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在幼兒園的作用

時間:2022-05-07 10:00:07

導語:文化教育在幼兒園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教育在幼兒園的作用

摘要:本土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留下的腳印,蘊含著美育的教育價值。福建省東山縣第二實驗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地處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鎮,這里有著美麗的古鎮海島,有4A級風動石景區、關帝文化節、東山十八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山歌冊……我園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資源,從環境、區域游戲、美育教學等方面入手,積極開展活動,逐步形成濱海古鎮特色的園本課程,使美育獲得源源不斷的滋養,從而達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濱海古鎮文化;教育資源;幼兒園美育

一、突出濱海風情古鎮特色的美育環境

創設一個優美的育人環境,使幼兒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幼兒天美,我們對園內環境進行統籌安排,墻壁和走廊的美化都盡量做到和諧優美、造型生動、色彩鮮明,符合幼兒的審美情趣,使美滲透到幼兒園的每個角落。幼兒園園標設計成兩只海星在海浪中快樂玩耍;幼兒園大門設計成古船,突出銅山古船文化;廊道上以捕魚網為背景,懸掛各色手工制作的魚、蝦、蟹和海草等海洋生物的作品;在種植區內種植蘆筍,可供幼兒體驗和觀察蘆筍的種植過程,觀察、記錄蘆筍的成長過程。在教室門口的墻壁上懸掛捕魚網,供幼兒編織,讓幼兒在編織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快樂,還鍛煉手眼協調能力;門廊懸掛銅山十八景剪紙;東山海島特色的貝殼、海石畫、鱟殼畫懸掛在回廊;銅山小巷做成益智游戲貼在走廊地板;銅山漁歌讓幼兒了解銅山每月盛產的魚,門廳的大漁箱養著螺、魚、蝦……使幼兒時時受到美的熏陶,激發美的表現需要和動機,進行美的創造。

二、創設古鎮文化特色的區域活動

幼兒喜歡游戲,幼兒通過游戲可以發展主動性和創造性,愉快地接受各種訓練,受到生動形象的教育。可以說,游戲是讓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向幼兒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有效手(福建省東山縣第二實驗幼兒園,福建漳州363400)段。我園根據本地文化特點,在區域游戲的創設中緊緊圍繞這個幼兒園的大目標來創設。如小班創設“銅陵古鎮我的家”活動區,把活動區分成三個大區:銅陵人家、我認識的銅山小巷、銅陵新貌。有小巷人家:切菜、洗菜、煮飯,給娃娃喂飯、洗衣服、晾衣服、折衣服。語言區:我會講銅山話。美工區:南門海邊的小魚、小船(創意紙小制作、刮蠟畫)、小手變小魚。玩色吧:團結路上的車(涂色撕剪拼貼)、南門海邊小劇場等。幼兒在游戲中自由地想象、創造,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對美的獨特理解,創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想法。中班創設“趣游關帝廟景區”活動區,下分五個大區:景區好風光、銅陵特色小吃城、特色工藝精品店:銅陵三雕、“銅陵古鎮是我家,美麗東山我愛她”、南門海堤。有手工區:牡蠣煎、燒腱靈、貓仔粥、荷花包、春卷、肖米、魚丸制作,紫菜加工廠;建構坊:玩沙,關帝廟景區,角色游戲:我是小導游;美術坊:沙畫;語言區:說說銅陵三雕。幼兒在游戲中發展語言、學習制作東山小吃,感受家鄉特色之美,從感受4A級景區關帝廟景區的美到理解家鄉美和表現家鄉美。大班創設“美麗銅陵”活動區,下分四個大區:印象頂街、孫家大院、關帝文化節、大澳漁港。有語言區:東山歌冊、聽阿嫲“講古”、東山三句半。手工區:織漁網;操作區:踩咸菜、磨米做粿;表演區:關帝祭祀舞蹈、慶祝關帝文化節、踩街、抬神;美工區:舊衣服自由創作美麗的表演服、關帝爺的新衣和祭祀用品。在語言區投放東山漁歌小畫冊,方便幼兒隨時閱讀《東山漁歌》;在表演區中投放了許多和漁歌相關的表演材料,幼兒可以通過自己大膽的表演體現漁歌的生活情境;在長廊里設置了孫家大厝,里面擺放了許多有古鎮特色的家居,有織網桶、芥菜罐、提水井、關公像等,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材料,制作滿足活動的手工制作。幼兒們在游戲中學習銅陵本地話,不但傳承了祖輩們的詼諧幽默人文資源,而且激發了幼兒熱愛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從而懂得了用美的語言、美的行為啟迪美的心靈。

