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供給側改革下基層公共文化建設
時間:2022-09-29 08:17:52
導語:探析供給側改革下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不斷建設,農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進一步提升,但是我國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基礎薄弱,文化供給比較單一,內容無法滿足群眾的需求,缺乏文化人才隊伍等一系列問題,與城市的文化建設有比較大的差距。我國農村群眾占全國全國人口的較大比重,基層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基層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機會和視角,把基層公共文化建設融入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并加以分析給出相應建議,促進我國基層文化不斷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基層公共文化;分析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十三五”中被提出,重大文化工程的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成,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全面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了盡快實現這個美好的目標,基層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基層文化建設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例如,文化供給內容達不到需求,文化人才隊伍嚴重缺乏,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就會嚴重阻礙社會主義進程,目前的供給側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機會,并且按照實際情況提出了相對應的建議。
一、基層公共文化相關概念
1)公共文化。從政府的角度出發,公共文化的含義在政府采用公共財政手段中得以體現,要全面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制定和改革也要不斷加快推進,在公共領域出現的文化且在法律允許范圍內被稱之為公共文化。從利益共同體的角度來看,公共文化是指大眾普遍可以接受的,都可以參與的,看得見的體會得到的文化。所以說,公共文化建設在我國,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和支持下,在群眾的參與下一起來建設,充分滿足全社會群眾的需求,來創造共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2)供給側改革。2015年末以來,供給側作為熱詞出現,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設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同時扮演“供給側”和“供給需”在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群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也一步步的提升,國家對這方面投入明顯不夠,不同地區之間的基層文化建設也不盡相同且存在較大差異,文化分配不均衡也阻礙了社會主義公共文化建設的健康、正常的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是一種新的社會視角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有效供給的提高來帶動了經濟的增長。有效供給的擴大,讓供給結構變得更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就是攻擊性改革的目的,能不斷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跟的上時展的節奏,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推動經濟的高速、可持續發展。供給側結構的提出引起了深刻的反響和討論的熱潮,也為基層文化建設提供了全新的素材,在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下,來進行基層文化建設嗎,要在提升公共文化質量方面著手,用改革的方式來看待基層文化建設并且不斷進行優化,不斷擴大基層公共文化的供給,保證質量,提高對公共文化需求變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跟上時代節奏,不斷推陳出新,滿足基層群眾不斷變化的需要,加快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的進程。
二、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于基層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拖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的進程,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機會也是一種全新的方式,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探討基層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加以深層次剖析。
1)文化供給主體單一。在傳統文化體制的影響下,我國一味的只重視文化的政治功能,對基層文化服務方面關注的比較少,都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缺乏社會基礎和群眾力量,文化供給的內容和形式都是由政府決定的,缺乏代表性和自由性,在推出文化體制改革之后,才開始逐漸的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也是生產力的另一種體現,對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由于舊體制的殘留的影響,文化主體單一的現象還會存在一段時間,單一的文化結構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不利于提高全社會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這些年來,行政體制改革的進程不斷深入和發展,政府管理的思想不斷轉變,更多的社會力量不斷的參與到社會治理當中,逐漸演變成一股重要的力量,但是基層治理的理念還是比較落后的,單一的文化供給結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會存在,如何突破瓶頸,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文化供給無法滿足其需求?;鶎雨犖榈慕ㄔO對農村文化服務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同時也存在著極大的問題,有的工程文化服務滿足不了基層民眾的實際需求,文化供給有效率達不到相應的要求。比方說:農村書站里面的大部分書籍不是按照群眾的實際需求買的,群眾一點都不感興趣,因為離他們的生活太遙遠而且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再說,農村相對來說是比較封閉的,經費有限,文化活動形式大多單一沒有特色,但是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壯大,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也在一步步提升,但是目前我國基層文化的供給還達不到群眾的需求。
三、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對策
1)政府主導創建多元參與格局。文化體制在傳統的條件下,政府在基層文化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文化建設投入幾乎被政府承包,社會力量參與的程度較低,這在無形中加重了政府部門的負擔,而且這種形式的基層文化建設也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需求,經濟社會是在不斷發展的,政府有占據主導力量的地位可以堅持,同時動員和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形成多元參與格局,這種形式的多元參與不僅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還可以促進群眾的是思想跟著傳統在變,政府要大力宣傳,讓群眾越來越明白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才能實現基層文化建設越來越好,人民參與度越來越高,社會發展越來越好的目標。
2)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人民群眾是基層文化的創建設者也是感知者,因此文化供給的內容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人民群眾對文化的多樣性需求要求了公共文化建設的內容要符合他們,如果不根據實際來,是對社會資源的不珍惜,所以有關部門必須擔起責任,針對不同的群眾進行考察,綜合社會各界意見努力創造出人民喜愛的,受用的文化,文化是有特色的,也可以根據地方特色打造出獨有的特色文化,深刻體會其內涵,將其發揚光大,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總結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要加強對基層公共文化的建設,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趨勢和必然要求,發展的成果是由人民來共享的,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的歷史必然,目前我國基層文化建設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文化有效供給性不高,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政府要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出發,動員和鼓舞全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建立長效的基層文化的機制不斷提高公眾文化產品的質量,不斷促進基層文化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郝光.研究生校園文化建設的供給側改革[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6(6):12-13.
[2]王國忠.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以內蒙古杭錦后旗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2017.
[3]趙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以合肥市蜀山區為例[D].合肥:安徽大學,2017.
作者:孫永芳 單位: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趙墩鄉人民政府
- 上一篇:市場經濟人文情懷教育方法探索
- 下一篇:服務業增加值核算方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