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原文化的轉換
時間:2022-12-24 10:44:08
導語:當前中原文化的轉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談新敏工作單位:鄭州大學
在社會政治制度方面,中原從古代到近代一直都是宗法、封建專制制度社會,從未出現過民主共和政體。因此,中原傳統文化總體上說是專制主義文化。這種文化嚴重缺失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因素。一是強調義務,忽視權利。從夏朝始,部落首領的“禪讓”制度讓位于王位世襲制度。為了維護貴族等級制度,奴隸主貴族確立了以宗法等級制為中心的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禮”。西周王朝建立后,以宗法式家族制度為核心的組織原則進一步制度化。國家組織與宗法制度緊密結合,形成了從周天子到諸侯、卿大夫,直至士人、庶民的層層統治的寶塔式政權結構?!爸芏Y”就是維護西周社會秩序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盀閲远Y”是西周時期治國的基本原則。后來歷代王朝都繼承了周禮,都維護了封建宗法制度。儒家思想就是在“周禮”的基礎上和護持下發展起來的。在中原傳統文化中基本上沒有權利的規定,多有義務的要求。中原傳統文化強調個人對社會、對他人應盡的義務,而不是權利,居于正統地位的儒家文化更是把“重義”、“重利”作為區別“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在專制制度下,君、臣、父、子等級分明、層層依附。中原傳統文化沒有“公民”一說,當然也談不上公民的權利。二是注重民本,缺失民主?!懊裰鳌币辉~最早見于《尚書•多方》:“天惟時求民主。”意思是說天神時刻都在尋求適合于做民之君主的人?!对娊洝分幸捕啻纬霈F“民主”一詞,但這里的“民主”是民之主宰之意,與現代的民主思想有本質的不同。周朝的統治者在取代商朝的過程中就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從而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張“明德慎罰”,這是中原民本思想的萌芽,對后世思想家和統治者有很大影響?!胺虬酝踔家?,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保?]127。“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君以民存,亦以民亡”[7]30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乎丘民而為天子”[8]111,“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示苏?,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9]120-121。傳統“以人為本”即民本思想的精神實質主要在于告誡統治者:要成就大業,要維護統治,就要重視民眾的力量,要關心民眾的疾苦,傾聽民眾的呼聲,使民眾安居樂業,否則,將事業無成,江山不保。孔子在對待民主的態度上,基本傾向是反對自由民主政治原則,讓國民放棄民主議政權力,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傳統民本思想一直籠罩在君主專制的陰影里,它把人民放在客體地位,看做是利用和依靠的對象,這與把人民放在主體地位、由“人民當家做主”、“人民主權”的現代民主思想相去甚遠。民主不僅是一種國家制度,而且至少在形式上承認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還意味著公民享有一定的管理國家的權力。正如列寧所說:“民主是國家形式,是國家形態的一種。因此,它同任何國家一樣,也是有組織有系統地對人們使用暴力,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保?0]201中原傳統文化實乃村落文化,而“血緣與地緣結合的村落文化,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載體?;蛘哒f,中國傳統文化即村落文化。作為調節家庭內基本關系的準則———尊卑有等,親疏有別———是村落文化之核心要義。在這一文化內,不可能發育出獨立、平等個體間的契約合作關系與民主精神”[11]101-102。三是恪守專制等級,諱言自由平等。中原文化不僅缺少自由傳統,也缺失平等傳統。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秩序,就是建立在等級制度上的。儒、墨、法家都維護君臣尊卑等級制度,唯有道家是個例外(傳入的佛家也主張眾生平等)。莊子是自由平等意識極強的思想家,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提出人的自由的思想家。莊子視自由為人的終極價值追求,追求自由是莊子思想的靈魂所在。莊子的自由大致可分為精神自由和理性自由兩個層面。在他看來,精神自由是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精神狀態。但人生來偏偏不自由,造成不自由的外在因素是人的生存受到自然社會的威脅、統治者的專制壓迫和儒墨仁義所形成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對人們思想言行的束縛。因而,他要求擺脫現實的枷鎖,幻想到那自由平等的“至德之世”。而造成不自由的內在因素主要是人們汲汲于追求功名權勢,因此莊子強調“無己”、“無功”、“無名”,才能自由。莊子追求的理性自由,在于他認為自由的實質是遵從規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大鵬的自由在于順風而動,才能游于無窮而無所待。自由來自于“依乎天理”,“從水之道而不為私”。莊子的自由是實實在在的超越自我、擺脫一切傳統和政治道德束縛、追求精神解放的自由。莊子是平等意識極強的思想家,他的理想國是一個自由平等、沒有君臣貴賤之分的社會。