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旅游文化新生態發展
時間:2022-12-26 10:37:58
導語:淺談旅游文化新生態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人類世界越來越朝向現代化發展,傳統民間文化該何去何從?本文主要是從當今社會傳統民間舞蹈發展的現狀,旅游文化新生態的優勢以及兩者相結合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對兩者發展的建議來闡述論題。
關鍵詞:旅游文化新生態;傳統民間舞蹈;思考;良性循環
新生態文化作為新生的事物正處于方興未艾的時期,而傳統民間舞蹈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已經漸漸顯現出消亡的端倪。因此,本文從這個角度出發,討論旅游文化新生態能否帶給傳統民間舞蹈浴火重生的涅槃,這也正是本文的思辨要旨所在。
一、當今傳統民間舞蹈發展的積弊
據考證,舞蹈的出現比文字的出現還要早。在遠古時代,它總是與先輩們的生活以及強烈的情感表達聯系在一起,例如:祭祀、慶祝收獲等,并深深根植于人們的生活中。而不同的地域在經歷長期發展與文化碰撞之后,形成了不同類別的舞種,它們與當地的文化相輔相成,交相輝映,成為人類文明世界里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然而,時至今日,傳統民間舞蹈發展卻遭受了巨大的沖擊。其一,由于舞蹈本身具有的觀賞性和文化屬性,使得傳統民間舞蹈演出成為很多旅游地區不可或缺的項目。在旅游業商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為迎合大眾喜好,舞蹈會失去其率真高雅的本質,變得媚俗而膚淺。譬如大家都知道的土著舞,它充滿了原始的野性,激情而富有張力,但是在有心人士的鼓吹改動之下,它變成了一場野蠻而夸張的生存游戲。這不僅誤導了旅客,也是對當地脆弱的舞蹈文化的一種摧殘。長此以往,這會影響整個地區原有的生態文化系統,使傳統的舞蹈失去其依存的精神骨架,脫離其本土文化內涵,流于膚淺,淪為單純的娛樂項目。而試問,沒有精神脊梁的舞蹈何以長存于世。其二,當今社會,傳統文化成為可再創造的資本,舞蹈自然也列其中。各地區為了創造出實際的經濟效益,紛紛推出舞蹈文化的招牌,同時也吸引了相關學者的調查研究。但是,一方面,打著旅游文化新生態旗子的商家可能因為不能真正理解傳統民間舞蹈,從而“生產”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復合型的、交叉型的舞蹈。因此,正統的民間舞蹈的繼承者相對于接連不斷冒出來的旅游區可謂是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一部分藝術家、學者,缺乏求真務實的心理,并不持續深入,走入當地人的身邊去探尋原汁原味的傳統民間舞蹈,而是僅僅根據從一些官方的節目,例如“民族文化藝術節”、“民間舞蹈交流賽”中獲取的皮毛知識,大肆宣揚,認為這就是該民族舞蹈的精髓所在。于是乎,浩浩然一片書籍中,那些所謂對傳統舞蹈的解讀實際上是一種主觀臆測,基于此,傳統舞蹈的發源、流傳、類別、特點都沒有權威的考證。舞蹈的理論體系建設不全,是舞蹈文化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其三,現代以來,傳統民間舞蹈遭受到更為頻繁強烈的文化沖擊。地域民族傳統文化在與現代主流文化相遇時,實際上是處于弱勢的。而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不管是如同大草原上狼與羊相遇般迅猛兇殘,還是如同雨水浸潤久旱的土地般溫和徹底,在放任不理的態度下,最后都會以弱勢文化被同化或者直接消亡告終。在熒屏與舞臺上,性感的爵士,熱情的桑巴,優雅的天鵝湖等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談及傳統民間舞,總是覺得不入流、難登高雅之堂。而所謂主流舞蹈卻是依舊熱門,這就是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之間存在的難以逆轉的“勢差”。究其原因,實際上是由于人們對傳統民間舞蹈文化缺乏深刻的認知,難以理解其內涵精神,長久視之,傳統民間舞蹈的根基必將遭到動搖,前行之路,舉步維艱。
二、旅游文化新生態帶來的曙光
旅游新生態作為生態學家意識覺醒的產物,成為旅游界的新生主力軍,漸漸得到各方的廣泛認可。按現有流行的觀點,旅游新生態所推崇的不僅僅是對自然環境的開發與保護,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對旅游地原生態傳統文化的開發與保護,進而實現此區域的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在筆者看來,與傳統旅游相比,旅游新生態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保護性開發,更注重對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相關保護,傳統的旅游模式帶給旅游環境與旅游資源更大的負面效應,它的思考方式實際上是為人為中心的,把自然看作是人類的所有物,肆意索取不知珍惜。而旅游文化新生態已不再把人當作自然的主宰,宣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對風景區生態資源以及文化資源的開發會更適量,開發的方式會更合乎科學。第二,可持續性發展,傳統旅游業如若繼續發展,必會在不遠的將來步入崩潰的境地,實質上,環境被破壞所產生的惡果最終將會反噬到人類自身上來。對當地居民來說,祖祖輩輩的生存環境惡化,昔日美好的家園被毀得面目全非,是心理生理的雙重打擊。而對開發商和游客而言,被破壞的旅游區是不再具有吸引力和旅游價值的,于是游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并不愿意再次涉足,開發商只得望區興嘆。反觀新生態旅游提倡的,不以短期的小利進行破壞式開采,為日后留下發展的余地,讓旅游地區的資源和文化不至枯竭而亡。而且,據有關數據顯示,近十幾年來生態旅游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增長,是旅游產物增進最迅速的環節。其發展的可持續性,由此管窺一斑。