三、美育教學活動中的融合與運用

對濱海古鎮文化的挖掘、遴選和合理利用,既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又能讓本土文化資源走進幼兒園,促進幼兒園美育教學,讓幼兒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啟迪思維,促進幼兒個性發展。濱海古鎮的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有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山歌冊、潮劇、東山三句半、銅山漁歌;自然景觀:東山風動石、石僧拜塔、仙腳桶、關帝廟景區;傳統工藝:貝雕、海柳雕、硨磲雕;特色建筑:關帝廟、文公祠;飲食文化:牡蠣煎、燒腱靈、貓仔粥、荷花包、春卷、肖米。(1)東山歌冊在傳承創新中提升教育價值。東山歌冊是老一輩多年傳唱下來的民間智慧結晶,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精心篩選出適合幼兒的曲目,如《十月漁歌》《東山特產展不完》《織網歌》等。我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先對教師進行培訓。教師們掌握了傳唱中的“觀姑調”獨特唱腔后,開始認真鉆研,將東山歌冊編成童謠,以幼兒們喜聞樂見的形象化圖示粘貼在區域活動場所,編成入園曲在校園反復播放。漸漸地,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兒都會唱不同的東山歌冊,充滿兒童情趣。我們還進行歌冊創編,在創編中保留濃郁的地方特色,加入新時代的元素,曲目豐富,深得小朋友喜愛。如《谷文昌精神代代傳》《我家有個小弟弟》《幼兒園里好事多》等,教師結合律動、舞蹈,用動作、音樂、造型等形式讓這朵珍貴奇葩走進課堂,走進幼兒們的心中。陳坤華老師在進行語言教學《東山特產展不完》時,利用圖片、視頻展示東山的十個鄉鎮特產,結合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幼兒通過瑯瑯傳唱,感受家鄉語言的韻律美。(2)在美術活動中融進濱海古鎮文化,運用多種材料,通過蠟筆畫、水墨畫、紙工、泥工等美術活動,培養幼兒對美的領悟和表現美的欲望,使他們通過美術活動來提高審美感受能力。如夏天來了,就讓幼兒到海邊去看海觀濤,使幼兒感受到夏天的氣息。這樣,幼兒們不但豐富了語言,而且對家鄉的海之美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在參觀了貝雕作坊和福建省東山縣第二中學海洋生物標本館后,幼兒對貝雕產生了濃厚興趣,李育莉老師趁熱打鐵設計了一節“我愛東山貝雕”美術活動,讓幼兒用粘、壓、剪的方法,制作各式各樣的貝雕作品,陶冶幼兒的情操,增強幼兒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將傳統習俗融入體育活動中,使幼兒們的體育鍛煉富有情趣,讓幼兒感受韻律美、節奏美。東山縣有些習俗具有趣味性,伴隨朗朗上口的童謠,深受兒童喜愛。我們把這些素材收集起來,從幼兒們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適當改編,使其更具娛樂性。如元宵節晚上東山人民都愛玩的“跨火墩”。用廢舊漁筐、竹筒、木枝在地上架起一個火堆,大人和小孩從火上跳過,邊喊“跨火過,百二歲”,寓意是健康活到一百二十歲。我們把這個游戲改編后運用到體育活動中,把兒歌設計得更有趣,如“跨火過,百二歲,跨火墩,年年春,跨會過,多一歲,跨沒過,沒大減一歲”用來配合活動的開展,可一人跳、兩人對跳、兩人抱住一起跳,在跳動時還可以設計漂亮的動作,這樣就把一個單純的身體跨越游戲變成多種體能鍛煉的游戲,富有游戲情趣,在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的同時也提升美的創造力。銅陵濱海古鎮風情的文化內容十分豐富,教師可將其融入幼兒園美育,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激發幼兒持久的審美興趣,增進幼兒對家鄉的了解,提升幼兒的綜合審美素養,從小培養幼兒熱愛家鄉,長大以后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美好情感。

參考文獻:

[1]張奇.兒童審美心理發展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岳曉春.幼兒園環境創設與美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作者:黃莉琛 單位:福建省東山縣第二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