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民族特色村保護思考
時間:2022-02-01 03:04:00
導語:達斡爾民族特色村保護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達斡爾族試點村現狀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工作主要圍繞“特色產業培育、特色民居保護、特色文化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這四個方面開展。在全國保護與建設達斡爾族特色試點村共有7個,這其中內蒙古自治區試點村有4個,分別是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阿爾拉鎮阿爾拉村、騰克鎮騰克村、阿榮旗音河達斡爾鄂溫克民族鄉、扎蘭屯市達斡爾民族鄉滿都村;黑龍江省共有3個,分別是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雅爾賽鎮哈拉新村、富??h塔哈鄉東塔哈村、富拉爾基區長青鄉庫勒村。民族村是民族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時空聚落,是民族文化的一個基本單元,也是民族文化的原生地。達斡爾族長期居住在嫩江兩岸的廣袤土地上,歷史發展過程中建立了許多村,建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達斡爾族建筑,多種生產方式創造了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這些村保留著民族文化的精髓,但這些村經濟發展較滯后,有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傳統民居保護、文化保護工作不容樂觀。(一)經濟發展落后,有部分貧困人口。選擇試點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具有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村落;另一方面經濟欠發達村落。“特色產業培育”是實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達斡爾族試點村都以農業為主,雖如今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較高,但受人均耕地面積少,種植品種單一,耕種期短,種植技術含量低,農產品收購不穩定,沒有形成農產品產銷體系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靠種地生活的農民收入并不高。據我們調查,騰克村是尼爾基水庫移民村,部分農民的耕地由于修建尼爾基水庫被淹沒,部分農民已經失去了耕地,耕地是農民的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農民的生存面臨了困境,靠民政、扶貧救濟的人口占移民人口的40%,還有一定程度的貧困人口,要靠低保金維持生活。有必要借助保護與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的機遇培育“特色產業”,增加農民的收入,實現農民“脫貧”,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二)傳統達斡爾族民居被毀,保護面臨困境。全國7個保護與建設達斡爾族試點村歷史悠久、達斡爾族人口聚居密集,曾經都居住在達斡爾族的傳統民居。1998年發洪水時哈拉村被洪水淹沒,由全國政協捐助重建了哈拉新村;2005年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實施“三少”民族危房和草皮房改造工程,改造了阿爾拉村的83棟達斡爾族危草房,全旗共改造達斡爾族危房和草皮房屋4200棟;[3]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共有13個達斡爾族村移民,[4]騰克村是其中的一個村,由于洪水、移民、危房改造等原因哈拉新村、騰克、阿爾拉這三個村的達斡爾族具有傳統特色的民居全部被毀,在村落中已經沒有傳統達斡爾族房屋的痕跡,這對于保護特色民居帶來了難度。為了保護達斡爾族傳統民居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騰克鎮政府在騰克村恢復重建了具有達斡爾族特色的傳統民居,達斡爾族民居保護工作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達斡爾族傳統民居現如今屈指可數,保護傳統民居面臨困境。(三)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力度不夠。達斡爾族傳統文化是保護與建設達斡爾族特色村的核心,要在挖掘、整理達斡爾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保護、傳承、弘揚、利用達斡爾族文化。“特色文化發展是根基、靈魂,因民族特色村落保護與建設離不開該民族的文化做出支撐,特色村寨建設主要目的是通過對當地各種文化資源的開發,以文化要素為基礎,以產業開發為支撐實現當地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盵5]達斡爾族文化保護工作在舉辦文化活動、組建文化隊、教學中傳承、命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式中開展。但是保護、傳承傳統文化工作沒有普及,沒能形成規模,少部分人了解、掌握傳統文化知識,部分傳統文化沒被挖掘,更是挖掘民間藝人、文化人才工作不夠全面,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較欠缺。
二、保護與建設達斡爾族特色村模式
保護與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是興邊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繼承,保護與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不僅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還要注重文化保護工作。“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都集中體現了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文化特色,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數民族文化的歷史結晶,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資源。”民族村的建設要突顯“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并舉模式,本著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培育特色產業思路,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步伐。(一)特色文化與產業同步發展模式。保護與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是一次對少數民族村文化保護與產業發展同步推進的工程。