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地區旅游文化翻譯研究

時間:2022-05-22 10:51:51

導語:關中地區旅游文化翻譯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中地區旅游文化翻譯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絲綢之路商貿文化遺產中的關中地區旅游文化翻譯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地方旅游文化翻譯的英漢文化差異為主要依據,從對源語歷史背景進行了解、對語句結構進行靈活運用、對源語文化典故進行熟知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使世界可以對關中特有的旅游文化與歷史進行了解。

關鍵詞:絲綢之路;商貿文化遺產;關中地區;旅游文化翻譯

在絲綢之路申請成功以后,陜西關中地區的7處遺跡作為旅游熱點廣為人知,在這7處旅游古跡中彰顯著關中的傳統文化問題。而翻譯屬于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媒介,其主要指的就是語言轉化活動,將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但是在此過程中,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種語言轉換活動,同時也具有文化傳遞的性質。如果想要充分發揮出譯本自身的積極作用,翻譯者就需要充分注意閱讀者的目的,然后在對進行恰當的轉換,充分表達出原文的含義與信息。在此過程中,不僅僅需要注重語法的應用,還需要注意在其中添加部分補償措施,對于其中蘊含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本文針對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中的陜西關中地區旅游文化翻譯進行深入分析。

一、地方旅游文化翻譯的英漢文化差異

(一)歷史背景內容存在的差異性。第一,從文化背景角度來看,其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由于我國屬于農業大國,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相對較多,從日常使用的語言中就能夠充分體現出來。例如,骨瘦如柴、對牛彈琴等等。其次,生長環境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信仰與制度內容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異,進而使得人們在理解同一事物的過程中,還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使得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還會對最終文化信息的轉化產生一定影響。(二)審美觀點內容存在的差異性。由于漢語表達通常都會存在一定的意境,同時其中還存在者行文公正以及聲律對仗的特點。而在西方英語的語言習慣中,同漢語的語言習慣具有較大的差異。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受西方傳統哲學思想因素的影響,注重突出中心思想以及客觀理想表達。所以,從英語的語言表達形式來看,則更加注重句式結構的嚴謹性,以及重視表達思維更加縝密,在部分的長句中,還需要使用較為復雜的從句,充分保障句式含義表達的嚴謹性。(三)文化典故內容存在的差異性。對中國古代文化內容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其中通常會存在一定的文化典故,存在大量的四字成語或者難易讀懂的顧問。同時,在典故中,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哲理知識,所以,在對文化典故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具有較大的難度。

二、絲綢之路商貿文化遺產中的關中地區旅游文化翻譯

(一)對源語歷史背景進行了解。針對真正成功的翻譯來講,對于2種文化的熟悉要比對2種語言的熟悉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在詞語應用的文化背景中,其才具有不一樣的意義。因此,在翻譯的基礎上,需要對源語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解,只有這樣才可以防止文化內涵的缺失。在絲綢之路的陜西關中地區旅游文化遺址中,其背后蘊含著上千年的文化與歷史。若僅僅是簡單的翻譯,那么這些文化歷史內涵將無法充分體現出來,那么就沒有辦法準確的傳達到譯文讀者這里。例如,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部分翻譯把遺跡翻譯稱為WeiyangPalace。這樣的翻譯方法乍眼一看就是把宮殿的名字進行音譯的而已,讀者無法從名字中,對宮殿是陜西遺跡,也是漢朝宮殿進行了解。但如果將其翻譯成“Hanchang'anweiyangpalaceruins”,那么讀者從該名稱中,可以對該地方的背景進行了解。未央宮翻譯成weiyangpalace,而漢長安城則可以翻譯為Hanchang'an,對于遺跡而言,則可以將其翻譯為ruins,此翻譯則充分指出了其是西漢時期長安城中的一個宮殿。該翻譯盡管只是把宮殿的全程完成的進行翻譯,但是如果在全程中同時對具體的歷史背景也進行翻譯表達,那么就需要翻譯者遵循源語譯的原則,將其中的歷史背景在翻譯中展現出來。(二)對語句結構進行靈活運用。英文表達和中文表達相比,經常會出現一些大量的較為復雜的從句結構,因此只有對原文進行正確理解,對句子結構進行正確分析,才可以把信息正確的進行傳達。例如,在小雁塔中,有提到這樣一句話:TheJianfuTemple,wheretheSmallWildGoosePagodawaslocatedin,……thepopularityofBuddhisminChang’anofTangDynasty.在唐宋時期,小雁塔一直被稱作是薦福寺,因此,通過定于從句對小雁塔進行介紹。該句話主要的意思為:在唐代時期,薦福寺是長安的三大佛經翻譯中心之一,并且也是唐朝東行經史的見證。在用漢語對其進行表述的過程中,通常而言,都是將定于放在修飾名詞之前,但是在用英語進行表達的過程中,卻具有一定的差異,需要在句子中既存在前置,也存在后置。在唐代時期,薦福寺是小雁塔的一種教法,后來由于塔形和雁塔相似,并且小于大雁塔,因此被改名成小雁塔,一直沿用到今天。(三)充分加深對源語文化典故的理解掌握。通常情況下來講,文化典故都具有豐富的含義以及哲理,所以,在對齊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就需要注重其中歷史文化的傳達。從我國文化典故中看,其中都會蘊含著大量的成語、諺語以及名人引語等。在形式上,英漢語基本上都是結構緊湊、用詞簡練,大部分都是詞組短語,和漢語典故相比,大部分都是四字結構。例如,在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中,有大量的宮殿,而這些宮殿的名字基本上都是有典故和出處的。如前殿-FrontHall、天祿閣-TianluPavillion、石渠閣-CentralGovernmentOffice,在上述宮殿中,石渠閣、天祿閣為寒帶藏書閣,在三輔故事中有所記載。在翻譯時,為什么沒有把宮殿名稱直接翻譯成為放書籍的地方,而是對石渠和天祿進行了音譯。主要是由于在建造這些宮殿的過程中,就對其已經命名了,其中具體的含義表達并不能通過簡單詞組和名詞結構進行翻譯所能體現出來,因此,音譯翻譯的最好方式。并且,Pavillion這個單詞是亭子、閣、展示館的意思,只有目的語讀者對其是什么地方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即可。

總而言之,所有文本的翻譯都不僅僅是從一種語言轉換成為另一種語言,還屬于跨文化的傳播過程,并不能對其中的語文內容與文化內涵進行分裂。在古代背景條件下,對于中國而言,絲綢之路就是一個重要的溝通橋梁,在現階段,也可以充分利用其進行申遺,結合關中地區的申遺旅游景點,把中國文化、陜西文化、關中文化向世界進行輸出。對其進行翻譯可以使陜西關中旅游文化更好地傳向世界,使世界可以對陜西關中特有的傳統文化與歷史進行了解。

參考文獻:

[1]劉必強,王會戰.絲綢之路陜西段文化遺產旅游合作戰略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No.269(4):121-122.

[2]田亞亞,付丹亞.譯者主體性視角下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探析[J].文化學刊,2018(4):169-171.

[3]姜丹丹.全球化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翻譯策略研究———以“萬里茶道”聯合申遺英譯為例[J].晉中學院學報,2018,v.35;No.135(4):112-114.

[4]小蓓.華夏太白玉絲綢之路情———陜西省首屆絲綢之路“太白玉文化節”暨第二屆“太白玉研討會”盛大舉行[J].寶藏,2018(1):158-158.

[5]劉曉萌.在絲綢之路視域下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金融經濟:理論版,2015(1):47-49.

作者:杜澄澄 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