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社區文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1 11:42:49

導語:殘疾人社區文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殘疾人社區文化發展論文

一、天心區殘疾人文化發展現狀及優勢

天心區總面積72平方公里,人口46.22萬,下轄12個街道69個社區,現有各類殘疾人2.13萬人,占全區總人數的4.63%。其不僅是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前沿陣地,也是長沙市殘疾人文化建設的示范區之一。近年來,天心區殘疾人工作以深入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為主線,以“抓住重點、攻克難點、打造亮點”的工作思路來推動全區殘疾人工作的深入開展。從2010年開始,該區新天社區、文廟坪社區、井灣子社區、桂莊社區等先后成為中殘聯“文化進社區”實施單位,并先后榮獲全國“殘疾人之家”、湖南省殘疾人工作先進區等榮譽稱號,連續七年被評為長沙市殘疾人工作目標考核第一名。課題組于2014年6月對該區殘疾人社區文化建設發展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并歸納出其在殘疾人社區文化建設發展中具有如下優勢:

1.文化底蘊厚重。天心區是楚漢名城長沙及湖湘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有3000多年的歷史,聚集了長沙60%的歷史文化景點,擁有天心古閣、白沙古井、第一師范等歷史文化遺產和新世紀體育文化中心、田漢大劇院、杜甫江閣等標志性現代文體設施以及文化產業示范園、長沙廣告產業園、中南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三大國家級文化產業平臺,為該區文化建設及殘疾人文化工作開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人文基礎優勢。

2.生態環境優美。轄區內濱江、臨洲、望岳是長沙“山水洲城”魅力的最佳展示區域,湘江天心段26.5公里的區域被世界銀行評為最有價值地段,57平方公里的天心生態新城以及南郊公園、杜鵑花生態公園,展現了良好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優勢,為轄區殘疾人文化建設融入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疊加的生態特質。

3.引領示范凸顯。轄區在全市開展“六個走在前列”大競賽中,圍繞打造“湘江東岸的璀璨明珠”的總目標,率先提出并實施“小康先行區、文化引領區”,故被譽為“長沙城市發展的縮影”,為文化產業發展以及殘疾人文化社區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天心區殘疾人社區文化發展模式分析

課題組通過座談、走訪、問卷等方式,歸納出以下四方面特色:

1.“軟”與“硬”共建首先,以完善基礎設施為舉措,加強社區殘疾人文化活動的陣地建設。轄區在環境設施加大資金投入,為各文化活動站配備電腦、多媒體、康復健身器材等設備,建設高標準的一站式服務大廳、電子顯示屏、電子翻書系統、無障礙通道等。轄區所有社區、鄉村均建立了殘健共享、融教育與娛樂為一體的殘疾人圖書閱覽、網吧、心理咨詢室、手工作坊室、培訓室、活動室、康復室等具有復合型功能的“殘疾人之家”和社區足球場,在硬件設施上為轄區開展殘疾人文化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以“明星社區”建設為契機,以“特色發展”為切入點,抓社區文化服務隊伍的人才建設。一是通過理論研討、經驗交流、技能培訓,公益講座等,提高服務隊伍的綜合素養和服務能力,并在不斷延伸服務功能如整合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物業公司、生活超市等服務資源、為殘疾朋友提供教育培訓、職業介紹、醫療健康等從搖籃到輪椅的各項服務信息,送書上門等活動中鍛煉能力,讓障礙人群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各項優質的社區服務和市場服務。二是在實施一街一特色、一街一品牌和打造“8分鐘服務圈“的目標管理過程中提升服務隊伍的實干精神和服務技能,在“我有我力量”、“春之翼”等助殘項目及“折翼天使”、“快樂常相伴、康復零距離”等特色項目及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建立的藝術調理工作坊等活動中豐富轄區殘疾人文化工作的特色。這些活動的漸進式滲透與持續開展,為社區殘疾人文化向縱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縱”“橫”共管首先,瀝青橫向管理思路,注重與轄區工、青、婦、團以及文體等多家部門的相互配合和聯動,努力打造和產出“書香文化節”、“我閱讀我快樂”、“殘疾人運動會”等既有影響又具有品牌特色的活動項目及產物,形成合力并拓寬開展殘疾人文化活動的路徑。其次,注重縱向隊伍管理,在每個社區設立殘疾人專職委員,依托文化站設立文化專干,建立以社區主任為組長、社區專委、文化專干為成員的社區殘疾人文化委員會。除此之外,積極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源,培養文化人才,發掘一批自強不息、熱心社區的文化先進典型,努力建成自上而下、分級負責的殘疾人文化管理體系和殘疾人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培訓機制。

