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發展規劃研究
時間:2022-05-27 04:49:07
導語:中國文化發展規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從當代中國文化發展規劃的現實要求上提煉理性籌劃文化發展的本質規定性
從一般意義上而言,所謂文化發展規劃,主要是指特定國度的執政集團在特定時期,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結合本國文化發展基本狀況,著眼時展潮流,在歸納總結本國文化建設以及他國文化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本國的文化發展進程和步驟作出部署,通過具體的舉措,分階段地實現近期目標與終極目標的內在銜接,逐步實現文化發展總體目標的進程。具體到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規劃,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建設性地看待我國文化建設中的曲折和失誤,創造性地繼承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選擇性地借鑒西方文化建設的可取之處,在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三個面向”為主線,以民族復興為目標,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所進行的全面部署。對文化發展進行理性籌劃是一個兼收并蓄的整合過程,是在對文化發展內在規律進行充分認知基礎上的通盤謀劃。因此,我們的理性籌劃具有整合性和融合性。這種整合不是古今中西的簡單堆積,而是有機的融合。正如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談到文化建設中對吸收外來文化與古代文化時所指出的:“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清理古代文化的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分開來。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1](P707)理性規劃不僅要兼收并蓄地進行整合,而且是融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整合,更重要的是這個整合、融合是一個過程。也就是說,理性規劃是一個過程,不僅是一個透過感性深入理性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分階段不斷趨近終極目標的動態過程,更是一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逐步累積過程。因此,盡管這個規劃是理性的,但是這個理性是相對的,即這個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長期性不僅是指時間長,而且還指這個規劃是在迂回曲折中前進的,也就是說既不能固步自封、停滯不進,又不能拔苗助長、一步到位,通常是積小變以成大變,一旦成熟,便出現大的飛躍。這種飛躍并不是割斷歷史,乃是歷史自身演進的一種形式,而且隨后又會出現一段較長時間的漸進過程。
二、適時地主動地對文化發展進行科學規劃的原因分析
1.如果對文化發展有了相對明確的規劃,就能使國際國內社會成員對未來中國的發展樹立相對明確的預期。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發展的規劃與預期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也就是人們基于特定時期國家對文化發展的規劃,當能使自己對未來文化發展產生相對明確的預期,而對文化發展的明確預期,是穩定國內國際環境的重要社會心理基礎。如果有了對文化發展相對明確的預期,國際國內就能對文化發展及其所反映的經濟、政治等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有所期待和把握,并以此奠定社會穩定的心理基礎。
2.適時主動的文化發展規劃有利于在人心所向中發揮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者的主動精神。人心所向是黨制定文化發展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客觀依據,文化發展規劃歸根到底是對文化發展的客觀實際及其規律性的反映,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本身是一種無形、無聲的內在必然性,它總是要通過群眾的要求,群眾的呼聲表現出來,變成可以觸得著、聽得見的東西。所以,黨所制定的文化發展路線、方針和政策要以人心所向為依據,這同它們要正確反映文化存在的實際過程和規律是完全一致的。同時,人心所向也是文化發展規劃符合文化發展內在規律的直接體現。文化是群眾創造的,而群眾的意志和愿望即人心之所向,乃是群眾創造文化的精神動因,是積極參與文化建設的一個因素、成分,又能動地反映并作用于這個歷史進程。文化發展規劃與文化發展內在規律之間的關系,就轉化為文化發展規劃與人心所向之間的關系。這樣文化發展規劃與人心之間就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文化發展的客觀過程及其規律通過文化規劃反映到人心中來,而人心又通過人民群眾的歷史活動體現文化發展的規劃。因此,文化發展的動力和原因就不僅有理論視角上的基本矛盾學說,還有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后,逐漸產生的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經濟體制變革對原有上層建筑之上的文化帶來的沖擊,提出了使現存的文化體制變革的要求。這些對文化現存體制的沖擊就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而作為文化發展規劃的制定者適時地順應這種走勢,就是順民心,從而也就有利于發揮人民大眾在文化大發展中的創造精神。
3.不適時地主動地對文化發展進行規劃不利于國際國內社會對文化發展建立穩定的認同感,不利于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固然,即使在沒有文化發展規劃的條件下,國際國內基于對社會特定階段的文化現狀、過去及走勢與相關因素的分析,也或多或少可以對未來文化發展作出推測性的預期;從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還有一些國家的文化發展是在非規劃的狀況下完成的。但是,這種非規劃的文化發展,通常導致文化發展的無序,由此帶來的對經濟政治健康發展的影響以及對人們正常生活的干擾,因為人之所以是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有理想,是活在意識之中,如果沒有理想、沒有預期了,那簡直不敢想象對于人來說是多么大的災難。如果社會成員對文化發展前景缺乏必要的預期,就沒有穩定的文化認同感,就會出現很多短期行為。如果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背后的文化理念缺乏相對的預期,就會有一種不安全感,
三、適時主動地對文化發展進行適度的富有彈性的理性籌劃的思考
文化發展的規劃不是為規劃而規劃,而是為了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發展繁榮文化才是規劃的立足點和歸宿。因此關于文化發展的規劃就必須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
