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村歷史文化傳承與變遷

時間:2022-09-01 02:54:55

導語:侯官村歷史文化傳承與變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侯官村歷史文化傳承與變遷

摘要: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進行田野調查,走訪鄉賢老者,以挖掘侯官村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展示侯官千年古村歷史風貌,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讓更多的人記得住鄉愁,帶動更多的人關注中國鄉村文化。

關鍵詞:侯官村;歷史文化;傳承變遷

福州市閩侯縣上街鎮的侯官村,是千年古村落,古稱“候官市”。她坐落于閩江畔,是閩江流域重要的交通要道。東、西、南被龍臺山、華棣山、鳳凰嶺(赤塘山)三座青山環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歷史上侯官村曾作為古候官縣的治所,長達160多年。城隍廟、漢鎮閩將軍廟、鎮國寶塔、龍臺石塔遺址等文物,見證了古候官縣歷史的興衰。2019年,侯官村入選第一批福建省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鎮(古村落)”名單,成為福州市唯一入圍的古村落。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進行田野調查,走訪鄉賢老者,以挖掘侯官村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展示侯官千年古村歷史風貌,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讓更多的人記得住鄉愁,帶動更多的人關注中國鄉村文化。

一、千年古村文脈相承

“侯官”原為“候官”(清朝時“候”均寫作“侯”),為漢代時的官名,次于縣令。漢朝無諸從諸侯滅秦,又佐漢擊楚有功,漢高帝五年(前202)漢封無諸為“閩越王”,建都于東冶(今福州市屏山)。這是福建政區建置史上的第一個縣,縣治設在今福州鼓樓區屏山東南麓。冶縣范圍幾乎包括了今天福建全境,甚至江西的鉛山也在它轄管范圍內。據《閩都記》載:“(漢)孝昭元始二年(公元前85年)閩越遺民自立冶縣,屬會稽南部都尉。光武建武二年(26年)改冶縣為候官都尉,仍隸會稽”。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冶縣正式改名候官縣,候官作為地名亦由此時開始。侯官作為古縣,其管屬區域和名稱亦不斷改變。南朝時,從候官分出的原豐與候官合并為東部候官。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東部候官為原豐縣,不久更名為閩縣,縣治在閩都坊內(今東大路省立醫院附近)。唐武德六年(623年),再置候官縣,縣衙搬到現在的上街鎮侯官村,地依縣名。古代福州以水路交通為主,候官通臨江濱,是福州西部的水陸交通和集市貿易中心,商販云集,熱鬧非凡。故而,在侯官置縣衙無可置疑。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候官因水而興,也因水而毀。因為它地處閩江下游,是閩江、螺江、烏龍江三江交匯處,所以洪水到來時容易遭到滅頂之災。據明王應山《閩都記》記載:“侯官市,古縣治也。唐武德六年,置縣螺江之北。貞元五年為洪水漂沒,觀察使鄭叔則奏移入州城”。民國《閩侯縣志》有更詳細記載:“侯官故城,在府西北三十里。唐武德中,析閩縣重置,治于此,通臨江滸。貞元五年,為洪水漂沒,八年,遷入郭內。故址侯官市?!睆闹械弥曝懺四辏?92年),因水患嚴重,觀察使鄭叔奏請朝廷將縣治遷入福州道山路,初名“候官坊”,故址改稱為“候官市”。前后算來,唐代在侯官村設縣達160多年。到了清代,“候官縣”改為“侯官縣”,原“候官市”也隨之改為“侯官市”?!昂蚬佟苯ㄖ频孛烤购螘r改為“侯官”?歷史上無明文記載,但從方志等史籍載述看,從漢、吳至明代記述“候官”時均用“候”,閩侯縣博物館館藏明萬歷間的墓葬“買地券”仍稱候官,清初以后皆改稱“侯官”。其改字(稱)緣由,也無文字記載,只有《閩都記》卷六這樣記述:“官賢坊,在候官縣街口。舊名候官里,人以候闕日久,更今名?!睋苏f明,仕宦者忌諱“候官日久”,以為不吉利,故改里名候官為官賢,但并未說明縣名“候官”改為“侯官”的緣由,理由應相同。民國元年(1912年),閩縣、侯官縣合并為閩侯府。民國2年,改為閩侯縣,即民諺所說“閩縣與侯官領(合并)好”一事。自此,“侯官市”改為“侯官村”至今。民國22年刊本的《閩侯縣志》,對涉及閩地名“候”全以“侯”字替代。國家文字委員會與民政部曾聯合發文認定:在福州地域的地名中“候、侯”通用,但“侯”仍循舊音讀為“候”?!掇o海》《四角號碼新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等辭書也增加了相應條目,如《辭?!罚?999年縮印本):“候官,舊縣名,即侯官?!逡院蟆昂颉蓖ㄗ鳌昂睢薄:罟偾暄永m不斷的地名傳奇,是其成為福建省千年古村的重要依據,因此,有文史專家以“七代不變半毫音,千年只少一筆畫”來贊譽這段歷史佳話。

