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發展路徑研究
時間:2022-07-08 04:55:44
導語:建筑文化發展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表征符號與意涵載體,它真實地反映出一個民族在聚落維度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也全面反映出一個民族在社會維度的價值認同、需求共性。日本建筑文化構成復雜但脈絡清晰,一方面深受特殊自然災害、地理生態的影響,從建筑材料、形態及結構等方面分析,古代日本建筑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對“外部條件的順應”形成的,從而造就了日本建筑“清、靜、和、寂”的精神旨趣與“簡、素、潔、雅”寫意表達。另一方面,日本建筑文化是典型的“中西雜糅體”,傳統建筑深受中國隋唐建筑章法影響,到了近代(即“明治維新”后)歐洲建筑風格盛行,城市空間開始大量興建磚石、磚混、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從而造就“現代科技風格”與“傳統和式風格”的完美融合。日本建筑師強大的模仿能力與創新能力,促成了日本建筑流派的形成與發展,隨之日本建筑文化也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由藤森照信編著、郝皓翻譯的《妙趣橫生的日本建筑學》(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一書,帶領讀者回歸日本建筑文化的源頭,本書以幽默有趣、生動形象的小品文形式,向世人展現了日本建筑文化的發展路徑,宛若一味長者身居祖屋、面向來眾,飽含深情、娓娓道來??傆[全書,具有三個方面的特色值得關注。
一、語言通俗易懂,以童話敘事方式開啟日本建筑文化旅程
《妙趣橫生的日本建筑學》一書不似常規“建筑學專著”,書中幾乎沒有建筑學術語、概念、理論、模型等要素,作者巧妙地將建筑學問題、現象融入到生活、生產場景中,再按照“尋根溯源-實證分析-原因解讀”的步驟解析,即便是建筑學的“門外漢”也可以輕松閱,是一部毫無障礙的“日本建筑文化入門指南”。以本書第一篇“石器能用來開發原木嗎?”為例,作者先通過“尋根溯源”的方式,闡明在日本彌生時代尚無鐵制工具,就此提出“彼時人們是如何處理原木?”的問題,在“實證分析”的過程中,引入了自己幼年時期的生活經歷——“我”曾經以尋寶為樂,在撿到石斧、黑曜石箭頭時發現,古時候人們所使用的石器材質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堅硬,由此產生新的疑問——這樣的工具真的可以砍斷原木嗎?作者通過自己磨制石斧、砍伐樹木、梁柱鉆孔等經歷,驗證了石器的有效性。在“原因解讀”環節,作者詳細闡明古代日本建筑師采用“軟石頭”的原因,因為相比“硬石頭”更好打磨、綜合成本較低,由此推導出古代日本木造建筑技術的基本雛形;本書其余篇章都是按照以上“三步驟”的設計結構,通過設置大量懸念、疑問激起讀者興趣,并將復雜的建筑學理論、原理等轉化成“生活性語言”,內容通俗易懂且表達詼諧幽默,令人手不釋卷。同時,本書的表述形式、語言風格、插畫配圖等高度契合“妙趣橫生”這一書名定語,讀者打開的仿佛不是一部“日本建筑學入門”的專著,而是一本以日本建筑為主角的“童話故事書”,跟隨書中的“我”漫游在日本建筑文化長廊之中,一路經歷日本“繩文時代”“古墳時代”“室町時代”“江戶時代”等重要社會階段,庭院、和室、壁龕、榻榻米等典型日本建筑(材料)以漫畫形式一一呈現,相當一部分日本建筑構建還做了擬人化處理,如將“樓梯”比擬成一個洋裝少女、將“榻榻米”比擬成一個身穿和服的男子,為每一個主題營造出匹配的文化意境,宛若一幅蘊含日本建筑文化風情的浮世繪畫卷;本書內容皆從細微之處切入,其中夾雜了對日本傳統生活習俗的介紹、文化現象的調侃,每一種建筑結構、建筑技藝、建筑材料都如同一篇抒情散文,充滿了人文氣息。尤其針對建筑體的獨立角落的深度剖析,以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視角去理解,以時間與空間相統一的手段去重構,反映出作者返璞歸真的哲學思想與務實求真的建筑理念。
二、內容雜而不亂,從日常細節切入由遠及近剖析建筑問題
