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時間:2022-12-14 09:23:20

導語:淺析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摘要:隨著新時代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可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獲得了良好發展且很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

中國現在處在新的時代,政治和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在飛速發展。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遇到新問題,而這些新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制定相關的方針和政策,而且需要弘揚民族精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和大政方針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緊跟時代潮流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實現了自我革新。換句話說,新時代中國的發展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革新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發展機遇,進而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獲得長足發展,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提供價值選擇和方向指導。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中國現在處于新的時代,它與世界各國的關系變得更為緊密。世情和國情處于不斷變化過程中,從而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些新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就需要不斷地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優秀文化中汲取養分,制定適應實踐發展需要的方針和政策。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過程中就會自覺地批判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并且在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礎上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革新。因此,新時代中國的發展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選取對中國的指導思想的豐富和政策方針的制定有積極影響的內容,摒棄那些對新時代國家發展以及人民健康生活不利的消極內容。當代中國進入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新問題。譬如,如何優化經濟結構,使之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的飛速健康發展,如何將中國建設成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等一系列問題。為了解決新問題,黨中央領導集體就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力量源泉且在此基礎上進行革新。他們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兼容并包”思想運用到經濟政策的制定上,使得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1]為了提升中國人民的精神層面的追求,黨中央領導人提出并大力貫徹落實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民主思想就是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進行了合理繼承。中國古代儒家提倡民貴君輕思想,強調統治者應該關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百姓安居樂業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中國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思想就是強調人民當家做主。它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適應新時代中國發展潮流的一種革新,又是對中國共產黨當代領導集體的一種鞭策,使之始終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初心。法治思想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法制思想進行了合理繼承并進行了相應的革新。譬如,法家強調將法運用于判決一切事務且用嚴厲的法律判刑以約束人們的行為。反觀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法治思想則強調依法治國,用法律保護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當然它擯棄了傳統文化中“以刑去刑”這種嚴厲的懲治方式,繼承了其有法可依的優良傳統。正如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有一項內容就是全面依法治國,它體現的是人民意志、遵循的是社會發展規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合理繼承也有批判革新。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奠定深厚的理論底蘊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理論源泉,它不僅為近代中國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底蘊,而且為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新時代中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遠觀中國古代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和文化繁榮發展、外交良好發展的盛世局面。唐朝在統治了周邊地區以后,建立了都護府制度,尊重外族風俗。在他的統治下,中國唐朝的開放程度很高,陸上和海上的絲綢貿易得到很好的發展。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在唐宋時期達到了繁榮,唐太宗對當時中外實現經濟友好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唐太宗在西域建立了四個軍事重鎮,為東西方各國的商旅提供了穩定的交易場所,這間接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交流,通過傳遞各類大宗貨物,搞活了本國與他國的經濟。這為當代順應新時代中國的發展需要,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底蘊。近觀清朝康乾時期,統治者為了限制明末以來土地兼收并蓄的發展和商業資本的發展以及恢復農業生產,采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對工商業進行了控制和打壓??滴醭跄暝涢_放海禁,允許沿海居民出海貿易,但是不允許外國人來華貿易。這使得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但是這并沒有使中國緊跟時代步伐、獲得繁榮發展,反而因為長期的閉關鎖國,中國在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最終在西方國家堅船利炮的強烈攻擊下被迫打開國門。這一歷史教訓使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更加注重兼容外國優秀文化,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革新??梢姡袊鴥炐銈鹘y文化的繁榮發展對新時代中國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與當代中國制定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終極目標有某些共同點。它們都是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其中,大同思想倡導建立一種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且在這種社會制度約束下實現人人為公、各盡其力的社會形態;而共產主義社會則是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人民得到最大范圍的共識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有序和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可見,二者都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發展的需要,為人民提供最好的服務,使其能夠幸福地生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學理支撐,即它使得中國人民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明確奮斗目標,在奮斗過程中創造出更多勞動成果以期更好地實現終極目標。

三、實現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發展

隨著時展的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將在文化層面做好用改革開放的態度來對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中國共產黨人要用革新后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來影響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在這種積極的相互影響下,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實現良好的發展。1.以改革開放的態度對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出路在于開放,在于汲取世界各國、各民族優秀的文化。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積極接受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根據中國實踐發展需要進行革新,使之達到相融且適用于新時代中國的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開放的過程中要做到以本國文化為基礎,且對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進行選擇性的接受。在近代中國,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剝削和壓迫,開啟了救國救民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旅。他們通過各種選擇和嘗試,最終選擇了適合中國革命發展需要的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俄國十月革命所成功實踐的“城市中心論”思想,用它指導開展中國的革命。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城市中心論”思想由剛開始的拿來主義到隨后的理論結合實際,最終使它符合中國革命的實踐發展需要,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在正確的革命道路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工農大眾戰勝強大的國民黨軍隊和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不畏強權、努力爭取自己的權益的農民起義思想,再結合西方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正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有選擇地汲取了外國優秀文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有機會指導中國的革命實踐。正是因為共產黨人這種開放的態度接受了國外優秀的文化,以改革的態度使馬克思主義實現了中國化,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外國優秀文化的引導和革命實踐的需要的共同作用下實現了革新。2.將革新后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運用于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新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發展。正是因為有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方針政策的正確引導,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才獲得了巨大成功。中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強調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2]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包含著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底蘊,也吸收部分西方優秀文化思想。譬如,中國夢的構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就蘊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最終建設共產主義社會思想則蘊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和合”思想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3]正是在這些正確思想的引導下,新時代下的中國才得以把握發展機遇,迎接和戰勝隨之而來的挑戰??傊趦炐阒袊鴤鹘y文化的積極影響下,當代中國獲得了良好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它自身也在中國發展的基礎上獲得了良好發展。通過具體分析二者之間存在的這種辯證關系,可以更清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順應當代中國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實現了自我革新,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的快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更大范圍的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繼續順應實踐發展需要,以開放的態度汲取國內外優秀文化因素實現自身的革新,開創一個新時代下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代中國更加順應時代潮流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news.cnr.cn/native/gd/20171027/t20171027_524003098.shtml,2017-10-27.

[2]談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OL].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20368.htm.2017-10-18.

[3]劉鋒.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黨的理論創新互動探討[J].學術探索,2018(9).

作者:馬瑾琰 單位: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