二、商貿重鎮市井繁華

侯官村地處閩江下游的江濱,自古以來以水上商貿、客船碼頭著稱。唐貞元八年(792年),候官縣衙遷入福州城內后,候官雖然失去了縣治(城)的政治地位,因其地理位置優勢,仍然保持交通和貿易通商的重要地位。百貨云集,商旅絡繹不絕,市井繁華,被里人和商販稱為“候官市(集市)”。歷代在候官市都設有驛站和航運稽查管理等機構,至今碼頭還設有“上街鎮船舶管理站”“閩侯縣侯官運輸站”。明清時期,候官市被辟為水埠碼頭,上鄉土風物XIANGTUFENGWU游通南平至閩北各地,下游通福州,至馬江入海,是舊福州城西部地區極為重要的大集市和貨物集散地。侯官周邊十里八鄉百姓出行要到侯官碼頭乘坐渡船;福州西行的輪船要在此靠泊運載旅客、裝卸貨物;渡口有高水位客船碼頭,作為橫江渡船及客班船??康亍G濉逗罟倏h鄉土志》記載:“侯官市雜姓四百余戶”,成為大集市是理所當然的。明朝禮部尚書曹學佺《游侯官市》詩曰:“解纜已更市,榜歌猶未殘。鎮村垂桔廟,拍水漂麻竿。日瀉帆光淡,江澄塔影寒。驛樓經再宿,亦覺別情難。”詩中反映了作者對古侯官歷史地位變遷的驚嘆以及舊地重游,再宿驛樓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古詩“潮回畫歌楫三百只,香滿紅樓千萬家”,也是對侯官古碼頭熱鬧場景的生動描述。新中國成立后,侯官村大力發展農業、畜牧業,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生產得到長足發展。20世紀50年代,國家對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侯官村成立了運輸社、搬運站,辦起了閩侯縣榨油廠、供銷社等企業,發展集體經濟。改革開放前,侯官碼頭依然是南來北往的集貿中心、交通要道。此時碼頭因水勢影響,自然形成了深水碼頭(鎮國寶塔下方)和淺水區(沿江約1000米沙灘);深水碼頭停泊大型船只裝卸貨物,淺水區停泊帆船,上百艘帆船依序排列在沙灘上,頗為壯觀。時至今日,“侯官市”“上市”“中市”“下市”古地名仍在使用,在城隍廟旁、烏龍江邊,依稀可見古街市模樣。

三、雜姓聚居和睦相處

侯官古村因臨近水路、碼頭,交通便利、商業繁榮,相對其他地方生活門路多,因此人口流動量大,搬遷到侯官村的外來人口大部分留得住,長住的住戶大多是來自四面八方生意人和他們的后代。清代侯官市就有“雜姓四百余戶”(約2000多人口),他們沿襲雜姓聚居傳統,大多數村民借助天時地利,或經商做小買賣,或從事水路運輸,或靠做“甲哥”(搬運工)營生;還有一些人利用僅有的田地種植果樹,以經營柑橘、龍眼干、橄欖、荔枝干等加工業謀生。新中國成立前,侯官市經濟狀況比其他地方相對好,周邊的姑娘都愿意嫁到侯官。民間流傳一句話:“嫁了侯官婿,沒吃睏也快”(福州方言),意思是嫁到侯官不必起早摸黑務農。侯官村原有上市、中市、下市、過洋厝、后門厝、塍岸、芝山、港里、鳳嶺9個自然村,新中國成立初期,鳳嶺自然村(姓氏以邱、范、謝為主)全體搬遷到中市居住。至2018年,侯官村轄有上市、中市、下市、過洋厝、后門厝、塍岸、芝山、港里8個自然村,全村人口900戶、3325人,仍沿襲雜姓聚居傳統,其中,上市自然村880人,姓氏以吳、陳為主;中市自然村885人,以趙、楊為主;下市自然村475人,以陳、王姓為主;過洋厝自然村165人,以陳姓為主;后門厝自然村380人,以王姓為主;塍岸自然村195人,以劉姓為主;芝山自然村120人,以張姓為主;港里自然村225人,以翁、鄭、卞、陳姓為主。時至今日,只有3000多人口的侯官村仍保留20多個姓氏,這在我省村一級行政管理單元中十分罕見。

