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院校文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11-26 02:49:41
導語:藝術院校文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藝術院校選派藝術管理人才到革命老區任職,提供先進的文化發展理念
文化藝術管理人才,是文化藝術發展的基石,地方文化事業要得到發展,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文化發展理念先進、文化管理能力突出、事業心強、作風過硬的文化管理人才群體。但由于各種原因的存在,革命老區往往缺乏這些相關人才,因此需要通過其他途徑引入,其中,藝術院校選派青年藝術管理人才到革命老區,就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從2006年開始,川音選派了超過20名年輕干部到南江縣掛職,這些干部多數擁有音樂及其他藝術學科本科以上的教育背景,又曾在學院擔任科級及以上的職務,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對于文化建設與發展有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思維敏捷,精力充沛,還有較強的創新意識。這些干部到南江縣,擔任副鄉長、副書記、文體局副局長、縣長助理、副縣長等職務,大多負責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行政事務,直接參與南江縣的文化建設和發展,結合南江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將先進的文化發展理念注入南江縣的文化發展中,不僅直接提升了南江文化發展的水平,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南江縣的文化長遠發展思路和文化隊伍。川音下派掛職干部為南江縣文化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尤其是在文化發展宏觀指導及現代文化發展理念等方面,比如深挖南江文化內涵、打造南江文化品牌、創新南江文化發展和管理機制、強化南江文化發展基礎、建設南江文化隊伍等。近年來,南江縣文化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文化活動紅紅火火,文化事業蒸蒸日上,其中川音下派掛職干部有著突出的貢獻,正如南江縣文體局負責人所說:“南江群眾文化的蓬勃發展,這與四川音樂學院的傾力幫扶分不開的”[2]。
二、藝術院校采取具體的舉措,支持革命老區文化發展
藝術院校支持革命老區文化發展,還可以采取更加具體的舉措,從細微處著手,切實的為革命老區文化發展做出貢獻,比如:開展藝術培訓、舉辦文化活動、捐贈文化設備、等。1.開展藝術培訓藝術院校擁有各種層次的藝術人才,可以廣泛的在革命老區開展針對藝術考生的培訓活動,能夠減輕老區藝術考生的負擔,提升藝術考生的水平。比如,通過調查,川音下派到南江縣的干部發現,“南江每年參加藝術類的考生很多,但是被錄取的人數較少”[2],主要原因是“南江縣藝術類師資力量較薄弱,部分學生到外面去學習,外面去的也未進入正規機構學習”[2],因此,“既耽誤了孩子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又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2]。針對這種情況,川音下派干部立即開辦了音樂高考免費培訓班,由音樂專業的下派干部輪流上課,強化培訓,課程內容包括樂理、視唱、練耳、琴法等。此外,川音還派出大三、大四的學生到南江第四中學,輔導音樂專業考生,加強專業知識。川音的這些藝術培訓活動,既提升了考生的專業知識,減輕了考生的經濟負擔,也提高了川音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2.舉辦文化活動藝術院校要在革命老區文化發展中發揮作用,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扎實的舉辦一些文化活動,將群眾的文化熱情調動起來,才能真正推動老區文化發展。比如,川音在南江縣南江縣東榆鎮槐樹村村小建立的音樂教室,就是很好的例子?;睒浯宓靥幤?,“由于多種原因,不僅整個鄉村文化氛圍淡薄,而且村小也沒有一件像樣的樂器,學生想學音樂知識而無條件”[2],而且村民普遍缺乏文化意識。了解到這些情況,為了“培育鄉村音樂文化土壤,營造濃厚的音樂文化氛圍”[2],改善村民的文化條件,2010年5月,川音在槐樹村建立了音樂教室,通過多種途徑,為音樂教師配置了古箏、二胡、長笛、葫蘆絲等音樂器材,同時每周到村小為學生講授音樂課。此舉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村民的文化意識,對于社會主義鄉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有較強的參考意義。又如,川音協助南江縣元潭鄉字庫村村委會主辦的《字庫鳴報》。