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國學文化教育探索
時間:2022-06-24 11:28:34
導語:技工院校國學文化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學文化是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的結果,推行國學文化教育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和再次發揚?,F代技工教育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對現代技能人才進行人文素養培養,使其人文素質得到顯著提高,而且有利于國學文化的再次發揚。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現行技工教育中滲透國學文化教育的還很少,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國學文化經典著作的實例不多見,國學文化對人的道德情操的影響在技工院校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現階段,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應適當增加國學文化教育的比重,這是順應時展需求的,也是符合現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的。本文主要從現代技工教育角度,對”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這一問題進行分析,以此為當代技工教育培養更多符合時代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提供幫助和依據。
關鍵詞:現代技工院校;語文教學;國學文化教育
現今,對于人才的培養,人們不僅關注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更注重人文素養的提高。因此,現階段,國學文化的學習和傳播再次為社會所重視。從教育角度來講,國學文化與語文教學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因此,要想對國學文化進行再次發揚,就必須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國學文化內容,這樣的做法在現代技工院校中同樣適用。但是,目前技工教育中,大多學校只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和相關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內化。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滲入國學文化教育,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學生的內在素質成為急需思考的問題。文中,筆者主要從現行技工教育背景下國學文化學習現狀、國學文化滲透的意義和方法等角度對該問題進行闡述。
一、國學文化在技工院校教學中的生存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面對國內高技能人才緊缺現狀,技工類院校將培養專業技能過關、專業過硬的技能型人才作為主要任務?;谶@樣的目標,學校教學工作的重心嚴重傾向于專業教學,語文、數學、歷史、政治等科目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作用逐漸被忽視。面對此等狀況,熏陶人文情懷的重要載體———語文學科作為技工教育中的輔助課程無法充分體現出其重要作用,更無法要求學校關注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或者在教學中設置與國學教育等人文素質培養相關的課程。而且,社會不斷發展,科學文化普及范圍越來越廣。從學生自身角度來講,社會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2],促使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更注重自身實用技能培養,忽視對國學文化等人文素養的培養。由于技工教育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及相關理論知識,而忽略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語文學科的教學地位變得可有可無,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師苦于無法找到語文教學出路而心存懈怠,教學中滿足于照本宣科,不求創新,使技工教育中的語文教學只選用實用性較強的應用文體,放棄對學生來說有幫助的國學文化,甚至對古代文學經典避而不談,國學文化的傳播受到嚴重阻礙。另外,現在學校使用的語文教材沒能充分結合國學文化特點,國學文化教育在學校教學中找不到著陸點,人文素養培養無從談起。
二、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的社會意義
諾貝爾獎對于所有科學工作者們來說都是夢之所向,然而作為奧運金牌的大戶———中國,卻始終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究其原因:該獎項評出的大師不僅要有高深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非凡的創造力和超群的睿智卓識。這一切均來自多年積淀的深厚文化素養,這對于中國人來說可是“功夫在詩外”的訓練。目前社會上存在“兩難”現象,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選材難”。技工院校培養學生多重視專業技能,忽視文化素養,畢業生進入企業后多數表現出不善于與人溝通相處、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社會公德與公益意識不夠、缺乏高尚的生活目標的現象。這類現象折射出的更深層次原因歸根結底屬于人文素質缺失,人生價值、人生意義消極和冷漠。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做真人即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包括教養、性格、習慣的真正養成。國學經典文化可以幫助和引導學生養成社會主義人文觀,不斷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青年學生相對穩定的良好品質,使其情感智慧得到提升。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將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專門化造成的科學與人文的分裂,改變各專門人才的“單向度”傾向,使技能人才既有科學素養,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健全人格。這樣的高技能人才才可以當之無愧地成為時代引領的“知行并重,德技雙修”的技能大師。
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教育
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備條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對國學文化進行必要的多元滲透,將對學生的發展和樹立學校形象都有一定幫助。國學文化的推行,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既接受到了國學文化的熏陶,又鞏固了語文學習成果,最終實現了語文教學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及傳統美德的目標。
(一)培養學生對國學文化的學習興趣
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對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行培育,是偏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進行的教育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受應試教育的限制,教師可以自主選擇教學篇目和知識點學習。教師可以選擇那些易于學生接受且容易引起興趣的國學故事作為教學載體,也可以選擇與國學文化聯系較緊密的篇目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受到啟發,在快樂中學習文化。由于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對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要求不高,教師主要期望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化產生的積極影響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在國學文化滲透過程中,要注意對國學文化進行深入挖掘,發掘那些能引起學生注意并對學生的三觀有深遠影響的內容,以此激發學生對國學文化的興趣,達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國學文化的目的。
(二)充實國學內容
事實證明,要發揮傳統文化對青年人靈魂的引領作用,僅停留在對經典文化淺層的解讀和理解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中對國學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精華進行拓展和挖掘。通過鑒賞有進步意義的經典作品,升華學生對國學文化的認識,也可以在欣賞那些具有豐富情感的文學作品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不僅如此,國學作品的產生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情感經歷都可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促使學生對國學文化的認識實現理性飛躍。由于現今語文教材中能充分體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學作品并不多[3],使學生學習語文時對傳統文化沒有正確認識,文學作品鑒賞能力不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對國學文化內容進行適當擴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經典文化折射出的豐富人文精神。傳統文化對人的文化素養及情感塑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本國學文化的同時,還可以適當選擇國外的一些優秀文學作品,讓學生受到中西方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素養。
(三)調整教學方式
雖然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目標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和綜合素質,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僅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詳細講解,而對課本知識的內涵和外延不加以拓展,在學生中造成語文學習枯燥乏味的錯誤認識,學生在學習互動中處于被動地位,學習積極性很低,更不用談進行國學文化教育。通常情況下國學文化教育過程更多的是素質教育過程,而現在技工院校中的語文學科的尷尬境地使教師們對語文學科的發展前景感到迷茫,加之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直接導致語文教師探索適合技工院校的教學模式的主動性不夠,語文學科對學生的人文情感影響作用不大,對學生來說晦澀難懂的古代文學經典著作的學習和感受就更難推行了。因此,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對文化作品的理解和精髓的吸收。筆者認為,教師應轉變自身角色,從心理上到角色都應完成由原來的主導課堂到引導學生掌握課堂的角色轉變,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讓文化知識在課堂上真正活起來。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國學文化。還需要注意的是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抓住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學習特點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會使技工院校語文教學更好地滲透國學文化教育,才能發揮其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完善學生人格的作用。綜上所述,國學文化對人的影響是重大的、深遠的。國學文化教育主要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現代教學過程中,提高青年人對本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度,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塑造自身靈魂,完善個體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技工院校學生只鉆專業技能、情感淡薄、綜合素質不高的現狀,在語文教學中適當進行國學傳統經典文化教育,是對技能人才文化素養及綜合素質的有效補充。因此,在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教育勢在必行。
作者:何麗 單位:臨安市技工學校
參考文獻:
[1]管美鳳.馨香一縷浸潤心田———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2,14:54.
[2]柯麗平.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學周刊,2012,31:144.
[3]駱兵.國學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協同論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104-106.
- 上一篇:電力企業班組安全文化建設與實施
- 下一篇: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