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藝術院校的融合
時間:2022-06-14 04:15:08
導語: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藝術院校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院校專業建設與非物質文化
遺產傳承與保護相融合的途徑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提出,教育部門要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應通過開展各類非遺的研究與教育等活動,將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進學校,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工作都應納入到相關課程中去,通過開設相關專業,落實學科發展,加強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充分展現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積極創建國家及社會文化遺產事業急需的新學科,肩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培養[2]。(一)特色專業的設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有效載體專業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需要高校立足現實,審視目前教育發展所面臨的環境變化,在專業建設的整體規劃與設計中體現出適應性變革[3]。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本土化”的特征,為藝術院校開發特色專業提供了現實可能性。本地區特有的歷史和傳統民族文化、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都是藝術院校創建文化遺產事業新學科的依據,因此要打破單一的學術模式,挖掘和開展地方文化,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創新建設與非遺相結合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如,成都藝術職業學院將當地青神縣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作為該校的特色專業;中山大學發揮了學校在戲曲專業上的優勢,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主要針對的是地方戲曲的研究和保護。哈爾濱大學美術學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專業2007年被國家教育部批準為高校特色專業,重點研究黑龍江流域珍貴的民族文化,內容涉及品類廣泛,包括:勃利黑陶、薩滿服飾、鄂倫春族刺繡、克東滿繡、赫哲族剪紙、民間紙扎、角雕制作技藝、麥秸工藝、魚骨工藝、綏棱農民畫等。特色專業的開設,并非為了培養民間藝術家,最重要的是提高大學生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認識,引導學生們向民間文化學習,從社會實踐和民間藝術中汲取養分,這既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更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所必需的。(二)課程和教材的建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要資源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較好的課程來源,各藝術院校要信托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特色和優勢,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創新教學方法;將學院的課程、教材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相結合。第一,可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性把它開發成特色課程,增設如民間藝術概論、中國民歌欣賞等集中展現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大力開發和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課程,把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加以選擇、整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學校教學內容。如,北京現代藝術學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開設皮影、木偶、儺戲、昆曲、剪紙、民間美術研究、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研究、瀕危方言研究等課程,不僅豐富了藝術院校的課程內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提升了其核心競爭力。第二,充分發揮藝術院校下鄉寫生、考察等課程,組織師生深入各地,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因為非遺大多都深藏民間,需要展開實地采風或田野考察活動,才能深入挖掘其精髓。利用寒暑假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地區,對民間藝術、民間資源、文化保護等,采用紀實攝影、專題、宣傳等形式進行整理工作,為人才培養提供重要的課程資源。第三,根據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實際情況,組織相關專家、教授、學者及民間藝術工作者結合高校教育教學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編寫教材。注重教材的科學性、獨特性、民族性、地域性、可操作性和傳承性,逐步形成一套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系列叢書[4]。(三)專業人才的培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隊伍建設的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科建設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舉措,更是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方面更應大有作為,最適合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技術研究、咨詢服務、經營管理人才,也可以培養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才。一方面,可以將高級別的傳承人引進學校,保護起來,在高校培養弟子,進行技藝的傳承。加大聘用民間藝人擔任兼職教師,根據他們的技藝和特點,納入學校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參與技藝的學習,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發揮傳承作用,由此建立一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接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采取各種途徑,如講座、研討等形式,統一對現有的教師的進行培訓與學習,努力提高他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管理、傳承與保護中的能力。以北京地區為例,進入21世紀,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素質教育類講座數量在快速增加,講座的內容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特征、節日文化、京劇藝術、原生態藝術、老北京曲藝知識、民間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等。最后,可以推廣中國戲曲學院舉辦“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和實施藝術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的經驗,依托相關高校開展專業碩士教育,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實現學校培養與傳承人口傳身教相結合,來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保護與培養。(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法的轉變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已然承擔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和保護功能,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生動形態。[5]藝術院校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對許多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年老體弱的傳承人進行全面拍攝、記錄,將民間藝術、民間文化活動、手工工藝制作等,以圖畫、音頻、動畫等影像方式,將各類技藝、技法留存下來,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這種數字化、信息化的科學管理方式,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僅能使藝術院校學生利用其專業優勢直接參與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中去,而且使這些古老的民族文化通過現代傳媒得以延續,并得到更多的重視。這種以成果的形式積累下來的非遺教育資源,經過整合應用,構建起具有地區特色的教育資源體系,促進資源共享、服務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等。北京市自2005年起開始啟動高等學校特色教育資源庫建設項目,建設網上特色教育資源庫,到2008年底,已經建設了134個主題資源包,整合了圖片近75.4萬張,音視頻4.4萬個,文字670萬字,為社會和各高校的教學科研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藝術教育信息資源,并向市民開放,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院校專業建設相融合的再思考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院校專業建設相融合,無論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還是對藝術院校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不僅使藝術院校的學生習得技藝,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藝術院校不僅要發揮其藝術教育的作用,更應當將其打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平臺,在民族文化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制度建設亟待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內涵豐富,門類眾多,各高校抓住其中的某一分支展開研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近幾年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學科跟風式的存在,也造成了資源浪費與重復建設現象的出現。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加強政策引導,有效整合資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設置,要有相關政策,科學布局與規范管理,可以通過分批建設幾個特色專業點、示范性實踐教學中心、示范性人才培養教學基地、就業基地,建設一批精品課程和精品教材,遴選數位教學名師和數個優秀教學團隊等方式,保障各高校非遺學科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有序進行。(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理論研究亟待深入雖然全國許多高校及研究機構都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但由于理論的滯后與實踐經驗的匱乏,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被作為一門學科及時地建立起來,這不僅直接影響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影響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的質量。建立一門新興學科“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已是迫在眉睫。專家們普遍認為,目前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的發展模式已初步建立,但與西方相比,我們在這方面的學科理論研究還是落后的,他們的學理性探究更為深入,學科應用范圍更為廣泛。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理論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舉辦各類文化交流研討活動,加強理論研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得到推進和完善。如,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將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化遺產正式引入高等教育的會議。通過這類的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和論壇,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機制、非遺文化資源保護法規建設、非遺傳承人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區的保護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促進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通過深入民間調查、創新理論成果。要成功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要求有一套專業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指導性、可操作性的理論學說為指導。各高校在多年教學實踐和民間調查的基礎上,匯集整理研究成果,編纂符合學術規范的理論教材,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的《活態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本土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研究文集》,中國戲曲學院特聘教授傅謹的《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等,都是代表性研究成果,這些論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理論、實踐及高校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教育模式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工作亟待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形的、不可重復的文化現象,我們應該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和危機意識,充分認識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讓藝術教育承擔起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義務,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要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利用地區非遺資源,開展各類藝術實踐活動,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社團,定期舉辦各類民間藝術活動周活動,河南師范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非物質文化保護協會,召集志愿者下地方演出,在非遺的宣傳、保護和傳承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值得各高校借鑒學習。同時,為培育全民的文化自覺,營造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演、論壇、講座等宣傳教育活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理念深入人心,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及時、深入、全面地報道、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積極參與文化保護的社會實踐,并向世界推廣、宣傳中國的非物質文化,增進人類的文化交流。
本文作者:王劍紅工作單位: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房陵文化的設計與發展
- 下一篇:基于孝道文化的大學生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