游文化界定諸說可以發現:“旅游+文化說”提出的旅游文化概念遵循“旅游+文化”的模式,將旅游與文化簡單聯綴疊加,顯得十分模糊與籠統,但這些朦朧的認識和主張成為旅游文化研究的思想淵源,客觀上推動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懊褡逦幕f”把旅游文化與民族文化混同,旅游文化被孤立地理解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混淆了旅游文化和民族文化兩者的本質。這一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也是部分學者最終放棄這一界定的原因?!奥糜挝幕偤驼f”根據文化的概念,初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旅游文化體系,但對旅游文化的界定基本偏向了文化學,忽略了旅游文化與文化的區別。此外,如同在界定旅游的概念時一樣,總和說外延過大,有寬泛之弊?!奥糜慰腕w文化說”的旅游文化研究從分析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開始,把旅游文化等同于人文旅游資源或旅游資源的人文內涵,把能夠為旅游者提供欣賞和享樂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文化表現視2為旅游文化,形成了不少有意義的成果,出現了許多名為旅游文化概論或旅游文化學的著作。但是這些以旅游文化冠名的著作或是分析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或是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而貼上了旅游文化的標簽,其缺陷是顯而易見的。把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看作是旅游文化,是最為省力的,也是最為荒唐的。旅游客體文化說的內容可以說是深受這些著作的影響,它們在內容和研究方法上成為影響乃至制約旅游文化學發展的學術淵源。旅游客體是旅游文化發生與發展的支撐性要素,但卻難以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質。而且旅游客體文化包羅萬象,一旦涉及旅游資源和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內涵,使得一切現象似乎都與“旅游文化”現象有關,內容紛繁龐雜,在短小的篇幅中難以闡釋清楚。“旅游主體文化說”確認了旅游主體在旅游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并明確指出旅游文化與旅游客體間是包含關系而非并列關系,姑且不論對錯,這都是認識上的重大進步。從旅游文化的產生過程角度來分析探討旅游文化,突出旅游主體的中心地位,與國外旅游文化研究的特征是相符合的。但這一針對旅游客體文化說而提出的論點,將旅游文化完全歸結為旅游主體文化在旅游過程中的體現,又有矯枉過正之嫌。“旅游三體碰撞說”從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媒介的關系出發,圍繞旅游文化的動態屬性,強調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動和旅游產業活動過程中通過媒介碰撞而產生的精神文化現象。它繼承了主體說把旅游者置于旅游文化中的核心位置,繼承了西方旅游文化研究強調旅游者的中心地位的做法。筆者認為,旅游三體碰撞說作為當前最主流的觀點,有進一步認識的必要。第一,旅游三體碰撞文化說把旅游文化本質與形成過程看似清晰化而實際上卻過度泛化了。旅游主體、客體和媒體文化分別指的是旅游者文化、旅游資源文化和旅游行業文化,屬于“旅游的文化”或“旅游業的文化”,與“旅游文化”的范疇存在相當大的區別。不錯,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確實說明了旅游的文化屬性。但是,旅游的文化屬性與旅游文化的屬性是否屬于同一個范疇,是一個事關旅游文化研究和旅游文化學學科建設極為重要的問題[5]。旅游與旅游文化是兩個獨立的概念,文化屬性是旅游的眾多屬性之一;旅游文化的屬性有自己明確的主體歸屬,兩者擁有各自獨立的屬性主體,旅游的文化屬性與旅游文化的屬性屬于不同的范疇,這才是比較符合邏輯的認識。第二,旅游三體碰撞文化說看似強調了旅游文化的整體性而實際卻割裂其整體性。旅游文化是獨立于旅游和文化概念之外的新概念,要統合旅游實踐和旅游業實踐活動來認識旅游文化的屬性。從屬性上看,旅游文化不一定依附于旅游主體、客體和介體“三體”存在,并不必然是“三體”文化屬性的綜合。例如,“三體”之外的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大都具有自己的旅游觀念,這種觀念自然屬于旅游文化,而其形成并不是“三體”碰撞所能解釋的?!吧碓凇叭w”之外,其旅游文化創造焉能必然發生在“三體碰撞”之中?”[6]旅游文化可以發生在“三體”碰撞之中,但發生在“三體”碰撞之外的就一定不是旅游文化嗎?第三,旅游三體碰撞文化說看似縮小了旅游文化研究的內容實際上卻使旅游文化的研究內容無限膨脹,無所不包,本身又回到被學界廣為詬病的“無所不包”的狀態[5]。邊界模糊、個性缺失,直接導致旅游文化研究游離在旅游學和文化學邊緣,既想敲旅游學的門,又要進文化學的門,難以找到自己的歸屬?!拔幕涣鲗υ捳f”強調旅游文化的實質是文化交流與對話的一種方式,認識到旅游文化是以文化交流與對話為核心事件而展開的,影響著人類生活和存在的方式。文化交流對話說力圖在認識人的本質基礎上來認識旅游文化,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奥糜误w驗介入文化說”是在認可了旅游體驗本質的基礎上來界定旅游文化,主要優點是大大縮小旅游文化研究的內容,并旗幟鮮明地把旅游資源的文化屬性排除在旅游文化的研究框架之內,給人以啟示。緊密結合旅游的本質與文化的本質,以審美、求知、交往和情感體驗作為微觀分析旅游體驗文化的支撐點,契合了旅游、文化、與旅游文化三大概念;把旅游服務、旅游開發、旅游宣傳和旅游研究文化作為旅游介入文化的子系統,邏輯清楚。但在學界尚未就旅游體驗的本質達成一致時,在此基礎上立論,即使能成一家之言,也略顯不足。“特殊生活方式說”把旅游文化與生活方式等同起來,實際上是把旅游文化等同于旅游,其邏輯錯誤是顯而易見的。邏輯上,旅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旅游文化是反映人的該種特殊生活方式的文化形式或表征?!皥鼍拔幕f”是旅游體驗劇場概念的延伸,并突出了各種關聯要素的關系,構建了旅游文化系統、文化模式、文化功能、文化變遷、文化建設等六大復雜的子系統來支撐場景文化說。全新的理論思辨體現了建構性研究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但相關學術研究基礎難以支撐這一龐雜的內容體系;更重要的是,這些新概念的內容和外延不甚清晰,難免帶來新的學術困惑。迄今為止,筆者還沒有看到正式出版的以場景文化說為基礎理論構架的旅游文化學專著。

