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傳承
時間:2022-04-28 08:52:46
導語:民族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筑設計和文化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文化的精神與物質的層面可以從建筑設計中表達出來,而建筑設計需要通過文化來讓人理解意義所在。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民族文化在本民族的建筑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新的現代主流生活的推進,促使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融合與同化,使得各民族獨有的文化在融合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斷層,并有逐漸消亡的趨勢。民族文化該如何延續與傳承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可以考慮如何使民族文化與建筑設計有機結合起來,賦予建筑設計民族的思想,以民族的特征被大家熟知與傳播,可以將建筑設計作為民族文化延續和傳承的方式。
關鍵詞:民族文化;鄂倫春族;傳承
1民族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傳承的意義
文化為骨、設計為肉才能創造出完整的有思想的建筑。在建筑設計中,文化內涵一直是大家非常重視的方面,建筑設計與文化之間有著不能分割的聯系,文化的精神與物質的層面可以從建筑設計中表達出來,而建筑設計需要通過文化來讓人理解意義所在。建筑設計的文化包含著建筑設計本身的文化與建筑設計的形象視覺的文化。用現代的方式,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將傳統的民族文化思想、人文精神之精髓同現代設計元素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更新、更有價值、更符合當今的人們的審美情趣的建筑作品就顯得尤為重要。建筑設計要運用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使之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現代氣息,使之可以憑借自己獨特的韻味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和藝術感染力。建筑設計借助寓意吉祥的圖案、文字、傳統民族色彩、傳統民族工藝品等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元素,使民族文化得到表達、傳承與運用的同時也使建筑設計擁有了民族的傳統風格與韻味。
2鄂倫春族文化的形式特征
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是狩獵民族,因此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特點。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使用鄂倫春語,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2.1寓意吉祥的圖案。鄂倫春族的宗教形式,表現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鄂倫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陽神、月亮神等等。除自然崇拜外,鄂倫春族對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現在亦如此。有如此多的神靈崇拜,也會衍生出很多的象形圖案,所以,鄂倫春族的常用裝飾型圖案常為蛇神等圖騰圖案。浮雕分別是體現自然崇拜的等傳統圖案,抽象紋飾分別為象征祥和的各種傳統卷紋等等。
2.2文字符號的民族特色。鄂倫春族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語、也有部分鄂倫春族用蒙古文,所以在文字方面與蒙古族有共通之處,將蒙古文字作鄂倫春族獨特的文字符號。
2.3色彩上的民族特色。鄂倫春族地處中國北方,房屋結構多為木質,衣服材料也是常用天然材料,織染工藝不是很發達,所以,民族常用的色彩多接近天然色,例如:赭石、褐色、白色、灰色、黑色、深紅、姜黃、藍色等。色彩在表達民族特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4工藝美術中的民族特色
2.4.1刺繡。鄂倫春族婦女善于刺繡,從頭上戴的到腳上穿的,都要繡上小動物的圖案,顯示了她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
2.4.2剪皮。剪皮是鄂倫春族婦女創造的一種十分獨特的藝術形式。利用樺樹皮和獸皮剪制成人物、動物等形象,作為兒童的玩具;為了使皮袍、帽子、口袋、手套的口沿、四角美觀、耐用,還剪制一些圖案,用狍筋、鹿筋線縫上,成為一種藝術裝飾品。
2.4.3雕刻。雕刻是鄂倫春族手工加工的一部分,也用于宗教用品,分浮雕和圓雕兩種。浮雕主要雕刻在樺樹皮器皿上,也包括刀鞘、馬鞍、鹿哨、木盒上的雕刻。圓雕是用獵刀對木料、松樹皮、獸骨等進行的立體雕刻。
3民族文化在建筑設計上的應用
3.1建筑形狀。歷史上,鄂倫春人的房屋主要有“斜仁柱”、產房、土窖子、木刻楞房、樺皮棚(林盤)、布棚(麥汗)、高腳倉庫(奧倫)等?!靶比手笔嵌鮽惔鹤逵潍C時最主要的住房,呈圓錐形。所以,在建筑形狀上,可以借鑒圓錐形來確定建筑的形狀,使之有主觀的表現形式。
3.2建筑外立面裝飾。鄂倫春族的狩獵文化與山地居住環境使其多利用木制品,所以在建筑設計中可多使用木質裝飾。雕刻與剪皮是鄂倫春族擅長的工藝美術形式,在建筑外觀設計中體現出這些特點也是必不可少的方面。
3.3建筑外立面色彩。主體顏色接近自然色:米白、褐色、土黃、黑色為主體色。夾雜一定面積的暗紅、明黃與藍色,這些顏色能夠體現出民族的獨特審美韻味。通過對色彩的搭配、利用,可以賦予建筑設計獨特的屬于鄂倫春族的民族風格。結束語隨著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融合與同化,民族文化逐漸產生了斷層,并且有逐漸消亡的趨勢。鄂倫春族作為中國北方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同樣處于全國文化相互融合與同化的大趨勢下,很多很多的文化特色都開始慢慢的消失。如果沒有自己獨特文化代表,那么這個民族將失去自己的精神內涵,變成一個空洞的代號。作為鄂倫春民族的寶貴遺產,鄂倫春民族文化理應受到重視與保護。帶有鄂倫春族民族風格的圖案、文字、色彩、工藝美術等民族文化是鄂倫春族獨有的,通過對鄂倫春民族文化元素的提取與升華,讓分散的文化聚集起來,成為一種建筑符號。這種擁有鄂倫春民族風格的符號被運用于建筑設計時,以民族的風格和特色得到傳播和繼承,從而間接代表鄂倫春民族。民族化的建筑設計,給世界傳達了鄂倫春族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特色,使我們的建筑設計在走向現代化的同時融合民族文化,以民族的特色走出去,得到更多人的欣賞與重視。
作者:馮姿潤 陳奎旭 陳凱 畢明巖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杜海斌,林濤.淺談民族傳統與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地位與作用[J].建筑與規劃,2008,22(2).
[2]王,王愛清.民族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藝術性[J].飛天,2011.
[3]朱琦,徐晶.民族民居建筑設計中民族文化的原點效應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1).
[4]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2002,39(3).
- 上一篇: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方案
- 下一篇:紀檢監察干部“三查二清”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