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廠工業文化價值傳承及空間更新
時間:2022-09-01 02:40:32
導語:紗廠工業文化價值傳承及空間更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了文化記憶視角下的工業文化價值傳承及空間更新。以寶雞申新紗廠工業景觀改造設計為例,對其歷史價值的深度及廣度進行全方位挖掘延伸,結合工業遺產的傳統概念、歷史文化現狀、場地構成及其發展趨勢,對申新紗廠整體環境特征進行系統的分析、闡述與總結,明確現階段工業遺產景觀改造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工業空間更新設計理念,為日后工業文化景觀的保護傳承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人們的旅游內容已經不局限于自然風光、文化古跡等,工業遺產游越來越成為了人們旅游的熱點。工業旅游以工業資源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工業與旅游業的整合開發,滿足旅游者科普教育、觀光、休閑、娛樂等旅游需求,并為政府和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1研究背景及內容
工業遺產景觀是城市“代謝”后的一種全新的景觀文化類別,可以直觀地展現不同歷史階段的工業文化及地域工業特色。改革開放后,我國產業結構加速變革,城市化建設速度加快,城市內傳統工業逐漸遷移出城市,產生了較多的工業廢地,工業遺產也隨之產生[1]。目前,在工信部公布的首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中,寶雞申新紗廠名列其中。寶雞的工業起源于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因躲避戰爭,申新紗廠內遷寶雞,在寶雞探索民族工業發展路徑,并成功帶動當地近代工業的發展,成為寶雞工業發展的序曲。本文以寶雞申新紗廠為切入點,對它的歷史沿革進行系統的信息搜集和分析,以橫向時間順序及縱向空間順序進行總結歸納,將遺產本身和景觀規劃設計相結合,本著保護、和諧、利用的設計原則,運用文化記憶重塑和保護利用策略對其產業轉型進行空間整合,充分利用場地內現存的工業資源體現其工業文化精神,與發展可持續旅游業相結合,達到工業遺產的價值最大化,使遺產景觀、經濟、環境三位一體朝著生態性、功能性、實用性、經濟性、文化性、審美性等趨勢協調發展。最后通過理論梳理提出適用于文化記憶視角下工業遺產的景觀改造設計方法論,為我國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商業開發和寶雞申新紗廠工業遺產的旅游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證支持。
2寶雞申新紗廠研究綜述
寶雞申新紗廠位于寶雞長樂塬舊工業基地,占地近400畝。遺址北鄰長樂塬,風景秀麗,旅游開發優勢明顯,場地內紡紗工業旅游資源及抗戰遺產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擁有24個窯洞洞口,為躲避日寇轟炸而建,具有極高的紅色歷史意義。2.1歷史沿革。寶雞申新紗廠作為中國的民族資本工業,在中國工業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紗廠在抗日戰爭時期堅持生產,并直接為抗戰軍民服務,在抗戰時期能達到這樣的補給,唯有申新四廠及其聯廠,且申新紗廠的歷史也是寶雞城市工業發展的序曲,申新3000kW發電機的運轉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變革,這是寶雞申新紗廠歷史價值所在[2],見表1。2.2問題存在。申新紗廠公私合營以來,長期面臨社會經濟的挑戰,并出現大量問題:1)功能屬性單一:申新紗廠的廠房及建筑構造物起初是全力為生產制造服務的,導致場地各建筑的功能局限在生產制造上,在功能上相對來說比較單一。2)場地缺乏活力:申新自公私合營直到成為陜棉十二廠后,場地位于偏遠的長樂塬,遠離城市經濟中心,且在越來越快的工業化下逐步失去作用而逐漸荒廢,缺乏了活力。3)公共空間丟失:場地自荒廢后,大部分建筑處于閑置狀態,瓦礫廢墟遍地,建筑與道路之間的公共空間基本被廢墟覆蓋,沒有供人活動,休憩的場所。4)場地精神丟失:場地閑置,原有的抗戰精神及場地工業生產精神在人們的意識中慢慢淡化,隨時間慢慢丟失。針對以上問題并結合場地現狀分析(見圖1),在規劃改造設計方面著重場地空間重塑、風貌統一、細化功能分區、景觀更新,在保護的基礎上豐富園區的多元性。2.3場地價值。申新紗廠舊址建于1938年,是國家第一批工業遺產,第七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在藝術價值方面,申新紗廠主要遺產建筑是不同歷史時期因不同需求而建,窯洞車間是因躲避敵寇轟炸而建,具有造型、體量上的審美價值;薄殼車間是因材料短缺,節省原料而在結構方面采用無梁的設計,具有一定技術價值。場地價值在場地中層、內層、外層以文化模態呈現,在場地規劃上主要考慮幾個核心遺產建筑的核心區與緩沖區,再從道路與景觀銜接部分合理無縫對接,最大化展現場地價值,傳承抗戰工業文化精神[4](見圖2)。2.4SWOT-PEST分析。改革開放后,傳統紡織技術的落后導致陜棉十二廠(前身為申新紗廠舊址)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24孔窯洞車間和薄殼車間閑置,成為現申新紗廠工業遺產的主址,針對此背景對場地進行SWOT-PEST分析,得出申新紗廠挑戰與機遇并存,見表2。