二、旅游文化概念的進一步探討

(一)旅游文化概念進一步探討的必要性

從上面的引述與評價來看,旅游文化定義諸說或望文生義,把旅游文化歸結為旅游+文化的簡單結合,或囿于某種視角;或囿于模仿文化的概念,強調旅游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界定較為籠統;或把概念混同;或是同義語的反復……尤其是占統治地位的旅游客體文化說使旅游文化的研究進入混亂不清的狀態。讀者可能會發現,在閱讀完眾多的旅游文化界定諸說之后,仍然顯得不是那么清晰:旅游文化似乎就是與旅游有關的文化;旅游文化似乎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之前加上旅游的標簽形成的;旅游文化似乎就是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與文化意義;旅游文化似乎就是文化的一種形態;旅游文化似乎是一種生活方式;旅游文化結構都有似曾相似而又紛繁復雜之惑。綜合來看,這種混亂狀態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旅游文化的外延擴大化,從而使不宜劃歸到旅游文化之列的所謂旅游客體文化也成了旅游文化。如眾多教材和專著在傳統文化(古典園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文化藝術等)的內容上貼上旅游的標簽,并納入旅游文化研究的主體內容。顯然,將旅游對象物的文化內涵等同于旅游文化,在邏輯上是荒謬的,但在實踐中我們卻重復著這種謬論。二是旅游文化概念界定泛化。總體來看,學界偏好使用“總和”之類的術語來界定這一新概念,造成旅游文化的內涵模糊化。三是旅游文化概念的提出較為隨意,缺乏破立的基礎性分析和依據,有自說自話之嫌。這些認識論或方法論上的不足,導致概念混亂,重視綜合性的表述而輕視分析性的話語,難以真正觸摸旅游文化的本質。豐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外在表現形式,并不足以成為界定旅游文化概念的依據。因此,有必要對旅游文化的概念進行深入的探討。

