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
時間:2022-07-20 11:20:28
導語: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經十多年探索和實踐,作為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省、市(州)、縣”四級保護體系的重要底層基石,縣域文化館為保護事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成效卓著。成績之外,縣域保護工作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應予冷靜審視,并在管理方式、認識導向、地方投入、才智匹配等方面,為縣域文化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思路、對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對策
我國地理版圖廣袤、民族文化豐富,文化事項繁多。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散落于我國各地鄉村、市鎮,分布復雜,數量也極為龐大。作為疆域和行政劃分的管理層級,縣(區)域以下管轄的便是最基層的鄉鎮、村落,在全國范圍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挖掘、匯聚整理、傳承保護,構建“國家、省、市(州)、縣”四級保護體系,縣(區)域文化館承擔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對轄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開展保護工作是其重要的職能職責。以四川省為例,全省目前共有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累計三千余項,非遺代表性項目主體保護單位是文化館的占據八成以上。由此可見,縣域一級蘊藏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夯實縣域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鞏固和完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保護體系,縣域文化館起著十分重要的支柱作用。在此以作為全國縣域文化館之一的都江堰市文化館為例,探討縣域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的現狀問題以及破解困境的解決之道。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總體回顧
2005年,時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剛起步,都江堰市文化館就較成都市其他區縣,率先著手啟動了所轄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申報工作。2005年至2020年期間,文化館先后組織開展了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田野走訪、普查和挖掘系統工作,共收獲十大門類三十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形成含視頻、圖文、光盤、手稿等普查成果。期間,文化館組織文藝骨干、專家學者、傳承人等撰寫出版了關于青城武術、青城洞經古樂、都江堰放水節等重點項目的研究性專業著作,同時對二十多個縣級代表性項目進行梳理編撰,形成書籍成果。2011年,依托文化館館舍場所空置地,設計、建成當時成都地區第一個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展覽廳,對社會免費開放。在傳播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文化館組織傳承單位和傳承人群體,策劃開展或參與了全國、省、市級不同規格、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展示、產品展銷、傳承培訓、國內外交流、研學等活動兩百余場。截至2020年,都江堰市文化館組織挖掘、逐級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共計二十八個,其中入選國家級名錄一個、省及級名錄五個、市級六個,縣級十六個;擁有縣級及以上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二十八人。除此而外,現有市級、省級傳習所、傳承基地、體驗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特色傳承學校十四個(所)。
二、反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幾點問題
回顧過往,成績斐然,文化館在保護工作上確實做出了大量貢獻。但多年的保護實踐,也暴露出不少實際問題。隨著時間推移,有些問題已經影響了保護工作的良態持續,甚至有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初衷。
(一)長效配套管理機制不足,缺乏保護工作的系統規劃
都江堰市文化館作為縣域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是上級文化主管部門文化職能的具體執行者,所面對的是繁雜多樣的基層文化工作。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言,文化館在工作意識上缺少遠見,零散性、片面性、隨意性的舉措較多,缺乏較為統一的制度、章程的保障,更缺少長遠、系統的工作規劃和預案,這導致了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體操作上的節奏不穩,盲目性比較突出。另外,由于縣域上級部門領導決策層和行政管理科室變動比較頻繁,也導致了作為附屬業務執行單位的縣域文化館在謀劃和實施開展保護活動過程中,沒有一貫之的制度參照標準,而是任聽“指揮”,整體保護工作浮于表面、難以深入。至今本地區都沒有一套規范化、制度化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保護工作章程或管理辦法。
(二)重申報、輕保護,著眼短期利益或效應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的逐級申報制,是將優秀或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納入國家統一管理、扶持、保護的有效途徑。但是,“申報”卻成了當前文化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首要工作重心,對申報后的項目的后續保護,則不夠重視,甚至放任自流,導致某些已經面臨生存困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措施實施保護。這種情況,比較普遍。筆者認為,與當前縣域地方決策層和文化館單純追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地方特色品牌效應和短期政績的錯誤觀念有關,在這種工作思路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就完全等同于“名優產品”或“著名品牌”的代名詞,因而申報和認定,占據了非遺保護工作的大版面,造成保護工作的不平衡、片面性比較明顯。這種“看重申報,輕視保護”的決策觀念,致使失去了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正價值,注定避免不了某些瀕危項目消亡的命運。
(三)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文化館的保護力度