四、歷史勝跡古邑遺風

(一)置縣標志—侯官城隍廟。侯官城隍廟位于侯官村華棣山之南,坐北朝南,建筑面積約1300平方米。城隍廟東側與漢鎮閩將軍廟連成一體;西側有兩座鐵將軍廟和一座八角涼亭,涼亭旁幾棵巨榕,枝葉繁盛、遮天蔽日。據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城隍廟》記載:“吾鄉之祀城隍也,自唐武德中置縣而始,厥后縣有治。貞元初,邑改,廟僅存焉?!庇纱丝芍?,城隍廟始建時間與候官置縣時間相同,距今已有1397年歷史,是置縣的標志。城隍廟雖幾經修繕,但是唐代帶柱礎的圓柱、宋代梁柱與木構件等文物,都完整保留下來。1999年10月,侯官城隍廟被列為閩侯縣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前臺階旁豎立一塊石碑,上書金字“城隍廟”,由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題寫。緊依該石碑旁另豎立一石碑,上書金字“民辨忠奸”,顯示了城隍廟之威嚴。順著臺階拾級而上,廟前是鋪著大理石的小廣場,每年城隍千秋華誕大典就在此舉辦。進大門是戲臺,戲臺四根立柱為花崗石打制,上部接木柱,戲臺為翹角歇山頂,有圓形七層疊澀藻井。戲臺兩側為譙樓,單坡頂,內為雙坡藏暗厝。戲臺前為天井,條石鋪地,前有拜亭;正面兩根立柱為花崗石打制,上部接木柱,為歇山頂。拜亭兩邊為鐘鼓樓,單側飛檐翹角,內塑黑白無常像。鐘鼓樓與譙樓相接,后部有樓梯上下譙樓。拜亭之后為大殿(分前后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為明代穿斗式減造木架構,雙坡頂,兩側各列五尊神像。后殿為雙坡頂,有層級天花板,前后殿屋面相接,有天溝。后殿中間奉祀城隍,左右分別為陰陽主宰神像。城隍廟正面大門上方嵌有“唐城隍廟古跡”的青石門額橫匾,四周飾以仿木匾棱邊框直徑約20厘米,此匾為唐天復四年(904年)重修時所制,距今有1100多年歷史。廟內還有一副清道光年間重修時的楹聯“西土沛恩膏千百載猶蒙感應;南邦資捍衛六一都共仰聲靈”,道出了侯官城隍廟的悠久歷史以及具有統轄方圓六十一都的祖廟地位。侯官城隍廟文物古跡為侯官村曾是侯官縣治所在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二)漢鎮閩將軍廟。傳說侯官建城隍廟時,地下挖出硋(陶的福州方言)、鐵、石三尊神像,將軍廟根據其造型塑了三尊神像,即鐵將軍(紅臉將軍)、硋將軍(金臉將軍)、石將軍(白臉將軍)供奉祭祀。傳說三位尊神是閩越王無諸部將。侯官當地百姓卻說,此三人系漢武帝派兵征服閩越國時留下來的將軍。每年節慶期間,百姓都要抬著三尊將軍塑像在村內外巡游。因為當地居民姓氏繁多,各姓氏組織巡游活動時,難免會出現爭奪三尊將軍塑像現象。基于諸姓和睦相處之愿望,村內長者商定三位將軍由上、中、下市分別供奉,上市供的是鐵將軍,中市供的是硋將軍,下市供的是石將軍。位于城隍廟東側的漢鎮閩將軍祖廟是清代建筑,雖規模不大,但古色古香,距今200多年,是閩侯縣文物保護單位。西向二座鐵將軍廟是現代建筑,高大宏偉,分別于1997年、2009年修建,廟內有許多對聯,其中“北望旗山水,東連寶塔山;旗江千人拜,華棣萬盞燈”尤其引人矚目。1996年,漢鎮閩將軍廟修復時,發現一尊石雕將軍像。