(二)旅游文化概念界定原則

旅游文化概念混亂,關鍵在于缺乏深入的理性分析、缺乏界定原則的指導。在界定旅游文化時,引述他人的定義,然后給出自己的定義,這是常用的做法。但這種做法很多停留在表面的現象認識層面,缺乏理性的、符合邏輯的推理過程。在眾多的旅游文化學著作中,馬波先生的《現代旅游文化學》是旅游文化學研究中最有影響力的著作,曾涉及到界定旅游文化的概念的原則問題:旅游文化不是一般社會文化向旅游領域的簡單移入,而是在繼承或局部包容一般文化形態的前提下創造出來的新型文化;旅游文化的特質必須在旅游活動中去尋找;只有清楚旅游文化的主體,才有可能把握旅游文化本身[7]。沈祖祥先生給出了界定旅游文化概念的原則:系統和整體原則;動態而非靜態原則;旅游人化即旅游者主體的文化原則;精神文化原則[8]。十多年來,旅游文化的定義不斷推陳出新,但像馬波和沈祖祥先生這樣做過理性思索的卻是少見。其結果是,定義越多,混亂越大;趨同傾向難見,趨異傾向明顯;旅游文化現象描述越來越多,旅游文化本質仍然是霧里看花。毋庸諱言,上述對旅游文化概念界定混亂傾向的批判是直截了當的。但是,批判比構建要容易得多。筆者在此做出嘗試,僅是表明一種態度,力圖引起學界的思考和爭鳴,而不是要斗膽做出定論?;诖?,筆者認為,旅游文化的界定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旅游、文化與旅游文化概念契合一致

旅游文化涉及旅游和文化兩個關鍵概念,由于旅游和文化本身的復雜性以及旅游和文化概念本身的爭議性,要想對旅游文化下一準確公認的定義,當然很難。對旅游和文化的理解不同,對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自然有所差別。但不管怎樣界定,都需要把旅游、文化與旅游文化概念統一起來,使之相契合。目前許多市場上的旅游文化學論著存在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三概個念不甚契合一致的問題。旅游文化的概念是一回事,旅游文化研究內容系統中所反映和體現的又是另一回事。其結果是: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旅游文化與旅游資源文化(旅游資源的文化屬性)、旅游文化與旅游的文化影響、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與旅游文化等概念常?;焱?,導致學術交流困難。此外,保持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以及旅游文化各種概念間外延的一致性,是保證這些概念研究內容契合性和一致性的基本前提條件。這客觀要求:從旅游文化形成角度看,旅游文化的最大外延,不能超過“以旅游(產業)活動為基礎的文化”或“旅游(產業)活動所引致的文化”;從內容指向看,不能超過“以旅游(產業)活動為指向的文化”。

2.界定旅游文化要堅持狹義“文化”概念

界定旅游文化的概念要立足于旅游文化個性的研究,而不是著力于文化共性的探索,這是建設旅游文化學學科的理性選擇。概念寬泛——縮小概念——拓展概念,是建設一門新興學科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在當前階段,建設旅游文化學科,必須跳出寬泛研究思路的窠臼,縮小化的立論是比較理性的選擇。況且,旅游本身就是人類所創造的人化活動,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旅游文化概念的寬泛界定可能造成“旅游”與“旅游文化”名異而實同。一旦接受了用狹義的文化觀來統轄旅游文化的概念,也就回答了旅游文化是物質(現象)文明還是精神(現象)文明的問題。