莊子哲學認為宇宙由氣構成,人的生命也由氣構成。人既秉氣而生,而氣無貴賤,則人生而平等,何來貴賤之分?遺憾的是,莊子的自由思想、“等貴賤”的思想和“尊卑大小如一”的政治平等原則,既無后來的思想家探幽發微,又無政治家轉接于政治實踐,猶如黑夜流星,倏忽即逝,也就根本談不上形成傳統?,F代政治文化是民主政治文化,社會主義及其現代化需要民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說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還沒有實現現代化,法治社會還未形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不懈奮斗的目標,任重而道遠。中原傳統文化中非民主的歷史太長久了,具有濃重專制主義色彩和前民主觀念的中原文化,如何開出權利、自由、平等、法制、民主等現代文化新觀念,如何使傳統的民本思想轉化為現代民主觀念,實現從傳統的專制文化向現代民主政治文化轉型,是中原文化走向現代化最重要也是最艱巨的任務。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建設問題,而且與中原乃至中國經濟、教育、科技、法制的現代化程度密切相關。
在社會結構性質方面,中原傳統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因為整個國家就是家庭、家族的放大,由家庭關系直接引申出社會關系,將家庭成員間倫理關系作為全部社會關系的基礎。“倫理本位”強調以人與人的倫理關系為根本,注重社會生活中的倫理情誼,重視道德自律,輕視法制他律,這是“人情社會”得以形成的基礎;“人本位”強調以個體的人為根本,重實體而非關系,注重社會生活中的公共道德(這種道德是從個體中抽象出來的),重視法律的規范,這是“法治社會”得以形成的基礎。中原倫理本位的社會結構具有不同于個人本位社會結構的文化特性。其一,在經濟方面,個人本位的社會財產為個人私有,財產受國家法律保護。而在中原,家庭內部財產是不分的,親戚朋友乃至鄰里之間則有無相通,以資助性質互相借貸,相互周濟,本該由社會和政府承擔的社會保障之責,則由家庭、家族承擔。其二,在政治結構方面,表現為“家國同構”,即家庭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共同性。家國同構把本屬于公共領域的社會關系轉化為倫理(私人)關系。其三,在社會生活方面,以道德代宗教,“以孔子倫理為準則而無宗教”(羅素語)?!凹{上下與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道德之團體”[12]43。在中原社會生活中,倫理情誼發揮著宗教的功能,它對人們的心理情感具有撫慰作用,使人與人之間相處如一家,悲喜共享,而避免由孤獨疏離而來的苦悶。其四,在社會秩序的維護方面,“合法律于道德”。“建國之基礎以道德禮教倫常,而不以法律,故法律僅立于補助地位”,“立法之根據以道德禮教倫常,而不以權利”,“法律既立于輔助道德禮教倫常之地位,故其法常簡,常歷久不變(從漢代以迄清末不變)”,而且“中國自古所謂法律,不過是刑律;凡所規定都必與刑罰有關。……社會組織與秩序大部分存在于‘禮’中,以習慣法行之,而不見于成文法”[13]20-21,107。中原傳統倫理本位文化與人本位文化之間存在迥然差別,主要表現在:一是重整體秩序,輕個體個性。中原傳統倫理社會把整體秩序作為最高的價值取向,強調個體應在既定的人倫秩序中各安本分,進而安于自然和命運,以維護整體和諧及天人和諧。中原傳統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現在注重社會人格,而非個體人格,人們習慣于將人看成是群體中的分子,而不是個體。中原古人側重于內向探求,注重修身,由此出發以達到修齊治平的人生目標。為達到這一目標,既需要擺脫現實的物質利益,“存天理,滅人欲”,去追求內心的完善,又要求外在的行為必須符合于“禮”即社會和道德規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種注重倫常秩序的思想傾向在維持社會穩定、天人協調的同時,也嚴重壓抑了人的個性發展和自由自主意識,使人們崇拜地位和權力,不利于獨立人格的塑造和形成。與儒家倫理道德來自社會并反過來觀照社會不同,西方道德來自個體,并以由個體中抽象出來的道德去建立和規范社會。西方社會是一個重形式的社會,是一個普遍主義的社會,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所說,西方社會中支配著社會關系的是一種普遍主義的倫理,一視同仁是這種關系中的基本準則;中國社會中人的關系則是特殊主義的,即這種關系中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特殊對象。因而,西方勢必建成一個民主與法治的社會,由于強調個體的獨立性,也勢必使個性得以張揚,從而呼喚出個性的巨大創造潛力。二是重內向追求,輕外向超越。中原傳統文化在解決人的生活方式上靠倫理關系的調節,而倫理關系的調節,則靠“禮”的規范、“樂”的感化和個人的道德修養,“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全部道德生活的實質即在于克己修身,追求道德境界。所以,形成了發達的禮樂制度和文化,形成了注重自我克制的道德傳統和向內追求的傾向,這與西方較為放逸和向外超越的傾向形成鮮明對照。在宗法血緣紐帶解體較早的西方,社會秩序更多地仰仗契約、法律維系,人們關注的重心不再是人際的倫常關系和德行覺悟,而是以更大的興趣去探索自然和思維的奧秘,主客兩分、心物對立的觀念應運而生,宇宙論、形而上學得以發展,形成了以“求真”為目標的科學文化范式。在這種文化范式中,宇宙論、認識論與道德論各自獨立發展,學科界限清晰分明。而在宗法倫理籠罩下的中原社會,人倫效法自然,自然人倫化,從而形成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局面。道德論與本體論、認識論、知識論相互涵攝、畛域不清,助長了中原傳統文化的倫理化走向,形成了以“求善”為目標的倫理文化范式。在這種文化范式中,客觀外物尤其是自然界未被當做獨立的認識對象而與人倫相分離,以外物為對象的科學受到抑制,自然科學便難以獲得充分發展。三是重自律,輕他律。