該像高58厘米,戴盔披甲,雙手直握三棱劍,赤腳豎立,一對眼炯炯有神,注視前方,神態威武。神像雕刻刀法冷峻,刻工細膩,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考古價值,現為閩侯縣文物館所珍藏。將軍廟內有一副對聯“麒閣威靈安福省,虎堂顯赫鎮閩疆”,“麒閣”是漢代未央宮中的麒麟閣,專門供奉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大臣像,“虎堂”指“持節將軍”的幕府。民間流傳有三位將軍于大風大浪中拯救過往船只的故事,侯官百姓感念其功德建廟祀之。每逢三位將軍誕辰日,百姓必設宴供祀,大辦酒席,演閩劇、講評話。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至十五,三將軍神像分別由上、中、下市開道巡游,各自迎神拜祭。(三)守護神———鎮國寶塔。在侯官村北埠,浮鎮岐舊碼頭,臨江矗立一座侯官古邑標志性建筑物———鎮國寶塔。鎮國寶塔與侯官城隍廟同期建造,簇擁著鎮國寶塔的是八九棵百年古榕。傳說,當年侯官村常受閩江洪水之患,洪澇災害嚴重,危及百姓生命財產安全。一游方僧人在觀察了浮鎮岐的地理位置和水情后,認為此處水下有一條瞎眼龍,經常興風作浪,致使年年水患禍害民眾,建議在此地建造一座寶塔鎮住水妖。知縣聽從游方僧人之言,建起寶塔以震懾水妖。塔以花崗巖為材料,仿木樓閣式建筑,通高6.8米,單層須彌座。寶塔整體雕琢簡樸、端莊別致。塔座東面鐫刻楷書“鎮國寶塔”四字,塔身每層各面均設有神龕,并有浮雕佛像、團窠花卉等圖案,四面轉角處雕飾大力士。1984年,鎮國寶塔維修時,曾出土開元鐵錢、鉛錢、銅錢、銅鏡、舍利子、瑪瑙等珍貴文物,全部交由閩侯縣文物館收藏。2013年,鎮國寶塔被列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侯官地標—龍臺石塔。侯官村東向有一座龍臺山,是福州市公布的第一批名山保護對象。龍臺山上曾有座“凌梅庵”(因年久失修已倒塌),當地人也稱龍臺山為“凌梅山”。龍臺山上有座石塔“龍臺山塔”。據《閩都記》記載:“侯官市里社巍峨,有石塔臨于江濱,其山龍臺”。民國《閩江金山志》中《閩江金山左近疆域全圖》標有“龍臺山”和“龍臺石塔”。據村中鄉賢回憶,龍臺石塔六角七層,壯觀華麗,幾經修復,后毀于日寇炮火,石塔遺址尚存。1981年文物普查記載“龍臺石塔”四個大字在龍臺山塔旁,塔身西面刻銘“皇唐貞觀五年八月吉旦”,東面刻銘“旗陽十方大眾募建”,北向刻銘“大宋淳熙八年九月吉旦”,南向刻銘“興樂里信士林居廣重修”。石塔旁有棵大樟樹,樹齡上千年之久。古樟樹旁有半邊花崗石須彌座,座各面均有一尊坐佛像浮雕。后人集資在古樟樹上建造齊天大圣廟,廟內供奉孫、黑、白三位大圣,并在山腳下建造山門及水泥登山小道。20世紀70年代,龍臺寶塔遺址被盜墓者破壞,塔基四周被挖掘出2米寬、l米多深的深溝,寶塔內的文物大部分散失,唯有“阿育王銅塔”被追回,現被省博物院收藏。此塔造形精巧,紋飾繁縟,精雕細琢。形似方座燭斗,高約20厘米,塔身刻有“吳越”二字,塔底座浮印覆蓮瓣紋,塔座四側五人盤腿坐狀支撐座頂。塔中心凹拱形門內有五人作戰場面,門外浮印花紋。四邊角各自突起呈仰蓮葉瓣形,葉瓣飾有人物圖案。正中剎桿為圓柱形,套有七圈圓盤,桿尖雕飾寶珠一顆。從龍臺寶塔遺址遺留文物分析可知:該塔始建年間應為盛唐時期,其后經五代閩國、南宋重新修葺而綿延后世。