3.旅游文化的定義應該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質

要區分“什么是旅游文化”與“旅游文化是什么”,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不應該是羅列式的或是排除式的。旅游文化的定義應該能夠解釋旅游文化的本質與基本特征,這是旅游文化定義的基本準則之一。事物的本質是復雜的,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是痛苦而漫長的,因此我們要允許旅游文化本質的不同認識,但回避旅游文化本質的認識卻是不應有的學術態度?;乇苈糜挝幕谋举|問題,其結果只能是高談旅游文化的意義、旅游的文化影響而忽視旅游文化本質的研究,以豐富有趣的旅游資源文化內涵規避旅游文化內在規律的探索,以包羅萬象的文化旅游資源代替旅游文化的邊界。另外,豐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外在形式,都不能代替旅游文化的本質,不足以作為界定旅游文化的依據。旅游文化是旅游引致的人化過程。處于文化概念核心位置的是“人”。同樣,處于旅游文化概念核心位置的也是“人”,即作為旅游文化主體的旅游者。依據重要性的不同,旅游文化主體地位排列的序位是旅游者>旅游從業者>目的地居民。雖然旅游客體是旅游文化形成的支撐性要素,但是旅游客體文化包羅萬象,一旦涉及旅游資源、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內涵,使得一切旅游現象似乎都與“旅游文化”有關,內容紛繁龐雜,難以闡述清楚,其結果只能是無從下手或四處下手。另外,把旅游客體文化、旅游資源文化或者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等同為旅游文化,是典型的概念錯位和邏輯謬誤。

(三)旅游文化的定義

1.與旅游文化緊密相關的幾對范疇

為更好界定旅游文化,還有必要辨析被學界和業界?;鞛橐徽劦呐c旅游文化緊密相關的幾對范疇。(1)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是兩個緊密相關的旅游學研究領域,但長期出現困惑和混淆。徐菊鳳的研究表明,這兩個概念在某些詞條下各有所指,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常被用以指稱同一類事物[9]。有些論文的標題表明文章作者要論述的是“文化旅游”問題,而文章中運用的術語卻是“旅游文化”;許多文章的標題表明作者要論述的是“旅游文化”問題,而文章主體內容卻講述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問題,諸如此類現象比比皆是[2]。很多“旅游文化”相關論著,實際上是研究人文旅游資源的形成與特征,其結果是將旅游文化與一般社會文化等同[7]。把旅游者置于旅游文化結構框架研究的中心位置,并以文化交際為媒介,研究旅游過程中旅游主客“碰撞”而產生的各種文化現象,是西方旅游文化研究的最基本特征[10]。在英語學術圈,旅游文化是旅游學研究的一種研究視角。到目前為止,以旅游主客關系、神圣游程(旅游朝圣)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主要表征的旅游基礎理論,都是基于旅游文化視角的系統研究而逐漸形成的。目的地民族文化,客源國(地)文化,旅游主體和旅游客體、旅游媒體在旅游活動過程中因交際碰撞而產生的文化現象都是旅游文化的研究范疇[10]。文化旅游的說法眾人皆知,但熟知并非真知。文化旅游概念在文獻中偶有提及,目前仍處于討論階段,還沒有形成一致性認識[11],甚至還有人直接將“文化旅游資源”混同于“旅游文化資源”。目前,學界和業界對“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經營上[12-13],較少有“文化旅游”的系統研究[14]。一般認為,文化旅游是以遺跡(遺址)、建筑設施、人文風俗節慶和特色商品為主要消費內容的一種旅游類型[9],是旅游者消費文化旅游產品的過程。文化旅游是因旅游者對異地異質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所引發,從而離開慣常生活環境,觀察、感悟、體驗異質文化,滿足文化介入或文化參與需求的過程。1991年,歐洲旅游與休閑教育協會(ATLAS)在參照多種有關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性定義和技術性定義[15]。文化旅游的概念性定義:人們離開日常居住地,為獲得新信息與新體驗來滿足文化需求而趨向文化景觀的移動;文化旅游的技術性定義:人們離開他們的常住地,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的一切移動[15]。這一界定不僅強調旅游者出游的文化動機,而且給出了旅游文化的概念性和技術性定義,符合理論研究的國際慣常做法。概念性定義提供了文化旅游的理論框架,技術性定義則便于進一步明確文化旅游的內容與范疇,明確了具體的分類指標?;谇笆龇治?,筆者認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離開慣常生活環境,對異地異質文化景觀的觀賞,是以感受異質文化為目的而進行的旅游活動;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從業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產業)活動過程中所創生的一種新型文化形態,是旅游者通過旅游活動在旅游過程中以旅游目的地作為最終極的載體相互作用、共創共生的過程和結果,是由旅游(產業)活動引致并迸發出來的形式多樣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稱,其實質是旅游引致的人化過程及其結果。(2)旅游文化與定居文化旅游作為人類歷史上典型的人口流動現象,是與定居相對而生的。居家生活創造了人類定居文化。從人類追求自由與創造的角度看,旅游的外出生活涉及定居地文化、目的地文化以及在旅游活動過程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文化創造。旅游者對文化空間的跨越,使旅游文化成為一種移動性的文化。旅游主體成為移動性的群體。這種移動性是引致旅游文化產生的基礎,也是旅游文化不同于定居文化的基本特征。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移動性的旅游文化是與定居文化相互補充的客觀存在。(3)旅游文化主體與旅游主體文化不少旅游文化概念把文化主體與主體文化,客體文化與文化客體混為一談。一般認為,旅游主體是旅游者,這是沒有多大問題的。旅游文化的主體是什么?旅游文化發生與形成過程貫穿于整個旅游活動和旅游業活動過程中,因此,把旅游文化的主體等同于旅游者則過于狹窄;而且,把旅游從業者和目的地居民排除在旅游文化的主體之外,不能真正反映作為旅游者、旅游從業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產業)活動過程中所創生并迸發出來的一種新型文化形態共創共生、相互作用的本來面目。旅游文化主體主要是旅游者,也包括旅游從業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4)旅游文化客體與旅游客體文化旅游客體是旅游資源,旅游文化的客體卻不是旅游資源,旅游文化的客體是旅游。沒有旅游這個對象,就不可能創造出作為新型文化形態的旅游文化。旅游客體文化即旅游資源文化。不管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當成為旅游者的造訪對象時,它變成旅游資源,經過人類的創造開發活動,特定的文化內涵附著于旅游資源。從歷史角度看,資源固有(原有)文化發生在旅游客體成為旅游資源之前,不可能是旅游文化;當附加文化發生之后,它因旅游活動展開而形成和發展,也可以視為旅游文化。綜上所述,我們提出理解旅游文化概念相關的幾對范疇,重在提出問題,而不是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正如由美國社會學家華萊士提出、被社會科學界廣泛應用的“科學環”原理告訴人們,觀察和理論是研究的兩個起點,經驗世界和理論世界總在反復互動,螺旋上升[16]。旅游文化的研究是一個漸進過程。在認識旅游文化以及諸多相關概念范疇時,或一味空談,遠離旅游世界不去觀察旅游文化的運動,各說各話胡亂地破立、提出概念并加以解釋;或只是觀察旅游實踐,日復一日不辭辛勞地描述各種與旅游相關的現象并貼上旅游文化的標簽,旅游文化的研究就難以真正地跨入學術殿堂,促進旅游學科與科學的健康成長。