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與發展當地經濟有機結合的模式推動民族村的文化與經濟的雙重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有利保障。經濟發展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達斡爾族地區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比較滯后,保護與建設達斡爾族特色村為契機發展達斡爾族文化產業,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探索文化發展帶動經濟的發展,如開發文化旅游、發展民間手工藝,多渠道多途徑同步發展的模式,加快達斡爾族特色村經濟發展。(二)靜態、活態保護傳統文化相結合模式。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為突破點,堅持保護、開發和利用并重,挖掘、傳承和創新并舉的原則保護達斡爾族傳統文化。在傳統與現代化的碰撞與交融下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面臨了極大的挑戰,“靜態”、“活態”保護相結合的模式對現有的文化開展保護,不僅要注重博物館式“靜態”保護,更要注重“活態”保護。設立的“達斡爾族特色試點村”在“靜態”保護達斡爾族傳統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哈拉新村達斡爾文化展覽館,騰克村民俗陳列館,阿榮旗音河鄉勒莫格日達斡爾民俗風情園,這些對達斡爾族傳統文化的“靜態”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盎顟B”保護是保護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一方面要對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民間藝人、民間文化人才的保護同步開展,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是為達斡爾族村儲備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參與性保護,調動村民、年輕人參與民族文體活動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鼓勵參與具有達斡爾族特色文化活動,參與文化活動中了解、傳承、保護達斡爾族文化,弘揚達斡爾族優秀傳統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切實地保護與傳承。達斡爾族傳統文化停留在保護、傳承層面,應加強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以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三、保護與建設達斡爾族特色村的思考
保護與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達斡爾族特色村的保護與建設工作比較艱巨,建設中工作方式方法要得當,政策貫徹落實要及時,完善各個環節的各項工作要穩步開展,確保保護與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努力探索有效的建設途徑。發展產業還是文化保護工作都要依據科學,建設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探索有效的建設途徑。試點村所處地理位置、生態環境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在了解掌握試點村人口規模、貧困程度、保持傳統文化程度的基礎上,從該村實際出發,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文化發展途徑。結合地域特征、歷史背景和發展水平,實地考察是否適合發展文化旅游業、民族手工藝、農家樂等特色產業,要選擇好優勢、特色產業,壯大當地產業規模。如扎蘭屯市達斡爾民族鄉滿都村“黑木耳”產業,扎蘭屯在林區有便利的條件培育“黑木耳”。積極探索符合當地的特色產業,使得特色產業發展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形式推進。政府、村民、社會團體等是少數民族特色村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力量,首先領導思想認識要到位,充分發揮政府在少數民族特色村保護與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要在總體規劃、輿論宣傳、基本保障、工作指導、統籌協調等各方面發揮作用。其次各個部門要積極配合協同,保護與建設特色村工作僅靠民委是難以完成,需要政府各個部分的密切配合,凝聚各個部門的合力,共同逐步完成。其三村民是民族村的主人,對村民的宣傳工作要深入,讓村民充分認識到少數民族特色村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提高自覺保護民族文化意識,積極參與保護與建設的各項工作,特色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使民村收益,始終要把握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三)科學規劃,統籌協調,全面系統穩步開展工作。科學規劃方案是有效開展特色村保護與發展工作的重要保障。編制好規劃、方案要從各村長遠發展與當下經濟發展狀況相結合,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相結合,與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需求相結合,與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相結合。制定規劃方案要征求多方意見,在吸納專家、村民的意見建議中不斷完善,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保護與建設特色試點村建設任務大,投資多,設計面廣,要廣泛籌措資金,整合建設資源,統籌各方資金。僅靠建設試點村的專項資金遠遠不夠,整合新農村建設、扶貧等項目的資金,統籌安排,捆綁使用。達斡爾族試點村的建設突顯了達斡爾族特色,激起了農民對達斡爾族文化的認同,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開展保護與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的目的就是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推進少數民族文化創新與發展,促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2012-12-10.
作者:娜仁其木格 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 上一篇:朝鮮族民歌歌唱藝術傳承與發展
- 下一篇:校園體育文化對校園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