五、傳承城隍民俗文化

城隍信仰自古有之,起初城隍信仰屬自然崇拜,所祭之神只是城與隍建筑物本身。漢代,人們把城隍作為獨立的人格神予以崇拜和祭祀,城隍信仰從自然神崇拜向人格神崇拜轉化。據傳楚漢戰爭時,周苛為劉邦守滎陽被項羽活捉,項羽勸周苛降楚,并許以重用為上將軍,封萬戶侯。周苛不但不降,還反譏項羽決非劉邦對手,項羽盛怒之下將周苛投入油鼎處以烹刑。劉邦建立西漢后,為悼念周苛的忠烈,封他為郡縣之神。因此,周苛成為城隍神的始祖。城隍神無固定人物,為人剛正、廉直者死后都可以成為城隍。如上海城隍廟城隍是陳文龍,西安城隍是漢代紀信,杭州城隍則是文天祥,福建都城隍是周苛。中國最早的城隍廟為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年)修建的安徽蕪湖城隍廟,福州冶山城隍廟(清代改為福建都城隍廟)僅比它遲43年。侯官城隍廟由冶山城隍廟分靈,奉祀周苛。宋代,城隍成為全國性的神明,福建境內各縣城隍廟大多建于宋朝,侯官城隍廟則建于唐武德年間。宋代以后,隨著城隍信仰的發展,城隍神從原先城池的保護神,發展為司民之神,掌理“陰、陽”二界,具有司掌人間生死榮辱、立降禍福的職能。信眾有疑難之事便到城隍廟祈禱,城隍神成為冥冥世界的父母官,俗稱“城隍爺”。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天下城隍一律稱“城隍之神”,詔令每個府州縣設立城隍廟奉祀,從而城隍廟遍及全國各地。朱元璋曾規定,凡新官上任前必須齋宿城隍廟中致祭設誓,保證忠于職守、勤政愛民,清代沿襲明代制度。城隍神在侯官古村民眾中極有影響力,侯官城隍神儼然是眾神世界的“地方官”,扮演東道主角色。每有神靈齊出的賽神大會,城隍神須盡地主之誼,除帝王級別的大神外,地方性的小神靈都要服從城隍神管理。城隍信仰成為侯官民眾的精神維系,代代相傳。每年正月初一,城隍廟均于凌晨開廟,虔誠的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爭先上頭炷香,祈求消災袪厄,闔家安康。農歷十月初一是周苛誕辰日,都要舉行城隍祭拜活動。村民們在城隍廟大辦酒席,以三牲大禮供奉城隍爺,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有的村民還獻戲(閩?。B續四五天晝夜上演,與十里八鄉的村民共度千秋神誕。最隆重的還是每十年的逢甲“普度”(民間的中元節),這是侯官村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村民從農歷十月初十零點開始至十月十五日晚十二點戒葷素食,以超度孤魂野鬼。城隍廟設主壇,各自然村設分壇,從城隍廟請出陰陽司(城隍的第一輔吏)主宰“普度”事宜。左臉為黑色,右臉為白色(或紅色、金色)的陰陽司之造像,象征審理陰陽,善惡分明、大公無私?!捌斩取弊詈笠灰?,城隍神巡安場面隆重而熱烈,城隍爺出巡,儼然朝廷命官氣派。前有馬牌擊鼓,金鑼開道,后有“肅靜”“回避”開路牌緊隨;接著是高照、執事牌,京鼓、十番、腰鼓隊、舞獅隊、舞龍隊等;然后是端坐八抬大轎中的城隍爺,轎前有執香童子和鬼判引路,轎后簇擁著旌旗飄舞、兵器森列的儀仗隊;隨后是手捧香爐,身佩香袋的信眾隊伍。城隍神浩浩蕩蕩巡視全村每個地方,夾道觀眾甚多,十分熱鬧。巡安后,眾神靈在信眾、鼓樂隊的歡送聲中回鑾安座。為擴大侯官城隍民俗文化品牌的影響力,2019年10月,侯官村成功舉辦了第八屆閩臺城隍廟聯誼會,以傳承閩臺城隍信仰文化內涵,彰顯兩岸城隍信俗同根同源。

參考文獻:

1.〔清〕徐景熹主修:乾隆《福州府志》,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點校,海風出版社,2001年7月。

2.〔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點校,海風出版社,2000年8月。

3.〔清〕鄭祖庚:《侯官縣鄉土志》,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點校,海風出版社,2001年7月。

4.〔明〕王應山:《閩都記》,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點校,海風出版社,2001年7月。

5.〔民國〕歐陽英:《閩侯縣志》,民國22年(1933年)刻本。

6.〔民國〕林其蓉:《閩江金山志》,民國26年(1937年)鉛印本。

作者:黃凱端 單位:福州倉山區南江濱西大道193號東部辦公區4號樓82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