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時間:2022-11-02 10:18:14

導語:歷史文化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名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及研究價值。本文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廣西賓陽縣古辣鎮蔡村為例,分析了蔡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存、面臨的突出問題,明確了村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價值及文化特色,并結合蔡村文化特色和村莊特征,針對性地提出出在保護機制、保護與發展、文化載體建設、品牌建設等保護發展策略,促進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高對文化的活化利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文化載體

一、引言

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指出要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促進文化的繼承和傳揚,并提出了對非物質文化有效進行分類指導,統籌規劃的基本方針,并建立起加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總體目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也提出了將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中華文明傳承和民族復興的高度。蔡村是廣西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村內保存有豐富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價值,對當今社會的民俗學、禮學、風水學、環境生態學等方面均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蔡氏經過500多年繁衍生息,凝聚了豐富的書香文化、民族文化、民間藝術、飲食文化、傳統節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蔡村依托全域旅游發展帶動作用,以村莊為載體,文化為紐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構建了“發展三產,促進一產,推動二產”一二三產聯動發展模式,實現了鄉村精準脫貧,進一步促進了鄉村的振興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存概況

(一)環水相依,風水靈氣聚福地

蔡村環境及資源優越,是居住繁衍生息的絕佳勝地。古人選址講究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山環水抱為佳,蔡村雖然地處平原,尚無任何山丘蔽擋,但是村莊東西南三面環水相依,具備絕佳的生態環境,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日照條件,有利于稻田耕種。從風水格局來看,村莊選址可謂風水寶地。風水上水是財富的象征,水若寬廣,則表示財源來勢寬廣,財源滾滾,家中就會殷實富余,生活幸福美滿。蔡村西面來水寬闊廣大,平穩緩流,財源可觀,東面去水水勢平緩,家財不易消失。蔡村的選址布局符合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要求。

(二)人杰地靈,書香文韻弘揚地

蔡村風水絕佳,人杰地靈,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濃郁的嶺南風俗情調。故有“五百年的村落,五百年的文化,五百年的書香”的美譽。蔡村自古人才輩出,幾百年來書香氣綿延不熄,涌現出蔡子、蔡天澤、蔡士瞻、蔡凌霄等眾多的文人志士。時至今日,蔡村書香氣息依然代代相傳,尊師重教之風依然盛行。蔡氏書院、太學第、大夫第、經元門、經元第等重要歷史建筑,匯聚著蔡村歷史文人的生活氣息,彰顯著蔡村人杰地靈,書香文明的特征。

(三)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薈萃地

在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蔡氏家族逐漸形成了獨具魅力、源遠流傳的特色民族文化,其中民俗節慶、民間手工技藝、風俗習慣、地方戲劇等構成了蔡村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師公戲、絲弦戲等是區級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炮龍節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另外繡花布鞋、竹編、壯錦、哭嫁、婚房、坐月屋等傳統手工藝及民族風俗,極具民族魅力和特色,洋溢著蔡村獨特的民族特色。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執行力度不足

由于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非物質形態存在,而現行的文化保護條例和法律法規大多強調對不可移動文物等物質形態文化的保護,對于非物質文化并沒有形成較為完整及針對性的保護規范及法律,因此在執行非物質文化保護過程中缺乏針對性,導致執行力度不足。

(二)缺乏原真性,商業同質化嚴重

非物質文化主要通過口頭傳述、表演活動、手工技藝等方式進行傳承,缺乏固定的物質載體,文化傳播速度快。由于缺乏文化知識產權的保護,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逐漸趨于人工化和商業化在全國各地傳播發展,而且由于缺乏對文化的完整理解而片面截取,導致同質化嚴重,導致文化喪失了特有的原真性,導致類似文化在全國各地以旅游商品的形態泛濫開來,隨著時光推移和城市發展,人們逐漸淡忘了文化的發源地甚至文化原本的樣子。