作為縣域政府部門行使社會文化職能的事業執行機構,縣域文化館是公益單位,沒有自主獨立的經濟收入,日常運作取決于當地財政資金的撥付投入??h域財政經費匹配多少、如何匹配,歸根結底要依據所在縣域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都江堰市財政相較薄弱,致使達不到按需分配,因而撥付給文化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經費也很匱乏。盡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省市相應的法規、條例中明確了基層部門要保障“保護經費”,但實際情況是文化館缺少專項經費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常捉襟見肘、顧此失彼,必要的投入不足,必然導致保護工作的缺失或停滯。這個問題,當前或者也許很長一段時期內都不可調和,這是客觀存在的瓶頸困難。
(四)專業技術人員嚴重匱乏,保護工作維系艱難
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民間文化十大門類,每個門類中的項目又因地域、民族、風俗等不同而千差萬別,內容浩瀚,保護工作具有的實踐性和專業性強、所需學科跨度較大的顯著特點。從事該項保護工作的人員,應具有較為深厚的知識儲備和田野實踐能力,同時也應具備對文化遺產的較高辨識和責任意識的專業素養。都江堰文化館的專業人才現狀是受限于編制和崗位的局限、制約,老同志退休后新同志無法接續工作,人才斷層嚴重,現有專職人員數量匹配不足,整體業務能力低下,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后勁乏力,遠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項目保護需求,工作滯后、成效不佳時有發生。缺少應有的人才智力支撐,已極大阻礙了保護工作的廣度和深度,這成為迫切待解的突出問題。
三、針對縣域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言對策
“文化館是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力軍”[1],縣域文化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聯動保護機制的基層執行方和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管家”,要以國家導向為方針,切實履行應盡的保護義務和職責,充分發揮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領軍地位。如何保持和提升縣域文化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力度,筆者拋磚引玉提出幾點建言。
(一)加快制定或配套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
充分明確縣域文化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職權和主要任務,會同當地相關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協會、民俗文化專家、骨干,認真學習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條例、法規精神,研究和參照制定符合縣域自身情況、操作性強的具有統一標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管理辦法、申報認定辦法、工作規章等系列規范性文件或執行準則,使保護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流程完備。
(二)轉變“申報為主”的錯誤觀念,全盤實施分類規劃保護
聘請民俗文化專家,設立顧問制。借助專家、行業協會指導,逐一梳理和開展走訪調研,摸清項目家底、傳承群體真實情況,協同考慮縣域文旅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和布局,將所轄的項目資源按瀕危輕重緩急、地域位置、市場與旅游結合等進行分類區分,將有限的專項經費進行分步匹配,以近期、中期、遠期為階段,分情況研究和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規劃方案,防止厚此薄彼,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短期政績,忽視“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核心理念的盲目和短視行為。全面清晰的保護規劃,是縣域文化館當好項目保護“看門人”的重要技能。
(三)多渠道拓寬人才通道、壯大專業隊伍儲備
要想實實在在干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必須得依靠一批有實干精神、專業素質較高、業務能較強的工作人才。首先,縣域文化館可借助本地人大、地政委員的渠道,形成調研提案,爭取縣域政府或主管部門重視,協調人事編制,爭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專業性強的特殊崗位,納入縣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急需專業人才目錄,通過引進或公開招考方式解決人員問題。其次,可考慮利用公共文化服務志愿者系統資源,積極吸納有志于從事或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級各類社會人士,同時建立保護工作志愿服務人才智庫,對志愿者進行不定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普及和提供田野考察、調查研究、活動參與等體驗機會,嘗試培育一批中長期保護志愿隊伍作為人才補充。
(四)重視保護工作的數字化建設和大數據應用
隨著社會智能化、信息化高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的數字化開發、利用,已越來越成為前沿保護手段,“數字化可以為非遺保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輸出和技術支持”[2]。縣域文化館舊有的傳統保護方法已無法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節奏,因此引入或部分引入數字化信息處理建設,不僅可以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基層大眾實時、移動式交互接觸,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效應,也能有效縮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存、管理、調取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實現資源整體覆蓋和共享。借助大數據應用,還能更準確、有效地追蹤、查看每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動態情況和數據分析,幫助文化館有針對性地精確設計保護規劃、開展各項保護實踐活動,能極大提升工作水平和目標效率。
四、結語
總之,縣域文化館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構成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群體的距離最近且關系緊密。重視縣域文化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切實加強縣域文化館的軟、硬雙實力,是維護我國傳統文化根基、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繁榮發展的現實需要,這對從根本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煥發生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康洪瑞.基層文化館在保護傳承當地非遺的功能作用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5):90-91.
[2]李靜雨.數字化之下的非遺保護策略[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1,15(1):43.
作者:黃莉 單位:都江堰市文化館
- 上一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開發和利用
- 下一篇:傳統村落文化遺產價值傳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