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文化教育論文

時間:2022-11-26 11:40:37

導語:青少年文化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文化教育論文

1文化安全視域下青少年傳統體育文化教育面臨的挑戰

青少年求知欲強,對新事物敏感且具有極強的吸攝能力。由于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傳統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聯網廣泛傳播西方文化,對出生于改革開放和社會急劇變革時期可塑性很強的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認同產生了巨大影響。有研究表明[5],1)近年來“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危機明顯顯現”,文化價值取向和文化行為取向偏移“;民族傳統文化淡化,西方文化模式強化”。2)對上海市5所高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51%的學生認為根本沒有必要了解中國歷史,其中,37%的人對中國歷史并不感興趣;“對西方生活方式追隨,對傳統文藝冷落,對實用主義文學熱衷”:過“洋節”在大學生中已成習慣,偏向于外來的娛樂方式和文化產品……67%的大學生不愿意閱讀學術專著,70%的學生將名牌產品視作高品質生活的象征。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民族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關乎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發展,青少年又是民族和國家的希望,青少年的文化認同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針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擴張和文化滲透,必須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高度,從青少年抓起,加強對廣大青少年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構筑起抵御外來文化威脅的防線,捍衛國家文化安全。把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投映于國家文化安全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從應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擴張和文化滲透的視角,審視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我們認為形勢是嚴峻的。調查結果顯示(表1~表3),17.3%的大學生對武術不了解,認識模糊的大學生占50.8%,大概了解的大學生占29.4%,只有2.5%的大學生表示對武術運動了解;喜歡武術的中學生占45.5%,不喜歡武術的中學生占13.2%,無所謂喜不喜歡的中學生占41.3%。對于武術和跆拳道,47.6%的大學生選擇跆拳道,中學生的比例更高,達到51.6%。許多學者有類似的調查:據曹永躍對66所高職院校的1150名1年級和2年級大學生的調查,有28%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武術運動[6];據余宏偉對5省市35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表明,18.57%的學生喜歡武術,46.57%的學生認為一般,34.86%的學生不喜歡[7]。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競爭中,沒有什么比文化認同的失去更可怕[8]。對青少年而言,一旦西方文化所攜帶的價值觀念被他們“無意識”地接受并高度依賴后,他們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會被西方文化所俘獲,可見,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育文化教育的形勢是嚴峻的,我們必須清醒地應對。

2文化安全視域下青少年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策略

2.1完善青少年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法規

教育法規的體系與結構,反映的是教育法規之間的橫向與縱向的關系。1)從橫向來講,主要指的是教育法規的完整性,即指我國究竟要制定哪些教育法規才能滿足教育活動的客觀需要;2)從縱向來講,指的是教育法規的層次性,即要分清哪些是統攬全局的教育法規,哪些是調節某方面教育活動的具體的教育法規[9]。在我國的教育法規體系結構中,無論從完整性還是層次性來審視,青少年的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法規建設都較為欠缺,有待于完善。例如,《學校體育工作重要法規文件匯編》收集了近20多年來我國憲法、法律、法規和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等部委關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文件和規定共40部[10],內容涉及到學校體育的方方面面,但缺少有關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法規和文件。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法規建設涉及2個方面的問題:1)從橫向來講,教育法規建設要保障傳統體育文化教育與其他方面的教育相配套、相協調、有機融合,充分發揮教育法規的整體效用。例如,、教育部2004年頒布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途徑”中要求,“各學科有機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毒V要》使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有機融合、相互促進。2)從縱向來講,要依照“統攬全局的教育法規”的基本精神,健全和完善具體調節青少年的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活動的法規。例如,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應制定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規定和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制定具有本地域及本地域民族特點的傳統體育教育法規。這樣從宏觀到微觀、從全局到具體、從橫向到縱向,使青少年傳統體育教育法規能夠覆蓋教育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從而使青少年的傳統體育教育有法可依。

2.2提高青少年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

民族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基于不同的文化接觸和實踐,以自己的選擇和標準對各種文化事項做出的認知判斷、情感依附、行為選擇和調整傾向。民族文化認同是個體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是文化變遷和融合中的必然現象[11]。文化認同對于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象征,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惟一標志。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華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因此,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必須大力提升民眾的文化認同度。在體育教育領域,由于青少年從小更多接觸的是現代體育,對我國傳統體育項目和所承載的文化了解有限,淡化了傳統體育的教育價值。調查結果顯示,有70.6%的中學生沒有學習過武術,57.6%的中學不開設武術課(見表4)。此外,受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和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青少年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失去興趣。有學者研究指出:“體育文化全球化對當下學校武術教育產生了極大的沖擊,西方體育運動項目的教育思想嚴重影響了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文化認同危機已經嚴重影響著當今學生對武術的理解與選擇”[12]。這種自身文化的消退和民族文化意識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少年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主義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愛國主義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它是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反過來又給予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以重大的影響。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各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英勇抵抗外敵入侵,維護祖國的主權和獨立,同一切阻礙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反動勢力進行斗爭。這些特點在民族傳統體育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承過程中都有所體現。自然,青少年學生民族傳統體育教育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手段。而愛國主義教育又強化了青少年的民族身份認同。因此,愛國主義教育也是提升青少年傳統體育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從更深的層面和更綜合的角度體現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要求……有利于使大學生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文化環境的熏陶、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鍛煉,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華人格,提高境界,振奮精神,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可見,傳統體育文化教育也是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利用傳統體育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精神氣節熏陶和感染青少年,促進其德智體全面發展;而青少年“人格的升華,境界的提高,精神振奮,愛國主義情感的凝練”,又為青少年傳統體育文化認同度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3加強對青少年民族傳統體育的實踐教育