3.“內”“外”共享首先,創新載體,廣搭平臺,使殘疾人群體有更多機會與健全人同臺展示才能,彰顯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轄區積極組建和成立殘疾人藝術團,舉辦如“陽光伴你行志愿助殘”、“喜迎中秋-殘疾朋友牛起來”、“奏響樂章,舞動人生”、“同在藍天,共享陽光,關愛健康,扶貧助殘”、“社區文化節”等各項文化活動,體現平等、參與、共享、共融的文化建設理念。其次,充分利用轄區優勢資源,極大地推動轄區殘疾人文化建設事業向社會化轉型,以轄區內大中小學、影劇院、機關等單位合作以及省級單位為依托,成立殘健共建的“麗愛天使藝術團”、“青山小區藝術團”等等,開展“好戲天天演”、“歡樂星城”、“映山紅”民間文化藝術節等活動,使更多的殘疾居民享受到豐富的文化產品,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喜悅。這種充分調動轄區殘疾人活動的積極性、營造社會化“大殘聯”的工作格局,形成了良好的助殘氛圍及全社會幫扶殘疾人的大格局。

4.“殘”“健”共融首先,凸顯融合發展的理念,鼓勵特殊人群積極參與到社區文化活動中去。轄區不僅在全國率先創新開展了“好戲天天演、歡樂滿星城”湖湘戲劇文化公益演出等活動,實現了非遺項目活動傳承,更重要的是還在定期開展的“陽光娛樂、創業興文”、“國際酒吧藝術節”、“書香天心———全民讀書節”等系列活動中,熱情邀請殘疾人一道共賞高雅文化產品,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使他們在參與和共享優秀文化建設成果的同時,能獲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與滿足。其次,利用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使社區殘疾人文化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該轄區結合愛耳日、助殘日、中秋、國慶等節假日,因地制宜的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如各星級社區舉辦的殘疾人讀書心得比賽、“文化助殘項目”、“全民健身助殘”、“共享文化、放飛夢想”等活動,引導殘疾人走出家庭“私密”空間,融入社區文化生活;走出家庭“私人”空間,參加社區公共文化行列;走出特殊群體“小眾”空間,增強與外界交流溝通的能力。逐步實現殘疾人在社區與殘疾人組織在社會更加活躍的理想與目標,形成殘疾人社區文化覆蓋面越來越廣、參與面越來越大、影響力越來越深的良好局面。

三、面臨的困難及解決對策

天心區殘聯依托其區位優勢,以極具開創性的態勢使其在殘疾人文化建設方面走在了湖南乃至全國前列。但在調研中課題組也了解到其發展過程中依然存殘疾人文化的宣傳力度、宣傳的系統性、針對性不夠;社區文化服務隊伍和藝術人才匱乏;更多殘疾人的文化自覺和自我創造還有待喚醒等等。面對這樣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課題組經過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1.殘疾人文化建設工作體現了社會主義文化“殘健融合”的建設理念。因此,一是應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動員社會力量推動殘疾人文化事業發展,增強社會各界對殘疾人文化需求和殘疾人特殊文化藝術才能的了解。二是應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殘疾人文化事業和殘疾人參與文化活動逐步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消除社會上仍然存在的對殘疾人認識的障礙和歧視,挖掘他們的藝術特長,引導他們融入社區公共文化的行列,增強與外界交流溝通的能力。三是不斷擴大“文化助殘公益行動”和主題日活動范圍,發揮多媒體、自媒體等優勢,為殘疾人提供文化宣傳服務,在全社會弘揚殘疾人群體自強不息、自我拼搏的精神。四是培育殘疾人文化產業品牌基地,為殘疾人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提供幫助,建立志愿文化助殘的協調、激勵機制,使殘疾人文化真正融入大眾,融入市場、融入社會。

2.專業化素質隊伍的打造是社區殘疾人文化建設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應按照《關于加強殘疾人文化建設實施意見》中“建立自上而下、分級負責的殘疾人文化體育管理人員和殘疾人文化藝術、體育人才、教練員培養培訓機制”的要求,既要加強殘疾人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注重管理隊伍、殘疾人專職委員、文化專干、社區專委的培養培訓,也應廣泛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文化人才加入到殘疾人文化建設和發展事業中來,并在此基礎上,發掘一批自強不息、熱心社區的先進文化典型,拓寬服務路徑,形成工作合力,逐步完善和建立一支專業水準高、知識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

3.殘疾人社區文化建設及其特色發展是社會文化表現形態的重要方面。因此,一是先加強殘疾人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設施無障礙、交通無障礙、通信無障礙的文化環境和生活空間。二是按照殘疾人群體的實際需求,增加服務內容,豐富活動形式、擴大服務種類,提升服務質量,為殘疾人群體提供指導和服務,用關心、愛心、耐心、悉心和精心的服務去構建社區有聲有色的殘疾人文化活動新常態。三是積極吸納具備條件的殘疾人會員加入各級文學藝術家協會,培養殘疾人特殊文化藝術人才,從而喚醒更多殘疾人群體自我反思、自我參與、自我創造、自我拼搏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觀念,真正使他們走出家庭,融入社會,最終推動社區殘疾人文化建設的高效快速發展。

作者:劉麗英徐路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藝術學院長沙市天心區殘疾人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