1.文化發展規劃要體現規律性。作為文化發展的規劃主體要把握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反映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文化發展歸根到底受物質生產狀況和條件的制約。但是,對這種制約作用不能作機械地、抽象地理解,不能認為文化的發展只受物質生產狀況和條件的制約,后者是制約前者的唯一因素;也不能認為文化發展直接受物質生產狀況和條件的制約,后者的每一個發展都直接引起前者的相應成比例的發展。必須看到,生產和經濟發展是通過改變生產關系、階級關系、政治關系、社會制度來間接影響文化發展的。物質生產和經濟發展與階級關系、政治關系、社會制度等并非單值對應的機械決定關系。任何一個文化領域的發展都是以一定的思想資料為前提的,都必然要從一定的思想資料出發,經濟因素的決定作用是通過對這些思想資料的影響表現出來的。文化的發展是通過思想家的頭腦來實現的,在形式上表現為思想家的創造過程,表現為思想家頭腦中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因此,文化的發展要受思想家的個人狀況,包括他的聰明才智的制約。固然這些思想家歸根結底是時代的產物,是時代的經濟政治條件所造成的,但使他們成為思想家的,除了時代的因素,還有個人的因素。
2.文化發展規劃具有相對合理性。因為文化發展要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文化的發展需要很多條件為前提,而這些影響文化發展的條件的成熟,以及對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的認識是一個過程。因此,特定階段的文化發展規劃就只具有相對合理性,這就說明對文化發展的規劃不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而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長期過程。認識到文化發展規劃是一個長期過程,對我們制定文化發展規劃非常重要,它說明了文化發展的艱巨性,告訴我們發展文化需要花大力氣,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幻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各個方面都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在文化上就輕而易舉地實現巨大發展。還有的人想在我們對于整個世界的物質生產、階級斗爭、社會狀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了解不多、研究很少的情況下,創建一個能夠體現時代精神的囊括這個時代的普遍真理的比較完滿的文化發展規劃,這也是對發展文化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缺乏認識的表現。當然,從發展文化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一定時期的文化規劃只具有相對合理性出發,得不出發展文化可以慢慢來的結論,得不出制定文化發展規劃可以不理性的結論。因為發展文化的長期性,文化發展規劃的相對合理性,是我們在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適應認識文化發展規律上進一步加速文化發展、制定合理、理性文化發展規劃的動力,而不是為我們不主動發展文化,不積極制定合理的文化發展規劃尋找借口。
3.文化發展規劃要體現主動性要富有創造性。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制定文化發展規劃是一個從經濟因素出發以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為中介,反映再現精神文化生產和發展規律及其本質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在遵循文化發展中各個要素內在聯系的基礎上主動地、適時地、富有創造性地制定文化發展規劃。之所以說要強調主動性,是因為,我們對文化發展有一種誤解,認為文化發展是由經濟決定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自然而然就發展了,但是經濟對文化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不能代替文化本身的發展,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一切都要我們主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對文化發展規劃進行介入。不僅要對文化發展的宏觀設計進行規劃,更要對文化發展的具體舉措進行思考,不僅要在理論創新的層面上進行規劃,更要在實踐創新的微觀踐行上進行籌劃。因為在我們文化發展上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在多數情況下,是理念有余而制度不足,目標有余而具體規劃不足,口號有余而實際行動不足。因此,從理念到行動,從宏觀到微觀,都需要審慎地規劃。這些多層面、寬領域、分階段的規劃無一不需要我們主動地富有創造性地介入。只有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創造性介入才能實現我們文化的大繁榮和大發展。
四、結語
恰如其分地估價文化發展規劃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么一個大課題而言,僅有宏觀上對文化發展規劃的理論自覺與清醒認識還遠遠不夠,因為它僅是這個大課題當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和組成部分,遠遠不是其全部,更不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真正實現。我們強調文化發展規劃對文化發展的理論指導作用,認為只有制定科學合理適度的富有彈性的文化發展規劃才能實現文化發展的大跨越大發展,并不是說一規劃立即就能得出文化發展規律性的認識,更不是一有規劃,文化發展問題立即就能得到解決。而是說,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認真研究面對的問題,在實踐中大膽試、大膽闖、大膽創新,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結合實踐的結果及時總結經驗,堅持正確的東西,糾正錯誤的東西,不斷完善我們的文化政策和措施,才有可能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畢竟規劃不能代替文化本身的發展??吹搅宋幕l展規劃本身在文化發展繁榮中所起作用的有限性,并不必然得出文化發展規劃是可有可無的或者說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不計的結論。使大多人通過文化發展規劃對未來的文化發展產生相對明確的預期,使國際社會了解我們發展背后的文化理念,從而認同、認可、支持中國的發展,最終實現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并為全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張曉明1王家芬2工作單位:1.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 上一篇:馬克思文化發展理論思考
- 下一篇:圖書館與城市文化發展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