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困境與對策

時間:2022-08-20 10:58:35

導語: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困境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困境與對策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求文化的多元化供給,農村建設過程中除了重視經濟建設還要關注文化建設,現階段,農村的文化建設相對來說是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傳統的公共文化一元化已經不能滿足大家的需要。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已經在向多元化發展,但是由于存在數量不足、資金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我們將根據農村實際情況來進行一系列分析,通過對農村文化多元化面臨的問題進行探究,進一步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從而推動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群眾;多元化;文化建設

一、農村群眾文化多元化的界定

(一)群眾文化的內涵。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農村群眾對文化的追求越來越高,已經不局限于被動地接受文化,而是主動地參與文化活動,并主張積極地拓展農村文化形式,創造新穎的群眾文化內容,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精神以及文化素養。群眾文化不同于其他社會性的文化,它具有自身的特色,是根據群眾意識所長期積淀而成的,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沉淀而丟失,反而會保留著原本的傳統色彩和自身特質,并緊緊跟隨著時間的滾輪,在不破壞原本面貌的基礎上作出創新和改變,更加順應社會的發展。時代在進步,農村建設也應將目標轉向群眾文化,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各方面思想,使得農村居民自發地走向新時代進步的道路上,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村的整體發展。(二)多元化文化界定理解。每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社會歷史、現實基礎及本身特色,這也體現出文化的兼容性,這一特點使其不僅能夠融合其他文化種類的優點,以此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更能夠在此基礎之上加以創新,迎合不斷進步的國家,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著。文化多元化,本質上就是一個文化在繼承自身傳統特色的同時兼收并蓄其他文化優秀點的過程,并以此形成自身文化特色為主,其他文化為輔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態,所以,對于農村文化來說,這種多元化十分符合現階段農村文化建設的標準。文化的多元共存為各種類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取長補短提供著條件和基礎,使其可以彼此借鑒優勢,從而達到共同發展和繁榮。

二、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的意義

新形勢下,農村群眾建設逐漸變得炙手可熱,為提升農村整體文化質量,豐富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國家將建設重心逐漸轉向文化方面,為居民搭建出多種文化設施及平臺,逐漸形成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其不僅能使農村居民的文化權益得到重要、堅實的保障,而且能進一步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豐富其文化活動的同時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更能夠維持各種文化之間的平衡,在互相促進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確保文化的精髓能夠流傳下去,加快農村文化建設的 速度。比如:90年代末的東莞,其文化廣場屈指可數,而現在已經有440多個,不僅設施齊全,且廣場文化活動內容也豐富多樣,東莞文化的快速崛起和發展使其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

三、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的困境

(一)受傳統管理理念制約,意識不足。農村在實行文化供給多元化建設的過程中,國家和政府也積極響應,為共同建造更好的農村社會而不斷努力著。然而,現階段一些相關管理部門依然在按照原本的一元化模式進行文化供給,并沒有作出創新和改變,政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農村文化活動難以跟隨多元化文化供給的發展腳步,嚴重阻礙著農村的文化建設,使得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更好的提升和發展。這種墨守成規的現象在農村居民的身上有一定體現,其本質就是主觀意識不夠明確、不夠積極,缺乏對全新內容的接受能力,不愿意從根本上對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做一個深入的了解,此外,大部分村民對已有的文化生活已經十分適應,不愿意為并不了解的新元素而打亂原本的節奏。(二)供給與需求難以平衡。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僅局限于物質上的實質需求,而是逐漸開始追求精神上的升華,因此,原本單一的“送”文化活動形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群眾對于文化娛樂活動的需求,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供求不平衡的現象,即多元化文化群體與多元化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雖然現階段,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手段和措施,但是多元化的文化供給模式仍然處于建設初期,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條件仍不夠成熟,各方面的聯系和配合還不緊密,以至于農村的文化建設滯后性嚴重;此外,一些基層的村委會只是開展以讀書、畫作等為主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單一,無法吸引農村群眾的眼球。所以文化的多元化供給策略并不能在短期內帶來顯著的成效,農村群眾的文化活動也難以得到豐富,文化建設的進程無法更好地推進。(三)缺乏專業人才。農村群眾文化是從祖輩中流傳下來的,經過一代代的延續發展到今天的地步,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農村居民為了更好地得到教育,選擇走出農村,使得原本能夠繼承和創新農村群眾文化的人才十分匱乏。不僅如此,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現在還在實施初期,許多相關部門的人才和骨干還對此方面了解甚少,面對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難以做出合理的解釋和妥善的處理。與此同時,國家對于此方面的知識也還不夠普及,資金投入力度也較小,人才的培養工作很難順利進行,導致文化多元化供給的實際進程無法進一步推進,其產生的效果也很微小。人才的匱乏使得農村群眾文化在多元化供給的建設過程中得不到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導致上傳下達無法很好地實現,因此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的成效并不大。(四)各方面設施水平滯后。自農村進行文化建設以來,相關政府統籌配合,實行文化供給多元化的策略,為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得更好更快而奮斗著,然而,此項建設并未完全發育成熟,由于一些客觀因素使得該建設進程無法進一步推進,可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在多方面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農村文化建設所要用到的設施比較落后,無法支撐農村文化多元化供給的進度。根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平均每5000人才能配置一個文化活動中心或書屋,而且書屋還經常出現閑置等情況。因此,建設文化供給多元化所必要的基礎設施并不齊全,導致群眾文化活動無法實現多元化開展;此外,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缺乏資金上的投入以及完善的規劃,使得經費分配極不平衡,資源配置力度也不高,導致現有設施和設備的水平無法跟隨多元化供給模式的步伐,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阻礙著該項措施的進程。(五)相關制度不完善。制度的完善性是一項措施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點,也是一個部門維持發展的重點,它可以幫助措施和策略走得更遠,也可以使得項目的發展井然有序。然而,近年來我國雖然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安排和部署,但是由于文化多元化供給的建設項目缺乏專業的團隊,使得很多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會受到阻礙,農村群眾無法積極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因此,這些已有的制度和政策是缺乏考量的,沒有真正地實現科學化的設計,在進行農村群眾文化多元化供給的過程中,各環節、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度不強,以至于相關部門做出的整改策略很難落實下去,不利于農村文化的傳承和 發展。

