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的發展分析
時間:2022-04-12 03:30:15
導語:云南民族文化的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面深入地對建水紫陶特色進行考察,旨在從材料、工藝與藝術三者相互關系的角度,探索建水紫陶發展新的切入點,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達到拓展建水紫陶藝術特色,實現多元化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建水紫陶;特色;發展;工藝
建水紫陶是云南較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品,也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它以細膩的品質和絕妙的刻坯填泥裝飾技藝著稱,并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中國書畫裝飾的傳統。建水紫陶獨特的制作工藝的產生和發展有著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代表著一定時代的審美需求和藝術精神。任何藝術類型的發展都要遵從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都會隨著人類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演進。在經濟高速發展、科技繁榮、文化多元的今天,大眾消費觀念和審美趣味已悄然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建水紫陶的發展是必然,特色是任何藝術形式的存在之根本,保持和發展自己的特色,并適應社會的需求,是根本的發展之路。建水紫陶要發展,就要對其特色建立正確的認識,牢固樹立特色是發展之本的觀念,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依據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趨勢,探索建水紫陶發展新的切入點,達到拓展建水紫陶藝術特色,實現多元化發展的目的。
一、建水紫陶的特色及成因
將書畫通過刻填工藝裝飾在器物表面,再經過打磨凸顯其質感,是建水紫陶自成體系的裝飾藝術,也是建水紫陶最主要和最具體的藝術表現形式,以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和鮮明的民族民間風格,在中國陶瓷藝壇中獨樹一幟。戰國時期的工藝專著《考工記》中提出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觀點,指出了器物藝術的形成應是材料、工藝與藝術表現的有機結合。建水紫陶的特色形成同樣如此。云南建水制陶業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一直以來,建水制陶產品多為日用陶,即便在元青花時代有一些擺設器出現,但是制作粗糙,品味不高,難登“大雅之堂”。直到19世紀,一個不太光彩的“機遇”讓建水制陶終于進入主流文化。鴉片戰爭前后形成的抽大煙風氣使得陶制煙斗供不應求,由于吸食鴉片在貴族階層十分流行,對可以把玩、收藏的更高品質的煙斗的需求促成了建水紫陶的產生。陶工們改進了粗陶的泥料,將其加工處理得更為細膩,這種改良后的泥料,非常適合進行刻填裝飾和磨光工藝,便產生了光滑細膩、造型講究、裝飾精美,既精致又優雅,既實用又能欣賞的紫陶煙斗,完美地適應了當時建水地區對煙斗屬性的要求,從而開創了制作細陶的新工藝。自此,逐漸形成將詩書畫藝術與刻坯填泥工藝有機結合的建水紫陶藝術。從建水紫陶長期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對精美煙斗的需求促使了陶工改進泥料,泥料的改進又對工藝的提升產生了新的要求,正是材料、技術和藝術表現三者的互動,最終形成了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和特色。由此可見,特色的形成與材料、工藝、藝術表現三者密切相關,各要素間相互支撐和制約,最后形成統一和協調,由此奠定特色的完善和穩定。特色形成的關鍵在于能否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和特點,其加工工藝是否與之相適應,并與藝術表達相配合。建水紫陶工藝最初主要用于燒造煙斗這樣的小物品,隨著社會的演變,紫陶在種類、造型等方面都有了發展,除了碗、盆、汽鍋、茶具等日用陶,還出現了花瓶、文房四寶等陳設器。新品種的產生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工藝和藝術表現手法。比如“斷簡殘帖”裝飾藝術,是建水紫陶刻填裝飾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其視覺效果豐富,色彩斑斕而古樸,更適合在較大的器型上運用。“斷簡殘貼”需要用到多種色泥,并且由于是大面積的填刻,對填料和坯料相互結合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是工藝對材料提出的要求。同時,要形成堆疊效果就要求多次按照顏色逐層套刻,這是藝術表達對工藝提出的要求。三者相互互動促進,最終形成了“斷簡殘貼”,擴大了建水紫陶藝術表達的空間,將建水紫陶的特色推進了一步。顯然,正是制陶藝人們充分把握到了材料、工藝與藝術表現三者之間的關系,然后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強化,這一過程中藝術特色也愈發完善和鮮明。由此可見,材料是藝術特色得以產生和形成的物質基礎,工藝是藝術特色形成的手段。材料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工藝,工藝必須配合藝術表達的需要。反過來,工藝的拓展與藝術表達的提升也會對材料提出新的要求。總之,材料、工藝、藝術三者關系是相輔相成。三者之間的關系愈趨合理,特色也愈趨明顯。