2009年,川音黨委書記柴永柏教授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地村民文化生活貧乏,對科技信息的了解極少,當即決定安排川音四名下派干部協助協助村支書辦一份信息報,并親自題寫了報名———《字庫鳴報》。欄目包括“政策咨詢”、“字庫新聞”、“種養技術”、“信息播報”、等,這份富有特色的報紙分送到每戶村民家中,“村民們都是爭著看,有的村民跑十多里路專門來拿報紙看……”[2]。3.捐贈文化設備藝術院校自身擁有一定的文化設備資源,也能夠組織、調動其他機構的一些文化設備,可以開展為革命老區捐贈文化設備的活動,幫助革命老區文化事業發展。比如,川音考慮到南江縣文化設施設備嚴重匱乏的實際情況,多次向南江縣相關機構進行了文化設備的捐贈活動。2011年3月,川音在南江掛職鍛煉的7名干部代表川音院向南江四中捐贈了價值1.3萬多元的古箏、單簧管、小號、長笛等樂器[3]。同年5月,川音組織籌備了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22件,價值13000余元,捐贈給南江縣文化館和老年大學[4]。2012年3月,川音下派干部協調多方關系,向南江教育系統捐贈了鋼琴、古箏、吉他、葫蘆絲、竹笛、豎笛等價值60000多元的音樂器材[5]。川音捐贈的文化設備,為南江縣文化藝術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設施設備,使得相關地區有條件開展文化活動。
三、藝術院校充分發揮優勢演出資源,推動革命老區文化發展
藝術院校擁有優勢演出資源,比如表演人才、表演團體、演出設備和演出管理經驗,可以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以宣揚紅色文化、旅游文化等為主題的演出,達到宣傳推廣老區特色文化、培養老區表演人才、推動老區文化發展的目的。川音作為西南地區高水平的音樂藝術院校,擁有大量的音樂創作與表演人才,成立了交響樂團、民樂團、合唱團等多個演出團體,多年來積極參與南江縣的文化演出活動,與南江縣政府合作組織了多場大型文化演出,其中的四川光霧山紅葉節演出尤其有影響力。比如5•12汶川大地震后,2008年10月23日,川音組織100余名師生到南江縣光霧山參加“2008中國四川光霧山紅葉節暨抗震救災慰問演出”,演出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高水平的演出“將先進文化送到了基層,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宣傳了光霧山,提升了光霧山的文化品牌”[6],鼓舞了南江人民災后重建家園后的信心。川音先后參加了6屆光霧山紅葉節的開幕式演出,多采取與南江縣、巴中市本地歌舞團共同演出的方式。這些演出活動不僅豐富了南江縣的文化活動,宣傳推廣了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旅游文化,還為本地文化表演人才提供了與高水平演藝人員面對面交流、學習的機會,使得他們能夠近距離觀摩高水平的演出,開拓專業視野,了解最新演出設施設備及信息,從而極大的提升其專業水平及演出管理能力,有利于本地文化表演人才更好的為南江縣文化發展做出貢獻。
2012年12月,川音與巴中市政府簽訂《市校戰略合作協議》和《文化教育合作協議》,強調川音繼續與巴中市在藝術教育、文藝創作、人才交流等領域開展全面、深入合作,采取包括建立音樂論壇基地、教學實踐基地,繼續選派優秀干部到巴中掛職,推薦優秀畢業生到巴中文化和教育系統工作等方式,互享資源、互補優勢、互助發展、互惠共贏,建立全面、長期、穩定的文化教育合作關系,進一步促進革命老區巴中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推進川音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實現校地雙贏[7]??梢姡囆g院校在革命老區文化發展過程中,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藝術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人才、資源、設備等優勢,積極參與革命老區文化事業活動,能夠為革命老區帶來先進的文化發展理念和文化管理理念,能夠切實的解決革命老區偏遠落后地區的文化發展問題,還能夠提升革命老區本地文化藝術人才素質,從而全面推動革命老區文化發展。而另一個方面來看,藝術院校廣泛參與革命老區文化發展活動,也能夠提升藝術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有利于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通過川音與巴中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這一行動,可以看出川音對于參與革命老區文化發展所帶來的雙贏結果,有著堅定和清晰的認識。因此,川音支持南江縣文化發展的舉措,應作為藝術院校參與革命老區文化發展的典范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宋顯彪孫洪斌李天昊冷靜單位:四川音樂學院
- 上一篇:醫院護理安全文化論文
- 下一篇:廣播電視學院遠程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