2.旅游文化的定義

基于旅游文化的以上分析,并根據給出的界定旅游文化概念的4大原則,筆者嘗試重新界定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從業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所創生的一種新型文化形態,是旅游者通過旅游活動在旅游過程中以旅游目的地作為最終極的載體相互作用、共創共生的過程和結果,是由旅游(產業)活動引致并迸發出來的形式多樣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稱,其實質是旅游引致的人化過程與結果。這個界定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旅游文化的本質是旅游引致的人化過程與結果,這是旅游文化本質的規定性,是所有旅游文化現象都具備的統一內核。(2)旅游文化主要是一種精神文化現象,而非物質文化現象。精神文化是判斷旅游文化與非旅游文化的標準之一。旅游是人的生活和存在方式,旅游文化就是關于人的旅游生活方式的文化體現與反映。(3)旅游文化主體主要是旅游者,也包括旅游從業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4)旅游文化是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現象。之所以說旅游文化是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是因為旅游文化的“新”是由“旅游引致”直接規定的。旅游文化的產生、發展及其演變與人類的旅游生活或存在方式直接關聯。因此,客觀存在著時間標準和直接因果標準來判斷旅游文化的存在與否:該種文化現象出現在旅游活動之后,并且該種文化現象是由旅游活動的開展而形成的。(5)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從業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產業)活動過程中所創生并迸發出來的精神文化現象。(6)旅游文化的最終極載體是旅游目的地。相對于定居文化而言,旅游文化是移動的文化,因此研究這一移動的文化需要找到一個終極的載體,而旅游目的地最能體現和反映了旅游文化主體(旅游者、旅游服務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創共生的。

本文作者:李朝軍鄭焱工作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