四、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的措施

(一)改善供給理念,提高文化多元化意識。農村群眾文化多元化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相關部門對此方面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使得其整體的建設力度低,意識也比較淡薄,政府的管理理念也因傳統模式而受到制約。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對此提起重視,統一理念和思想,強化“四位一體”的意識,切實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讓各級干部和農村群眾都具備多元化文化意識,從而引領著農村文化逐漸邁向多元化。比如:政府可以請這方面的專家為已有管理理念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或者建議,并從中找出不足之處,加以完善,同時,帶領各級人員參與學習,且在仔細研究之后詳細為農村居民及干部進行系統性的講解,并成立心得交流小組,使其可以意識到農村群眾文化多元化供給的真正價值。(二)建立多元化供給體系。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不是一項能夠一蹴而就的工作,應該要借助于完善的保障體系,將文化多元化供給的建設過程建立在制度、組織、體系的基礎上,從而使農村群眾文化多元化供給的價值得以體現。因此,相關政府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建立起完善的體系和制度,從根本上強化農村群眾文化制度的建設;不僅如此,相關政府還應該針對建設過程中的團隊進行整改,根據發展現狀來提升建設隊伍的水平,完成從制定目標到落實指令的全過程,使得農村居民能夠全面地享受到文化供給多元化帶來的滿足。比如:有關部門可以在深思熟慮之后得出最終方案,之后交給下達指令的負責組,由其為農村干部頒發指令及要求,在此過程中,由監督組負責整個過程的落實情況記錄,最后由群眾將實際體驗向反饋組進行敘述,以此來完成農村群眾文化多元化供給的整個體系,從而確保其能夠萬無一失。(三)完備人才引進及培養機制。農村群眾文化多元化供給的建設及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又能夠體現出其中的社會價值,然而現階段,該方面專業人才的極度匱乏使其無法順利推進。因此,需要相關政府根據農村文化發展現狀,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持續發力,為農村文化打下夯實的基礎。一方面可以鼓勵老一輩繼承人以開放的視野看待文化的繼承,并培養新的農村文化繼承人;另一方面也可以面向全國來招募具有責任心的人才,鼓勵其一起致力于農村群眾文化的學習,從而能夠加快為農村群眾文化多元化供給的改革進程。比如:政府可以針對農民創業者以及返鄉就業的大學生,開展一些有關農村群眾文化的培訓,或者可以聘請有關專業人才來到農村參與建設過程,為農村群眾文化的多元化供給提一些切實可行的意見或建議,從而可以更好地進行多元化文化供給建設。(四)加大投資與改革力度。據調查顯示,近年來已經有800多場戲劇、價值200多萬元的音響樂器以及1100多場文藝匯演進入到農村中。廣州市海珠區的文化單位為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以社區文化為主體,聯合社會各種力量,引進先進的平臺和設施,為群眾組織各種文化培訓、演出和展覽,形成了政府主導、文化協調、多方參與和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因此,政府應該在建設農村群眾文化的同時考慮如何構建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活動,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設施平臺的建立。比如:政府首先深入調查,了解到其熱愛的文化活動形式,接著加大投資,利用村里古老的劇院,為村民舉辦藝術節、話劇和舞臺劇表演、電影節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動,盡可能地擴充文化活動的形式,從而豐富農民的文化內涵。(五)豐富相關管理制度。相關部門在進行農村群眾文化供給多元化模式時,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并不嚴苛,所以在落實多元化供給模式的時候,沒有專業制度可以遵循,導致該建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約。所以,相關部門及領導應該針對此種現象進行深刻反思,深究此過程中不完善的環節在哪里,之后才能有方向地進行改變,從而使農村的文化供給多元化能夠得到提升。比如:政府可以在首次落實的過程中,邀請專業人士進行整體性的監督,之后針對此過程中各環節負責人員的表現作出評價,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后可以使各部門有針對性地對相關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從而可以加快農村文化供給多元化建設的步伐,并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振華.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困境及路徑選擇分析[J].大眾文藝,2016(13).

[2]呂江峰,姚敏.“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策略分析[J].大眾文藝,2016(11).

[3]王慧平.關于新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探索思考[J].大眾文藝,2012(6).

[4]馬為超.論當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困境與推進策略[J].文藝生活,2016(07).

作者:鮑志宏 單位:浙江省義烏市義亭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