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文化建設策略
時間:2022-06-12 08:31:49
導語:高校教師文化建設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發展,我國一些高校學術腐敗、剽竊造假、領導落馬、胡亂收費等問題屢有發生。部分媒體對高校新聞報道的膚淺化、妖魔化、娛樂化等趨勢也讓社會大眾產生某種程度的“扭曲”認知。這也再度引起了大家對高校文化,尤其是高校教師文化的廣泛重視和深度研討。高校教師群體在總體上是健康向上、內涵豐富、愿景清晰的,但由于受到管理體制、工作環境和任務方式等多方面的現實制約,高校教師文化的現狀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1.道德信仰的淡漠化和價值取向的世俗化。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高校服務社會的不斷深入,加之高校改革進入深水區,作為一個社會群體,高校教師的價值追求、利益結構及心理狀態等都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部分教師出現道德信仰的淡漠化和價值取向的世俗化等現象。僅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就有多位領導因經濟問題被落案調查。高校中一些教師淡漠政治,信仰錯位,過分看重功績利益和物質實惠,滋生了剽竊、弄虛作假等多種不良道德現象,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學術批評網主持人楊玉圣統計,國內幾乎所有著名高校都已經傳出有學者“涉嫌”學術造假或腐敗,被點名或被質疑卷進學術造假或學術腐敗的學者教授不下百人。部分高校教師在學術研究中缺乏內在科學精神支撐,投機取巧,不能恪守基本的學術規范,產生學術腐敗,成就感和責任心逐漸淡化,學術精神和治學動力日漸衰竭。
2.組織認同的薄弱化和教育精神的片面化。部分高校教師把工作僅僅看作是謀生手段,對所在學校的組織認同感下降、群體歸屬感缺失、責任使命感淪喪。以固定工作崗位為依托,以充足的自由時間為條件,忙于其他兼職或創辦自有企業,無暇備課,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有些教師甚至指派學生到自己公司工作,以“研究”為名,無償占用學生勞動,擠占了他們的學習時間。部分高校教師在師德師風和教書育人方面等出現了問題,甚至在學生面前表現出某些與教師身份不相符的行為和語言,更不會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思想特點進行引導教育,師生間缺乏溝通、信任和理解。
3.評價制度的標準化和人文關懷的缺失化。高校教師的勞動本應該是充滿了創造、靈性和個體魅力的智力勞動,是教師生命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理應從中體會到身為教育者的自豪感和精神愉悅感。然而,目前高校的績效考評制度,存在著考核定位不準、評價指標不科學、教學考核標準不明確、考核結果運用不合理等普遍問題,停留在獎懲性層面,直接與薪酬、聘任、晉升掛鉤,易導致功利化的同時,也無法讓教師把外在激勵轉化為追求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的內在動力。另外,評估考核靠外部行政壓力推進,主要參照主管部門文件標準和兄弟院校做法,還沒有形成適合本校實際的制度和措施。
二、心理學“知情意行”視域下建構高校教師文化的有效對策
1.曉之以“理”,理想信念引領價值認同。教師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認同,是教師群體共有的一種信仰、價值和期待。我們首先要從認知上入手,曉之以理,即思想引領,從理想信念的主動教育過渡到理念精神的潛移默化。第一,高校教師在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應當示范引領。高校應通過強化和豐富政治理論學習、開展和宣傳形勢政策教育等方式加強對教師群體的思想教育引導,引導教師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并自覺把核心價值觀和辦學根本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正確分析機遇和挑戰,準確把握實際和形勢,增強組織認同和情感認同,堅定理想信念。第二,凝練內化以校訓為核心的學校傳統和大學精神,文化熏陶引導教師踐行辦學和教育理念。學校傳統、大學精神及校園軟硬環境等都對教師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基礎性導向作用和使其迅速成長的同化功能。隨著教學和研究的深入,教師群體在專業成長中逐漸將個體愿景、教師文化與學校文化進行整合融匯,將學校的傳統和精神化為內在的默認值。第三,促進高校教師形成全新的價值信仰體系,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德育觀、學生觀、幸福觀,篤信教師職業是一種超越個人利益、服務于社會和文化建設的職業。讓高校教師產生強烈的職業意識、較高的專業認同感等心理特征,使其成為教師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基礎和必要條件。
2.動之以“情”,人文關懷激發自我動力。教師群體是連接學校主體和學生群體的紐帶,用“情感”架起溝通的橋梁。學校也需用“情”至深才能激發教師群體的自我動力,構建優秀的教師文化。第一,人本化高校教師管理,堅持以“人”為本,尊重教師的自我價值和人格尊嚴,尊重教師的愿望、意見和建議,完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幫助教師應對工作壓力、舒緩專業倦怠。第二,建立健全聯系談心談話制度,及時發現教師群體,尤其是特殊群體面臨的各種困難和訴求,幫助解決教師住房、收入、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看似微小的工作內容,卻是不容忽視的人文關懷細節。第三,充分尊重學術自由與思想獨立,尊重學術生命價值,加強業務發展上的指導,為其搭建施展才華的廣闊平臺等。盡管薪酬可以刺激人,制度可以約束人,但情感更能感化人。只有以誠相待,通過優質的服務品質和濃重的人文關懷,才能讓教師動“情”,讓教師對學校產生“精神家園”的歸屬感,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和發展,提高工作積極性、責任感和榮譽感,他們才會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學、科研和實踐服務,把個體愿望和目標與學校集體目標的實現有機統一,更好地促進教師文化的和諧發展。
3.篤之以“意”,制度創新促動專業成長。第一,重視并做好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設計和規劃,樹立資源開發意識,將教師的自我職業認知和自我價值取向轉化為教師資源開發的動力,幫助教師明確人生和專業發展方向,完善自我,提高專業知識技能和創造性,這有助于緩解職業倦怠,挖掘自身潛能,實現自我。對不同職業階段的教師提供針對性的成長幫助,可采取多種措施,如成立專門發展機構、完善用人和激勵制度、營造終身學習的校園氛圍、加大各種培訓力度等,保證教師的專業成長,為其創造有利條件,搭建發展平臺。第二,創新組織制度,充分發揮導向和激勵功能,開展發展性評估,結合述職敘事等自我評估和訪談對話座談等外部評估等多種形式,從學校和教師發展的角度,發掘教師潛能,促動教師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凝聚力、情感凝聚力和組織凝聚力。如中國美術學院的“文創設計制造業協同創新中心(CDM)”,以全新的組織方式引領人才隊伍培養建設;通過校校協同、校地協同、校企協同的方式,立足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建立全新的政、資、產、學、研、用的跨界融合體,完成跨界復合文創制造人才培養計劃。這些組織和制度的改革創新,給高校教師創造了有利條件、搭建了廣闊平臺,為培育發展優秀的教師文化夯實了基礎。
4.導之以“行”,師德師風追求和諧共生。一個優秀的教師,既要重言傳,更要重身教,“以言傳道,以行垂范”。行為是人最外顯的表達,更是教師影響學生群體最直接的視覺媒介。教師文化的最顯性表現,便是教師群體行為方式上的規范準則,即師德師風師貌。第一,高校要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完善師德師風考核機制,激發教師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嚴守教育教學紀律和學術規范。第二,著力建構優秀的師德師風文化,宣傳優秀教師先進事跡,激勵教師愛崗敬業,使其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
作者:姜玉峰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 上一篇:油田社區文化建設論文
- 下一篇:廉潔自律心得體會專題10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