正如作者在《后記》中表達的那樣:“建筑學是雜亂的集合?!薄睹钊M生的日本建筑學》一書給人的直觀體驗是雜亂的,但沉浸于內容之中、細細品讀之余,就能夠體驗到一種“雜而不亂”的規律,這源于作者對“建筑師”的重新定義,即建筑師應該成為“把建筑學從雜亂無章的集合升華成綜合系統的人”。作者對于自身“建筑師”身份的認知,是建立在日本建筑文化語境之上的,具體包括“生態語境”“材料語境”“技術語境”和“功能語境”四個方面,以生態語境為例,日本傳統文化中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時又對這一理念進行了改造——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反映到建筑層面,是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觀照,即在建筑空間內容納完整的生態系統要素及功能,而日本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實踐趨向于開放,推拉門、榻榻米等局部構筑物(體)是為了更好地融入自然——從這一角度說,建筑師是建筑文化的主要締造者,沿著建筑師的建筑實踐技術路線,就不難整理出日本建筑文化的發展路徑。本書雖然名義上探討“日本建筑學”,但實際上命名為“日本建筑史學”更為恰當。究其原因,作者在空間維度上采用“日常細節”為切入點,在時間維度上采用“由遠及近”的研究方式,這種思路符合建筑文化“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豐富”的發展規律,有助于更深入、更清晰地剖析建筑方面問題。例如本書第一部分介紹的古代建筑技術中,包括捆綁技術、竹子支架、茅草材料、切割板材等,有這些技術實現的建筑雖然簡陋,卻深刻影響著日本建筑后世發展,人們在繼承傳統建筑技法優勢的同時,也難免會保留下一些現代建筑學視域下的“問題”,這就為現代住宅建造技術的參與提供了入口。
三、富有啟迪價值,引領建筑文化回歸“以人為本”的層面
本書中所有日本建筑元素都被賦予濃郁的人文情懷,即便是平淡無奇的圍墻、天窗、地爐等也都有獨特的歷史意義,作者并沒有大談自身建筑知識,也不涉及日本建筑方法論、世界觀,但正是這種樸實無華的描寫彰顯出本書的核心觀點,就是要引領建筑文化回歸“以人為本”的層面。事實上,本書中作者對現代建筑的批判是無處不在的,如“天花板存在的理由”“現代走廊令人生厭”“令人生厭的木板套窗”等章節中,指出現代建筑更多地表現出功利文化、實用文化、經濟文化等特質,逐漸偏離了“人為什么需要建筑”的本論;本書從日本建筑文化發展的現實邏輯出發,指出建筑本身就充滿了對外部客觀環境的妥協,因此要避免主觀上迎合、模仿的行為,這對于我國建筑師而言是很好的啟迪——縱觀中國現代建筑發展歷程,“千城一面”被廣為詬病,日本建筑在傾向于現代化、科技化、結構化的同時,能夠在局部很好地保留傳統建筑意蘊,實現“神合而非形似”的創新——如書中列舉的“芝棟住宅”源自于日本繩文時代,是一種“屋頂種草”的建造技術,本意是為了避免雨水沖刷、裸露屋頂,傳承到現代建筑體上被賦予新的使命,即消除城市熱島效應、實現建筑綠色效能。本書在引領建筑文化回歸“以人為本”的層面同時,并不否定新型建筑材料、技術的優勢,這在作者看來,建筑師必須突破自身和歷史的“雙重局限性”,其中“自身局限性”主要指的是建筑師能力缺陷,如作者調侃自己“討厭竹子”的原因是從來沒有一個利用竹子做建材的作品,而“歷史局限性”主要指建筑文化繼承中存在的問題,如和風室內裝修大量使用榻榻米,“進門拖鞋”造成了建筑實用功能的特殊要求,這與世界其他國家建筑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本書提出,日本建筑文化未來發展應注重“深層次而非淺形式”上的繼承弘揚,從建筑師的角度說,表面的、形式上的日本建筑元素可以精簡,但要注重思想上、精神上的保留,積極地尋求日本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工藝的深度融合,這對于我國建筑師也是重大啟迪。
作者:李方陽 單位:安陽師范學院
- 上一篇:民俗節日課程如何培養幼兒傳統文化
- 下一篇:鄉村振興文化發展困境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