三、當旅游文化新生態遇上傳統民間舞蹈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論,當旅游文化新生態與傳統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必將一洗沉疴,賦予對方新的內涵和生命力,并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大眾的面前。首先,旅游文化新生態是傳統民間舞蹈傳承與發展中的文化保護屏障。作為一種新興旅游潮流,新生態文化自提出之日就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并成功得到了相關部門及專家的重視。在大眾觀念里,這是健康負責的生活態度的代言詞,他們愿意接受并加以實踐。而旅游文化新生態的主旨是回歸自然,核心思想之一便是保護。這包括對當地自然環境以及對當地地域文化原生狀態的保護。這一思想潮流是一種引領,也是對近些年來倡導民俗文化保護不謀而合的響應?;谶@種旅游消費理念,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會更注重于感知地區特殊的文化氛圍,這既是對傳統民間舞蹈的一種尊重,同時客觀上也促進了傳統民間舞蹈的繁榮發展,給予我國傳統民間舞蹈發展壯大的養分。與此同時,旅游文化新生態也為傳統民間舞蹈的未來提供了實質性的保障。傳統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揚,不是短時期就能有所見效,也并不是依靠幾個專家學者就能完全解決的。它更需要當地原住民和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提高、推進對傳統民間舞蹈的傳統文化保護的積極性。從而將本地區特色因子保留下去,將具有濃郁區域色彩的傳統民間舞蹈加以傳承創造。這對傳統民間舞蹈發展來講必然是一個福音。其次,眾所周知,傳統民間舞蹈本身就是蘊藏豐富的文化資本,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具有無可取代的并且可再創造的商業價值,它作為旅游業中一個活躍的因子,產生的經濟效益往往是驚人的?,F代社會,人類長期居住在鋼筋水泥的世界,嚴重缺乏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生活單調,心理浮躁,近些年來,在人群中,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儼然成為了一種流行的旅游觀念。從這個方面來說,人們之所以喜歡旅游,實際上是為了暫時解下外界的束縛,感受異域文化對自己一成不變思想世界的沖擊,追求自我的印證和心靈的成長,享受視覺和心境的雙重盛宴。那么,除了傳統民間舞蹈還有什么文化形式可以將濃烈的感情變得如此具體、直接、生動,使人在它們的面前不復麻木和缺乏想象呢?因而,傳統民間舞蹈文化依靠自己本身的文化價值,結合該地域特殊的生態景觀,在旅游業發展中實現巨大的經濟效益,為旅游文化新生態注入了實際的內涵??梢哉f它是新生態文化運轉的動力源泉。最后,旅游文化新生態與傳統民間舞蹈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是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一個小型生態系統,互相協調、共同發展。一個理論可以清晰描述清楚其中存在的關系,在這個體系中,存在了三種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通常情況的運轉模式為:社會資本利用經濟的資本去發展文化資本,與此對應的,文化資本會轉化成經濟效應來回饋前兩者,構成一個良性循環。在此過程中,三種資本都貢獻了超出單獨的自身所能給出的價值,既發展了經濟又使文化得以傳承。
四、對旅游文化新生態和傳統民間舞蹈共同發展的建議
針對旅游文化新生態和傳統民間舞蹈實際共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幾點問題,筆者想給出自己相應的建議。第一,完善相關法規及加強民眾原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意識目前我國存在著部分稱為———“生態旅游者”的人群。從某種真實意義上而言,像這類生態旅游者們大多數只知表層現象,嚴重的甚至一點都沒有生態意識,其雖存有浮淺資源保護的責任感,但由此可尋,我國正缺乏對旅游者們的環境倫理教育與引導③。故而需要強化大家的原生態文化資源保護的意識。再則生態旅游發展到后期,僅僅依靠生態旅游的觀念來制約不遵守的人們來說已經是不可能的,所以,完善生態旅游景區的保護法顯得尤為重要。第二、推進傳統民間舞蹈的“產業化”和“再創新”傳統民間舞蹈分布散亂,體系不全,加以只有少部分人了解并且它依存于當地特殊的原生態環境,其傳承與發展顯得更為艱難。若是積極推進傳統民間舞蹈的“產業化”。充分發展它在經濟創建中藝術價值的動向,營造傳統民間舞蹈品牌,并且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煥發新生的強健的活力,使其藝術生命久盛不衰,作為先民的文化遺產繼續流傳于世④?;谝陨险J識,筆者認為,要真正做好保護繼承傳統民間舞蹈文化傳統的宏大工程,必須向其中注入新生的具有活力的力量,同時對其發展趨勢進行探索研究,整合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思路對策。著眼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長遠發展,并使其向社會貢獻其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石裕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及其發展趨勢研究[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2).
[2]江金蘭,李引進.生態旅游的開發與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的整合性研究[J].旅游縱覽,2014(1).
[3]林斌,段文軍.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策略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
[4]王娜,王明黔.貴州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傳統民族文化保護研究[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3).
作者:宋媛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大連校區
- 上一篇:淺析陶瓷元素在文化旅游的應用
- 下一篇:地域符號與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