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10 10:38:53
導語: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我國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的發展狀況
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文化教育是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此后,社區文化教育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和完善,成為現代國際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和潮流。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社會對青少年的關注普遍增強。世界各國也都日益重視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工作的開展。我國現代意義的社區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市閘北區社區文化教育委員會率先成立,使社區文化教育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普及和發展。2002年,遼寧省沈陽市首創“社區科普大學”。十多年來,沈陽社區科普大學不斷發展壯大,迄今為止已創辦分校275所,市級重點分??倲狄延獍偎?,在校學員1.3萬人,講師團教師1200名,組織課堂教學8.9萬課時,培訓學員222.6萬人次,開展第二課堂科普活動3000余次,參加科普活動人數達60萬人次。志愿者教師隊伍也越來越壯大,社區科普大學已經成為全市學習型社區建設的有效載體。2011年6月1日,“沈陽社區大講堂———百萬市民數字化在線學習惠民教育工程”啟動。此次活動著力打造十個國家級學習型社區示范點,建設百個網站,實現了同時視頻學習1000人,在線學習10000人的工作目標,每年社區教育覆蓋百萬人次。通過社區大講堂,沈陽將構建全市社區教育體系,推動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城市建設,鞏固沈陽文明城市和生態城市建設成果,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素質。
2.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的主體: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
在我國推進科普文化教育的進程中,青少年的科普文化教育活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以學校教育范圍內的課堂教學為主的科普文化教育;二是以校外教育為主的各級各類科普文化教育活動。其具體內容是通過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大賽、課外學習計劃、非正規教育項目、科技館活動、科學調查體驗、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高??茖W營等形式開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動。而全國各級各類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作為主體承擔了關于青少年的各種科技創新和科普教育任務。(1)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動中心)是中國科協所屬社會公益性機構,從事向青少年和社會公眾傳播科學,開展示范性、導向性科學普及活動,組織青少年科技競賽的工作,是中國科協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公眾進行科學技術傳播的重要力量。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青少年中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這些活動旨在培養年輕一代對科學的熱愛,使他們樹立科學的思想和精神,提高未來社會公民的科學素質。(2)遼寧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是遼寧省科協所屬的社會公益性機構。該中心擔負組織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科學普及活動的任務,在青少年中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是遼寧省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青少年進行科學技術傳播的重要力量。中心設置專門機構,常年組織“大手拉小手”、百名專家進社區、科普大篷車巡展,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學科奧林匹克競賽、航模比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科普知識內容。
二、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科普教育的發展存在三個階段:公眾接受科學階段;公眾理解科學階段;公眾參與科學階段。我國目前尚處于“公眾接受科學”階段。我國的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基本處于專家對公眾的科學知識傳播普及,公眾被動接受的階段。而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更是存在著種種不足。
1.青少年科技競賽類活動多,科技活動缺乏創新形式
從目前來看,我國對于青少年的科普活動除了學校課堂教學設置的科技課程之外,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青少年科技類競賽。國際國內的科技創新大賽、夏令營、冬令營、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等活動形成了一些效果顯著的品牌活動,但科技競賽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些科技競賽活動以國家科技部門主導、各地科技部門承辦實施的形式在激勵青少年科學探索、提高青少年科技能力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效果,是我國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傳播的成功方式。但存在的比較顯著的問題是:一是太過于依賴這種形式,難以與學校、家庭和社區等多種科普形式有效銜接、形成系統;二是缺乏創新形式,青少年科技活動數量多,但多數活動方式雷同,形式陳舊,大多是學科競賽、科普展覽、科普講座等形式;三是功利性比較強,學校和學生參加競賽往往帶有功利性目的,科普文化教育的主體地位反倒沒有突出。
2.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對象傾向于中老年人群體
我國的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活動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沈陽市首創的科普大學10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沈陽市科協與沈陽市科技局對市民科學素養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沈陽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5.8%,比沈陽2001年的2.4%增長了3.4個百分點,比2004年增長了1.93個百分點,呈快速增長態勢。開展了一系列針對青少年的科普實踐參與活動,如在“節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中,沈陽市有150個活動小組,5萬多名青少年在中國科協網上申報體驗數據,申報數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但通過劉嬌在2009年針對沈陽市大東區黎明社區等兩個街道五個社區的一項社區科普調查數據來看,在207名調查對象中,41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人數占91%,25歲以下的占2.9%,說明社區科普大學的對象主要是中老年群體,青少年群體基本被忽略。這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歷史和現實原因,但如何把社區科普大學的教育資源利用到青少年群體,是不得不面臨的重要問題。
3.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有效銜接機制