如前所述,多數中學生沒有學過武術,多數學校不開武術課。無論何種原因所致,客觀上使青少年學生遠離民族傳統體育實踐。文化認同的形成必須以一定的理論為基礎,但這并不是說只需要理論方面的認識,還必須把這種認識付諸于實踐,實現由認識向實踐的飛躍。作為人們頭腦里的思想觀念,對文化的認同不可能在瞬間完成,必須經過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實踐可以促進文化認同的豐富和發展[13]。對青少年進行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不僅僅是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把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心認同轉化為外在實踐,把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同運動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運動實踐中感受和體味傳統體育項目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更堅定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體育的實踐教育,學校體育是重要的途徑。1)各級各類學校應加大民族傳統體育內容在體育課程中的比重,廣泛挖掘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征的傳統體育項目,對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梳理和教材化加工,開發地域特點鮮明的傳統體育校本課程。通過體育課教學,學生可以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傳統體育技術技能,為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傳統體育活動奠定基礎。2)要廣泛開展課余的傳統體育活動,提高學校傳統體育項目的普及程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傳統體育運動實踐不斷提升傳統體育文化認同。對青少年進行傳統體育的實踐教育,要貫徹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的原則,充分整合和利用社會的各種教育資源,協調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學校應充分利用社會人力資源,聘請傳統體育項目傳人或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習練者為學校榮譽體育教師,以解決學校傳統體育師資不足的矛盾,推動學校傳統體育的廣泛開展。社會有關部門、街道社區等,應為廣大青少年提供體育活動場地的方便;為他們參與傳統體育競賽及群體活動創造條件。

2.4挖掘校園環境的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功能

環境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和特定的時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的觀念和行為。當代教育學、心理學乃至文化學的諸多研究都表明,適度的、內隱的某種氛圍,因其孕育、營造著一種存在卻不刺激、和諧而不張揚、易于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樂于接受的意蘊,并且具有滲透性、持久性的特點,所以在個體素質的養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14]。學校是培養人的機構,校園環境相對于其他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具有定向性、規范性,更顯其感染力和約束力。因此,加強校園的傳統體育文化環境建設,充分挖掘校園環境的教育功能,可以使青少年時時處處受到傳統體育文化的熏陶。校園環境的文化建設是校園環境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礎。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涉及“物質環境文化系統、組織環境文化系統、活動環境文化系統、精神環境文化系統”四個方面[15]。自不待言,校園環境的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功能的發揮,依賴于校園傳統體育文化環境建設。

2.4.1改善傳統體育活動的物質條件,奠定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物質基礎

因各地的經濟、體育傳統、民族風俗的不同,開展傳統體育活動也不盡相同。因此,要結合各地的不同情況,廣開財路,多方籌措資金,因地制宜地抓好傳統體育物質條件建設,為開展傳統體育教育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4.2構建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組織網絡,為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提供組織保證

組織環境系統即由主管學校體育的校領導、體育教研室、體育教師、傳統體育社團等組成的校園傳統體育組織網絡,為傳統體育文化教育提供組織保證。同時,組織環境系統還包括各種形式的制度。例如,學校關于開展傳統體育活動月、活動周、活動日制度,使傳統體育活動制度化;建立學生傳統體育項目的業余段位制度或等級制度,建立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傳統體育活動。

2.4.3創新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活動形式,營造濃厚的校園傳統體育文化氛圍

2010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在中小學開展創建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顒拥耐ㄖ?。第1批傳承學校選擇的項目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民間美術和傳統手工技藝等。雖然沒有包括傳統體育項目,但可以借助這一平臺,或借鑒這一做法,在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創建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學校的活動,通過開展此項活動,推動傳統體育項目的廣泛開展,同時,學校應把傳統體育項目作為陽光體育運動的重要內容,統籌安排。如前所述,可成立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生社團,開展訓練和競賽;設立學校傳統體育節或活動月、活動周等,促進學校傳統體育活動的普及,營造濃厚的校園傳統體育文化氛圍。

2.4.4結合學校教育的特點,融合各種教育手段和途徑,追求整體教育效果

把傳統體育文化教育作為在學校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之一,融入到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動中,與這些教育活動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增強廣大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利用校園各種傳播工具和載體,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傳統體育文化宣傳。例如,舉辦傳統體育文化藝術節、傳統體育文化知識競賽、各種形式的傳統體育文化宣展,舉辦各種講座,使青少年了解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深刻理解其蘊含的中華文化之精華,增強青少年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自豪感。

3結語

青少年的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及其研究涉及教育、體育、文化、社會、心理等諸多領域和學科。本研究僅從文化安全的視角審視我國青少年的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從抵御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擴張、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考慮,提出青少年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策略,難免有局限,愿向同行學習,與大家交流、探討。

作者:何敏學王姍梁波單位: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