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教學在民族文化的作用
時間:2022-04-15 10:15:41
導語:紀錄片教學在民族文化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紀錄片保護和傳播民族文化的優勢
用影像傳達文化已成為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其中,紀錄片在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播中的優勢更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真實可靠,資料詳實。紀錄片不是電視劇,它是現實的紀錄。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是贏得觀眾的第一法寶。所以,獲取真實的材料是紀錄片制作的關鍵。于是搜集資料,采訪相關人員成為不可或缺的工作,而在這個過程中,影像記錄顯示了很大的優勢。以前的文字筆錄速度慢,且邊聽邊記容易出錯,尤其是一些口傳心授的文化遺產,比如史詩、民歌之類,記錄時未必完全領悟,但攝像能夠一字不落地將內容先保存下來,之后再慢慢消化。當然,最重要的是,采訪對象以鏡頭語言的形式出現,會讓觀眾覺得更加真實和貼切。如主持人崔永元的口述歷史紀錄片《我的抗戰史》,抗戰老兵們的述說感動了千萬觀眾。第二,形象生動,意蘊深遠。紀錄片的真實性并不是說“見什么拍什么,一路搖晃,一路記錄,鮮花與牛糞與共,一圈兜下來就是一部作品”[1]?!坝涗洝迸c“紀錄”是有區別的。前者強調資料的保存,后者著重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之所以叫“紀錄片”,是因為要對資料進行形象思維和理性思維的推敲。也就是說,除了真實外,紀錄片還具有審美的品格。首先,是藝術的審美。對于一些傳統文化,比如手工藝、舞蹈之類,僅靠文字描述或照片呈現,無法形象地傳達內涵。但是影像記錄不同,有了聲像的動態展示,觀眾就像欣賞一部藝術片一樣,在藝術審美中感受文化精神。同時,紀錄片注重藝術形式的探討,如為了滿足觀眾愛聽故事的心理而將內容情節化。可以說,真實是紀錄片的最高原則,用影像語言講故事則是紀錄片的最高境界。其次,是人文價值的審美。紀錄片“真實”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哲理的思考。正如攝影評論家朱羽君所說,紀錄片“著重反映人的生存狀態,人的性格與命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宇宙和世界的思維……其主題往往指向更為深層和更為永恒的某些方面和層次”[2]。紀錄片并不是生活的表象,不是浮光掠影的東西,而是通過藝術手法揭示生活的本質,給人深刻的啟示。第三,傳播廣泛,受眾參與。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紅透熒屏、創下收視奇跡,使很多只看熱播劇的觀眾也開始關注紀錄片。這兩年,電視紀錄片的受眾群呈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文匯報》的一篇報道指出:“電視紀錄片收視份額持續擴大,央視紀錄頻道為主的收視份額連續兩年以55%的速度增長,中國紀錄片制作聯盟日前在河南鄭州成立,聯盟透露,中國電視紀錄片消費正在進入快速增長期,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消費樣式”[3]。此外,網絡的興起,帶來了全新的傳播方式,也為紀錄片開辟了新的空間。網絡紀錄片頻道相繼出現,如CNTV中國網絡電視臺紀實臺、搜狐高清紀錄片頻道、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不受時間限制,網民可以隨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紀錄片細細品味;在觀看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內容,還可以將片子反復來回播放,直到弄懂為止。同時,網絡紀錄片頻道還提供了觀眾言論的平臺。所有觀眾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交流,大家集思廣益,提供寶貴的意見,有時還能因此形成社會話題,促進紀錄片的發展。從以上分析可知,紀錄片兼具真實性與藝術性,傳播的范圍也比較廣泛。這些優勢無疑使紀錄片成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橋梁。
二、當代大學生紀錄片創作的現狀分析
DV的普及使紀錄片創作的門檻降低,許多非影視專業出身的創作者得以進入到紀錄片的影像生產之中。導演吳文光曾說過:拿著像筆一樣小巧的DV機,他可以像作家寫作一樣做紀錄片[4]??梢?DV給創作者帶來的便利。所以,大學生中不乏影像記錄的愛好者。筆者以為,當代大學生紀錄片創作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首先,大學生紀錄片交流平臺寬廣。大學生DV創作群日益龐大,他們之間交流的平臺也越來越多。如“科訊杯”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中國大學生電視節、上海大學生電視節、全球華語大學生影視獎、廣州大學校園原創DV大賽等。