中原傳統文化重視道德主體的內在目的和品性人格的完善,是一種以自律為約束的良心主導型心性倫理。相信只要主體遵循道德規范,按照道德原則塑造自己,安分盡倫,反躬自求,便可達到人格完善及精神提升的境地。人性中具備道德的一切要素和可能,道德目標的實現取決于自主的選擇及自我的努力,而非外力所能左右。正如韋政通先生所說:“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倫理實踐的方式,似乎并不能達到普愛的理想,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在一對一的實踐方式中,自我或己永遠是倫理實踐的中心,推愛也必須由己出發,道德修養也必先‘反求諸己’,以己為中心的推愛,無論在事實上或理想上都跳不出差序的格局?!保?4]15這就注定了這樣的一套倫理規范是以強調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和朋友關系為主的“私德”(熟人道德),而忽視了個人與社會大眾關系的“公德”(陌生人道德)。成熟的市民社會是建立在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相分離的基礎上的,而且尤其注重公共領域當中個體的責任觀念和行為規范。在中原社會,公共領域的發育相當不成熟,這就注定了中原社會一直割不斷與傳統社會母體的臍帶。傳統社會倫理道德至上,情大于法(規章制度),“普遍物”(法律、生活規范、工作規章制度)沒有成為至高無上的神圣法則。四是重傳統,輕創新。注重倫理的中原傳統文化,使得人們養成了重祖先、尊君父、尚謙卑禮讓的性格,形成了傳統、因襲和保守的文化特性。中原傳統的思維方式表現出重視先例,偏重于從過去的慣例和相對穩定的周期性循環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出一套基本行為規則。深受傳統道德影響的人一般都將先人的典籍和圣人之言視為不可挑戰的金科玉律,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總是受到典籍和道德信條的強烈制約,難以實現突破和創新。“四書”、“五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被奉為經典,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和人們生活的普遍準則和規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叭贰北憩F了一種對傳統的盲從,缺乏一種反傳統的獨立意識和創新精神,這種強調經典權威的保守態度和尚古思想,限制和束縛了人的思想自由和個性張揚,這與喜冒險、張個性、尚創造、崇變革的現代文化性格形成鮮明對照,與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大相徑庭。
上述反差昭示我們:實現中原文化由傳統向現代的轉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艱巨的、復雜的、長期的歷史過程。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首要問題。因為歷史一再表明,“傳統與現代性是現代化過程中生生不斷的‘連續體’,背棄了傳統的現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現代化的傳統則是自取滅亡的傳統”[15]376。“傳統得以存在是企圖擺脫它的有限能力和繼續保留它的愿望的雙重作用的結果?!薄叭绻麆儕Z掉他們所具有的傳統,他們便沒有物質資源,也沒有知識才能、道德力量和眼光來提供在世界中建設家園所需要的東西……傳統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很少是完善的。傳統的存在本身就決定了人們要改變它們”[16]285。因此,金耀基先生說:“中國的現代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極地對傳統的巨大摧毀,而是積極地去發掘如何使傳統成為獲致當代中國目標的發酵劑,也即如何使傳統發揮正面的功能。”[17]8其次是如何處理好中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在中西文化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因為當今世界各國都處于經濟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碰撞之中,并且我們的現代化還是以西方為參照標準的。魯迅曾認為,中國要現代化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較量,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陳寅恪也認為,中國今后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因此,中原傳統文化向現代的轉換,必須汲取和借鑒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西方優秀文化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在汲取和借鑒基礎上結合自身文化特點的創造性轉換與創新。幾個世紀以來,中原文化經受住了存亡續絕的歷史考驗。尤其值得欣慰的是,由于歷史的因緣際會,現代中原大地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原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匯聚之地,這就為中原傳統文化向現代的轉換和發展準備了充分的思想資源。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的新文化的建設,將為中原傳統文化向現代的轉換注入新的、深厚而綿長的生機與活力。
- 上一篇:當代民俗體育文化的性質
- 下一篇:淺談乞巧風俗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