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教學思考

時間:2022-02-25 11:40:04

導語: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教學思考

摘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代把中職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新時代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存在教育教學方式單一、理論脫離實際較為嚴重、缺乏科學的統籌規劃等缺失,提出了與時俱進拓寬紅色文化傳播途徑、深入研究中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形式、科學規劃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教學機制等改進和創新新時代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新時代;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職學校學生紅色文化教育面臨著新形勢、新情況,為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中職教育教學中鑄魂育人作用,改革和創新中職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教學方式單一。目前,許多中職學校都將紅色文化教育教學納入思想政治課,并依據官方資料或相關教材,利用授課或講座的方式進行照本宣科式的專題灌輸教育。但由于教學內容缺乏新意,對學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加上出于成本和安全考慮,組織開展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較少。即使位于革命老區的不少中職學校組織紅色文化參觀相對便利和容易,也由于經費不足等客觀原因和主觀上不夠重視導致往往流于形式,很難達到預期效果。(二)理論脫離實際較為嚴重。受長期形成的不良模式的慣性影響,當前很多中職學校對中職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往往停留在一般性的泛泛宣傳教育層面或走馬觀花式的參觀狀態。面對新時代中職學生成長成才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對紅色資源挖掘得不夠,對紅色文化育人的機制機理研究嚴重不足。(三)缺乏科學的統籌規劃。很多中職學校的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存在應付式、形象工程式的教育教學方式,多為拼湊式、形象式的項目,根本沒有科學的規劃,更沒有形成一套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行之有效的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教學的長效機制,造成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大多流于形式,達不到國家和社會對中職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要求。

二、改進和創新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對策

(一)與時俱進拓寬紅色文化傳播途徑。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要緊跟時展的脈搏,充分應用發揮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優勢。在自媒體時代,中職學校必須高度高度重視qq、微信等自媒體的作用,將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教學推上自媒體,充分發揮自媒體的便捷、互動、及時、生動等優勢,以中職學生新聞樂見的方式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形式,激發廣大師生探討新時代利用新平臺拓展紅色文化育人深度和廣度的積極性。條件較好的中職學校還可以推動紅色文化育人aap的創建和完善,并將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助推中職學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解決。(二)深入研究中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創新紅色文化教育形式。新時代的中職學生普遍具有心智不很成熟、文化理論功底較差、好動貪玩等特點,新時代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教學應結合時代特征深入研究中職學生的身心特點,據此探索適合他們的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形式,在注重進行豐富多彩的理論宣講的同時,更加注重推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組織好紅色文化基地的參觀是中職學生找到紅色文化真實感的基礎性工程,必須做實做細做好。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各類紅色主題活動,如觀看紅色電影、排練紅色情景劇,進行紅色詩詞朗誦、唱紅歌比賽等,并將這些活動與qq、微信等自媒體有機結合,以參評、點贊、分享等形式充分調動每個中職學生的積極參與,從而實現使中職學生在快樂參與中接受革命優秀傳統教育和紅色文化的熏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達到鑄魂育人的積極效果。(三)科學規劃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機制。首先,應根據中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校的實際,科學確立紅色文化教育的主體責任機制,統籌和明確相關機構和人員的權責。其次,應確認中職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要繼承和弘揚的具體內容,建立起一整套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育人機制。還必須根據學生、學校實際和時代要求設計科學、靈活的教育方法,積極推進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展覽、情景劇表演、設計“紅色主題”產品(衣帽、挎包、文具等紀念品)等。

紅色文化教育是新時代匡正中職學生價值觀念,厚植中職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重要載體,是中職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機平臺,新時代的中職學校應自覺將“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參考文獻:

[1]劉浩林,范國盛.激活紅色基因的途徑與方式[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5(06):22.

[2]趙青.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探析[J].長江叢刊,2018(24):135.

作者:梁小玲 韋美萍 單位:廣西百色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