(三)缺乏傳承人,文化面臨失傳困境

蔡村文化傳承面臨的最為突出問題是傳承人缺失。目前村內人口年齡結構以中老年為主,隨著社會的進步,老一輩傳統技藝傳承人和年輕一輩在藝術審美、經濟效率、價值觀念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多數年輕一輩不再愿意承襲傳統技藝,而是選擇背井離鄉去往城市工作和生活,從而導致傳統手藝缺乏繼承人,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另外,迫于生計,為了養家糊口,傳統手藝人被迫放棄傳統手藝而從事其他行業,進一步加劇了文化消失的風險。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策略

(一)加強管理,完善文化保護機制

對村莊的傳統文化和傳承人進行搜集和登記,并積極做好非遺的申報、檔案建設工作;落實非遺在法律、規章制度、獎懲制度等保護體系建設,積極引導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和申報,提高文化保護意識;編制非遺相關專項保護規劃,加強對非遺的保護和控制引導,打造“文化有法可依,文化有人管,文化有人護,文化有用處,文化可傳承”的文化保護發展模式。政府擴大財政資金支持維護和管理,鼓勵居民自主集資,設立專項修復、保護資金,對傳承人以及文化設立專項保障資金。

(二)保護——發展——保護的循環發展

非物質文化是村莊發展的靈魂,是村莊發展的內生動力。村莊文化發展應以保護為前提,在保護的基礎上通過挖掘、創新、研發、生產來傳承文化經典,以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村莊的發展。文化保護并非是將文化當作展覽物鎖進博物館和展覽館進行展示,而是將其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乃至必需品才能得到真正傳承和保護。蔡村圍繞全域旅游路線,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打造集書香文化體驗、古宅游賞、民俗體驗、生態農業觀光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厚重的城郊型鄉村旅游景區,讓凝固的價值變成活的財富,給村民增加了收入,促進村民保護的熱情與動力,構筑村莊保護的常態化機制。

(三)加強文化載體建設,活化利用文化

加強文化載體建設,促進文化活化利用。規劃設定傳統文化傳承與展示專項工程,開展文化保護項目工程,系統推進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展示利用工作。第一,文化走進學堂,定期開辦學堂,恢復學堂傳統授課模式。利用蔡氏書院、經元第、進士第等書香文化濃厚的古宅院落開辦國學講堂、大學生戶外文化培訓基地等,向當地居民、學生及游客傳授國學文化、儒家文化、耕讀文化等,弘揚書香文化經典。第二,對空置古宅老宅進行修繕、翻新,開辦農村文化體驗館、創意館、展示館、博物館等;圍繞富有特色文化的傳統街巷,打造耕讀巷、編藝巷、米酒巷、茶坊巷、客棧巷等特色傳統文化長廊和文化街區,擴大文化展示和活化平臺。第三,文旅結合,統籌村內及周邊旅游產業分布,合理規劃村莊游覽線路,擴大文化體檢交流平臺,擴大文化傳播途徑。第四,鼓勵傳統技藝人不再兼營農業種植,開設店鋪、研習班,將傳統手工技藝市場化經營。第五,組建村莊歌舞表演隊、文藝團體,將非物質文化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四)加強村莊非物質文化品牌建設

非物質文化是村莊發展的一張名片,村莊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離不開這張名片。擴大招商渠道,鼓勵企業進駐發展文創產業,村企聯營,提高文化產品附加值,共同打造村莊文化品牌;利用短視頻、新聞、公眾號、微博、大數據等新媒體技術及平臺宣傳村莊書香文化、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傳統飲食、民族節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文化知名度,建立屬于蔡村獨一無二的非物質文化品牌,促進對村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名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在歷史變遷的長河中決不能讓其被湮滅。提高村民對非物質文化保護的自主性,將是提高文化保護的最有力保障。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突出問題,需要村民、政府及社會每一位公民的全面支持,要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正確處理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加強文化載體建設,依托旅游的發展,開展文化保護工程建設,打造文化知名品牌,促進非物質文化傳承與發展。蔡村歷史文化名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將為全國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起到一個科學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魏明璐.歷史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研究[J].長江叢刊,2018,(11):121,123.

[2]蘭會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及相應措施——以河南省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10):228-229.

[3]梁明珠,楊劍.歷史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研究[J].商業研究,2012(01):168-171.

[4]季誠遷.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

[5]董翠.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嚴臺村為例[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4,29(05):130-132.

作者:覃家烈 單位: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