2011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與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聯合舉辦首屆“青春中國——大學生紀錄片征集計劃”活動,于2012年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并且還組織了50名大學生進行為期2天的紀錄片專業指導訓練。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胡智鋒說:“‘青春中國’活動的目的就是借助紀錄片在高校的獨特角色和地位,來普及紀錄片文化,推動紀錄片的生產,培育紀錄片的未來人才,為促進紀錄片大發展大繁榮打下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夯實更深厚的社會土壤?!盵5]大學生是紀錄片創作的重要群體,已得到影視界的重視和支持,相信隨著平臺的擴張,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紀錄片的創作。其次,大學生能夠拍好紀錄片。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代,風華正茂的他們思維活躍,領悟能力較強,容易接受和較快掌握新鮮事物,于是總能在某一領域脫穎而出。影像記錄方面也不例外,大學生的紀錄片亦能在國際舞臺上獲獎,如單佐龍的《借我一生》入圍第10屆德國漢諾威國際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朱宇執導、劉治峰拍攝的《造云的山》獲得第18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國際紀錄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兩項大獎。毫無疑問,只要勤奮努力,大學生完全有能力創作出色的紀錄片。有著知識儲備和藝術修養的大學生,要是能將旺盛的精力投入文化事業中來,一定能夠更好地保護文化,肩負起國家賦予的使命。最后,大學生紀錄片的選題集中于校園生活、青春情感和邊緣人群,對民族文化關注不夠。王藝茜在《我國大學生DV作品題材現狀分析與前景思考》中對“科訊杯”2005年至2011年作品的題材進行統計,按照題材所占比例排列,先后順序為“青春情感、校園生活、邊緣人群、集體活動記錄、邊緣人群、自然風光、社會現象、實驗題材、女性題材、集體活動記錄、民間藝術、虛構故事、親情題材、教師題材、少數民族、家庭婚姻、老年題材、知識普及”,其中,前三名占了絕大多數[6]。大學是人生中的重要時段,校園是大學生最主要的活動場所,許多大學生喜歡用影像記錄校園生活的故事與情感,作為青春的記憶,所以紀錄片的主題往往是校園里的人與事。當然,也有不少大學生走出校園,關注流浪漢、同性戀、殘疾人等邊緣人群,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精神。問題是有些學生愛走極端,懷著獵奇心態或叛逆情緒創作,為了邊緣而邊緣,從而使作品價值流失。至于民族文化類等其他作品,數量上是遠遠少于校園情感類的。這說明,當代大學生仍需開拓視野,多挖掘身邊可貴的傳統文化,而且注意深層次理解中國文化,不能帶著個人主觀情感造成對文化的誤解??偠灾?當代大學生紀錄片創作擁有良好的交流平臺,也出現了不少佳作,但是選題較為狹窄,尤其是民族文化類的題材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如何在紀錄片教學中發揮民族文傳承的作用
紀錄片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而漸漸成為國家紀錄片生產主力軍的大學生,卻對民族文化關注不夠。文化傳承與創新,高校責無旁貸。那么,高校紀錄片教學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呢?筆者以為,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在課堂上播放民族文化相關的紀錄片。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指出:“只有人民熱愛自己的文化遺產,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保護文化?!盵7]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熱愛自己的文化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劉錫誠說過,“青少年對我們傳統文化了解的不夠,因此很難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只有了解,才能熱愛”[7]。當代大學生過多迷戀于潮流文化、西方文化,對自己本族文化不夠關心,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對民族文化不了解。廣西民族博物館邀請大學生拍攝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首先是向大學生播放了相關的影片,很多學生看完片子后開始有了文化保護的欲望:原來廣西民族文化如此多姿多彩,以前只知道流行元素的微電影,對此類紀錄片關注太少,很希望也能用自己的DV將家鄉的文化記錄下來[8]。由此可見,紀錄片教學需要讓學生接觸到有關民族文化的紀錄片,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了解文化的魅力,有了濃烈的興趣和感情后隨之產生保護的意識。