在當前我國的科普文化教育過程中,一方面是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轟轟烈烈,而青少年社區科普教育難以融入;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科技競賽如火如荼,卻是在政府部門主導下的學校與校外相關機構的活動。兩者難以形成有效的銜接,沒有形成整體科普教育系統,導致社區科普教育的資源青少年群體無法更好的利用。即使有針對青少年的社區科普教育活動,也隨意性較強,缺乏長效機制。雖然在有些地區出現了由學校牽頭組建的社區文化教育委員會,參與學校課外科普活動的協調與管理,形成了學校主導、社會參與的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模式。但是,學校在調動社區資源方面存在組織層面的不便,難以調動社區各方面資源的積極性,究竟以學校為主體還是社區教育為主體,需要有關部門予以協調和平衡。
4.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內容上缺乏針對性與目標性
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的教育過程,不僅是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更利于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形成。在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的內容方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內容上缺乏針對性。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的內容大多數都集中在醫療、飲食、公德以及休閑娛樂等方面,圍繞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階段特征的比較少。二是內容上缺乏目標性。由于對象的不同以及對象接受科學技術普及的途徑和方式的差異,在科普文化教育的目標上,有不同的傾向。
三、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發展模式的創新
從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問題分析中可以看出,打造一個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緩。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國家科技部門為主導的統一科普文化教育體系
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對科學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同時成為中國科協科普活動中心,擔負組織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科學普及活動的任務,進一步擴大了活動的領域。這些活動在全國范圍產生了很大影響。從國家層面來看,現在已經把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的活動領域擴大到所有社會公眾,而不再僅僅局限于青少年群體。因此,應該建立起一個統籌協調的全民科普文化教育體系。
2.完善社區科普大學教育模式
從2002年開始,社區科普大學作為開展十多年的科普工程,不僅在沈陽市區內得到迅猛發展,還開辟了沈北新區等分校,在鐵嶺等地也相繼成立了社區科普大學,甚至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但目前社區科普大學的對象性太強,難以兼顧其他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因此,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若想得到深化與發展就必須完善已有的社區科普大學模式。比如社區科普大學的活動對象、活動內容、活動群體應有意識地兼顧整個群體,而不是只注重中老年群體。社區科普大學也應該是分類、分階段的教育體系,可以擴展成為社區科普學校,分為青少年部、中年部、老年部等,使得各部之間資源共享、活動與課程有針對性,做到協調統一、相互提高、共同發展。
3.針對青少年群體建立家庭、學校和社區三位一體的有效銜接機制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處在學校教育的發展階段,使得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渠道獲取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和解決社會問題。因此,首先要抓好學??破战逃脤W校的師資、課堂、各種實驗設備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學校資源,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達到對科學思想、方法、精神和知識的訓練;其次,要完善家庭教育,加強對家庭文化生活的引導,建立現代文明家庭概念;再次,要充分利用社區文化教育系統,把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大力深入開展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活動,利用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帶動其他群體,共同促進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最后,要有系統性思維,將家庭、學校和社區整合起來,如青少年群體要利用社區科普大學的資源,老年人群體要利用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區內的所有科普場館要共同利用等??傊饔袀戎?,各有特點,既不重復,又突出特色,形成完整的有機的教育體系,完善“校外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即校外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的終身教育機制。
4.在科普內容上分類,做到針對性和目標性相統一
科普內容由于對象群體的不用,其目標自然不相統一,事實上在當前的科普文化教育過程中,老年人群體雖然與青少年群體有所不同,但僅僅是從受眾的接受內容上的不同,而不是建立在科普文化教育的對象特征不同的基礎上。比如在青少年群體中科學知識的普及固然重要,但與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相比,科學知識反倒不是那么緊迫。一般而言,青少年群體掌握的科學知識量往往比老年人要多。因此,在老年人群體中,應著重對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弘揚,然后才是科學方法的運用;在青少年群體中,由于其正在接受學校教育,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會比老年人接受更多的科學知識,青少年社區科普教育應著重對其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普及,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判斷。這樣才能與學??破战逃龅接行У你暯?,相得益彰,共同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高。
5.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青少年網絡科普教育
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社會生活將在未來社會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已經離不開網絡科普文化教育。事實上,各種民間科普網站如果殼網、科學松鼠會得到蓬勃發展,對于公眾科普發揮著重要作用。自媒體如一些科學工作者的(研究院所、醫院、科學領域工作者等)個人微博也各個領域的相關科學知識,宣傳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因此,要廣泛開展網絡科普教育,以社區資源為平臺,建立網絡在線科普課堂,以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為支點,開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動,用這些網絡電視廣播媒體開展互動,使青少年和其他群體能夠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思維自己掌握和學習科學知識,使我國科普文化教育盡快跨入到公眾理解科學和公眾參與科學的階段。
作者:張洪濤1張靜華2工作單位:1.沈陽工程學院遼寧省團校2.遼寧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
- 上一篇:建筑工地環境綜治工作方案
- 下一篇: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