3申新紗廠工業遺產景觀改造設計
3.1設計理念及原則。在工業遺產改造中,以人的視角為出發點對場地展開研究,對其造型、特征、顏色、材質、肌理、情感體驗等方面進行分析梳理,并通過功能、結構、工藝、形態、色彩、材質、紋飾、肌理等進行具體表現。另由于申新紗廠的占地面積和建筑本身內部空間較大,且建筑之間分布較散,因此空間功能的適用性是設計考慮的第一要素(見圖3)。3.2景觀規劃功能分區。居民居住模式更替,生活習性改變,但屬于他們的特有生活文化習慣應被傳承,以當地文化特色作為設計元素,以敘事手法建構設計思路[7]。在園區規劃設計中主要設置四個功能分區:1)工業景觀游覽區:景觀游覽區主要體現臺塬現代景觀,設計中以工業元素中的硬性線條線角與工業氣息相結合,打造工業景觀,給游客以景觀休憩、交流、娛樂等體驗。2)工業教育體驗區:教育體驗區主要包括適老化社區和抗戰文創教育基地,申新福辦公室的保留可作為居民和游客的鏈接紐帶,使申新工業文化得以更好的傳承。3)文化創意體驗區:創意體驗區主要包括窯洞主題博物館和商業區。絕對核心區的窯洞車間打造成申新博物館并賦予窯洞新的歷史傳承,窯洞肩臺與活動區完美結合,高差在設計上達到有限場地的最大利用。4)公共活動體驗區:活動體驗區包括紡紗藝術體驗區及工業演藝中心。公共活動體驗區匯集了傳統的紡紗藝術體驗區及演藝中心,親身感受傳統紡紗工藝。薄殼車間水平分化及火車頭帶動紡紗機的歷史重現水景將場地工業文化完美呈現,展現其工業精神。3.3景觀設計方法。3.3.1核心區與緩沖區。核心區有重大的保護意義,它是為保護工業歷史、場地原有建筑環境及文化風貌而加以管控的區域,在建設方面禁止一切可能危及或損害核心區文化遺產與景觀風貌的商業開發行為[8]。緩沖區是為核心區的保護而設立,緩沖區的預留空間能在應對緊急事件中起到關鍵性作用,使核心景觀能夠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展示。緩沖區內可適度進行商業開發,通過旅游業的發展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從而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3.3.2以文化記憶為導向的景觀重塑。以文化記憶為導向的景觀重塑,通常發生在后工業時代的城市中,殘存不多的工業遺產需待保護,除了保護一些零散的器械、倉庫、工廠建筑,還可以建造各種各樣具有工業風格的雕塑、建筑小品作為工業文化紀念碑,重現過去的輝煌。3.3.3以生態恢復為導向的景觀重塑。申新紗廠北靠長樂塬山體,由于黃土地質的特有缺陷以及工業開發對山體的破壞,為地質災害與生態破壞加劇埋下了伏筆。因此在設計中,需要通過一系列美學景觀設計,增強植被的觀賞價值,并賦予生態修復的意義,從而吸引游客,創造經濟利潤。3.3.4以娛樂休閑產業為導向的景觀重塑。當文化與旅游休閑緊密結合后,娛樂設施開始應用于工業遺產的景觀設計中,設施以原有的工業景觀為基礎,融入現代元素,使原有的工業區以一種創新、現代的風格成為一種新型的旅游產品,這樣可以提升工業遺產的場地活力,吸引更多人氣。場地設計效果見圖4。
4結論與展望
寶雞申新紗廠作為國家首批工業遺產,其歷史意義和代表性是很重要的,抗戰工業精神尤為突出。但場地本身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場地精神丟失、公共空間缺失、功能屬性單一、缺乏活力等問題。對比陜西省其他已開發工業遺產案例,如大華紗廠、半坡國際藝術區,申新優勢在于它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建筑形態風貌,場地破壞小。本案希望將其打造成文化教育型、體驗互動型、休閑觀光型等多元主題文化型的旅游目的地,力求產業共促和文旅激活,增加景區的知名度,使其成為中國工業遺產旅游的抗戰文創教育基地、工業文化學習基地、特色旅游目的地。
參考文獻:
[1]章超.城市工業廢棄地的景觀更新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12.
[2]候娟.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視域下的工業遺產旅游開發———以陜西大華1935為例[J].城市旅游規劃,2016(12):185.
[3]蕭尹.寶雞申新紡織廠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4]陶慶華.寶雞市開發工業遺產旅游的模式探析[J].價值工程,2011(29):126-127.
[5]莫畏.旅游視角下長春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3(2):50.
[6]蘇顏麗.基于湛江地域文化的創意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16):137-138.
[7]喬治,馬軍,黃鏡帆.鄉村旅游地域文化創意元素提取及品牌重塑研究[J].包裝工程,2019,40(24):95-103.
[8]劉撫英.工業遺產保護———簡倉活化與再生[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33-79.
作者:喬 治 張新平 史乾東 單位:西安理工大學
- 上一篇:巖土施工工程項目注漿施工技術研究
- 下一篇:音樂文化傳承對社會發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