其二,邀請紀錄片導演到校演講或座談。邀請名人到校園開講座,與學生分享成功的經驗,這是很好的教學方法。四川大學侯洪教授《我與紀錄片課》一文論及紀錄片的教學方法,其中就強調了請導演走進課堂的重要性。他說,讓學生觀摩中國當代紀錄片新星——張以慶的《幼兒園》后,還專門邀請了其光臨學校,“那天的演講會是全場爆滿,文新學院,藝術學院,還包括其他高校慕名而來的專業、非專業的同學,都感到獲益匪淺”;四川電視臺攝制的《畢業生》獲第八屆四川國際電視節紀錄片(長片)提名獎,又特地邀請該片青年導演到課堂與同學們面對面進行交流與對話,“他們(學生)興奮地說,這樣的教學既學到了紀錄片的形式,更領會到了紀錄片的精神”[9]。侯老師以切身經驗告訴我們,導演的演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進步。因此,教師在講解如何創作民族文化類的紀錄片時,可邀請相關導演來校講學。其三,鼓勵和組織學生探訪民間,讓學生真正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完成紀錄片的創作。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是由廣大群眾所創造,象牙塔里大學生應該學會走進社會,這樣才能深切領悟文化的內涵。所以,紀錄片教學應倡導學生走進民間。一方面,可利用假期時間組織學生深入農村進行田野調查,讓學生與村民互動交流,從中找尋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可鼓勵學生采訪剪紙、刺繡、泥塑、雕刻、皮影、陶瓷等傳統文化的藝人。采訪藝人并制作紀錄片的過程,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如大學生沈晶采訪著名川劇演員陳智林,并將其真實經歷拍成紀錄片《角色》,她說:“我希望觀眾通過一段段鮮為人知的川劇往事,看到這群21世紀民族文化守望者們的艱辛與堅韌”[10]。該片榮獲2011年第11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國際大學生“人文類最佳紀錄片”獎。其四,建立“民族文化”紀錄片交流網站。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網站,將中國民族文化的研究資料及相關紀錄片放到網上,供學生鑒賞及學習。學生也可將平時創作的紀錄片傳到網站,以便于教師指導。網站還應設有留言板,供彼此交流信息,這樣就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可以在網上自由互動。網絡平臺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一些學習動態,學生能在熱烈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對于新生來說,網站更是他們學習的園地,因為可以觀看到師兄師姐們的作品,通過借鑒學習尋求進步。此外,網站面向的對象不僅僅是師生,還可以是村民、藝人,從而擴大受眾群,提升影響力。其五,要求學生完成一部紀錄片作為期末作業,并以影展的方式評點學生提交的作品。魯東大學張成良老師認為:“影視紀錄片創作是一個一攬子的教學實踐嘗試,創作紀錄片,對于學生影片結構、鏡頭拍攝以及后期編輯剪輯都是挑戰,能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創造力,在紀錄片的攝制過程中學會成長、學會團隊合作,最終才能有所收獲?!盵11]的確,紀錄片是較好體現影視創作綜合能力的片種。因此,課程的期末作業最好是紀錄片的形式。大學生的期末作業一般在學期結束前完成,但是有些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只是給出分數而不加以點評。其實,點評作業是互動教學的重要一環,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盡管有些學生可能是應付了事,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很認真地對待。學生辛苦完成的作品,當然是希望得到教師的指點。對于學生提交的紀錄片,任課教師可在校園內舉辦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小型影展。邀請當地專家學者或者就本校的教師擔任評委,同時請來其他院校的影協參加討論,最后對優秀作品頒發榮譽證書。學生通過影展取長補短、促進成長,而且加深了對民族文化的理解。當然,影展的規模越大越好,如2012年,上海市教衛黨委、上海市教委主辦“我眼中的民族文化——上海大學生紀錄片大賽”活動,這就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綜上所述,紀錄片是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播的重要方式,當代大學生盡管熱愛拍攝,也能夠拍好紀錄片,但對民族文化關注不夠;為了更好完成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高校應該積極發揮紀錄片教學的作用,即通過播放相關影片、邀請導演到校講學、鼓勵學生走進民間、建立交流網站和舉辦影展等多種渠道,培養大學生利用影像手段探尋民族文化的興趣和能力。
本文作者:廖華工作單位:廣西師范學院
- 上一篇:市政綜合監管復雜性研究
- 下一篇:建賬監管信息平臺績效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