二、建水紫陶發展新思路
既然材料、工藝、藝術表達三者與建水紫陶藝術特色的形成密切相關,那么要實現拓展建水紫陶藝術特色,實現多元化發展的目的,還需從這里切入。
(一)改良材料以拓展材料特性
建水紫陶泥料細膩,優點是便于刻填,易于磨光,但是也因缺乏脊性成分,容易變形,不易制作方形陶器和大型陶器,使得建水紫陶造型單一,原創器型少??梢钥紤]在泥料中加入脊性成分,在保證原有泥料特性的基礎上,增強其骨性,從而推動成型、裝飾工藝上的改進。
(二)借鑒和采用更多工藝手段實現突破
在材料性能有所變化的情況下自然工藝也要進行相應的改變。比如成型工藝上,可借鑒宜興陶造型觀念,嘗試方器的制作;在裝飾工藝上也可以根據泥料特性,大膽嘗試一些成熟的陶瓷裝飾技法,如雕刻、色釉、肌理等,從而豐富建水紫陶工藝手段。應該感到欣喜的是,一些陶藝師敏銳地把握到了時代的脈搏,已經開始在裝飾手法上大膽借鑒,在融合傳統的基礎上創作了一批具有時代精神的紫陶新作。肖春魁的陶藝作品采用的仍舊是傳統泥料配方和傳統燒成方式,但又不拘泥于書畫刻填,而是著眼于造型,采用堆塑、雕刻的手法,將竹子、樹樁、荷葉等自然物象與器物相結合,設計精巧,惟妙惟肖。女陶藝師余麗芬則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進了浮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創作了大量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現代陶藝作品,為建水陶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給人以新的視覺沖擊和審美愉悅。李俊則從建水元明時期的青花瓷中汲取靈感,將青花裝飾及施釉工藝與紫陶相結合,注重造型,打破紫陶不能施釉的陳規,為建水紫陶帶來一股新風。其作品造型優美,具有時代感,陶器部分施以釉色來襯托紫陶的刻填裝飾,二者相得益彰,獨具特色。而對于建水紫陶重要的工藝特色刻填工藝來說,需進一步深入發掘。由刻填工藝形成的書畫裝飾藝術,雖對于建水紫陶藝術的創造性發展功不可沒,但從裝飾藝術層面考察,建水紫陶的裝飾并非傳統書畫就能囊括的。比如,我們可以將紫陶文化與地域文化特色相融合,地域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會積淀為一些為公眾所認同的符號,這些富有城市歷史、民族和區域特色的意向性符號、紋樣、圖形都可以巧妙地運用到建水紫陶裝飾中,這樣既凸顯了建水紫陶本身的文化性及藝術特質,又提升了地域文化品味。如馬成林作品,其作品吸收了古滇國的青銅文化和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元素,造型獨特,裝飾新穎,極具民族文化特征,自成風格。
(三)解放思想,開拓思維,在藝術表現上進行拓展
藝術創作受限于人的思維局限,要創新就要解放思想。要拓展建水紫陶的表現和創造空間,就要突破傳統日用品與工藝品的概念,以及傳統書畫裝飾形式的局限,用更加寬廣的視角來審視建水紫陶的藝術價值與藝術魅力,不要僅僅關注與文化內涵相關的書畫裝飾之美,也應該關照與物質形態相關的造型、色澤、質感之美。比如,可以借鑒現代陶藝的語言,將創作同現代生活和現代造型藝術緊密結合,使陶藝作品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以葉石勇的陶藝創作作品《時代》為例,他將傳統的器型采用現代審美標準和造型原則進行改進,應用現代陶藝圖案裝飾風格,強調線形變化和面的構成,通過器物上迷宮般的肌理呈現出視覺張力,傳統與當代的對峙在這里展開。作品雖然沒有采用建水紫陶標志性的刻填裝飾工藝,但其最終的視覺效果卻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建水紫陶沉著的質感。
三、結語
建水紫陶是我國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重要的文化藝術財富。在人們審美多元化的今天,建水紫陶這一古老的地方傳統工藝,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我們要抓住機遇,使人們樹立對建水紫陶特色的正確認識,轉換觀念,大膽創新,對建水紫陶藝術的傳統語義進行當代性轉換,創作出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精神的建水紫陶藝術作品,讓云南紫陶藝術這門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的技藝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作者:劉 嫄 葉石勇 單位:紅河學院
參考文獻:
[1]吳白雨.建水陶的制作技藝與工藝特色[J].陶瓷藝術,2011,(03).
[2]吳白雨.建水陶書畫裝飾傳統的成因及其負面影響[J].民族藝術研究,2011,(03).
[3]董萬里.以設計的視野展望建水紫陶的產品開發[J].民族藝術研究,2010,(04).
[4]孫和林.云南建水紫陶[J].陶瓷藝術,1997,(03).
[5]李俊.建水陶歷史簡述與制陶名宿向逢春[J].云南工藝美術,2012,(03).
- 上一篇:工會在醫院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 下一篇: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并購績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