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創建校園文化論文

時間:2022-08-10 09:10:05

導語:高職院校創建校園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創建校園文化論文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內涵

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高職院校在辦學實踐中不僅要體現“高”的普遍性特質,更應注重凸顯“職”的個性化理念和追求。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屬性與培養目標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是師生員工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高職院校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創造和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校風學風與行為習慣的總和及其物質載體,是滲入企業文化、地域文化、職業道德、職業特征、職業技能和職業人文素養的校園文化。作為依托物質基礎而體現出來的精神財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既是全體師生員工共同遵守的信念和準則,又是學校制定規章制度的理論依據和人們行為方式的導向。據此,筆者把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作如下歸納:以學風、教風、校風建設為中心內容,以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為著力點,以優美宜人的環境氛圍、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為人師表的道德力量、濃郁淳樸的科研氛圍、科學至誠的人文精神、雅俗共賞的藝術情趣,錘煉勤奮求實、開拓創新、敬業精進、學以致用的校園精神,形成民主、科學、實用的價值觀念和方向正確的輿論導向,進而使校園文化形態、師生精神狀態內外和諧,學校辦學實力、校企合作能力、師生動手能力、文化內生活力、精神文明魅力互為促進,推進學??茖W發展,發揮品牌和示范效應。

2.地域文化的內涵

到目前為止,學界對“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內涵尚未形成定論,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保?]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在長期社會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特定群體意識、價值觀念、精神風貌、文化形態、各種范式等因素的總和及其物質載體。它既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學藝術、建筑風格、風俗習慣,也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會意識、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3]地域文化對內具有共性,對外具有個性,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傳統性和獨特性,如“徽州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草原文化”、“鐵畫文化”等。高職院校生長于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置身于地域文化的濃郁氛圍之中,從其建校、建設到發展都深受地域文化的熏染;高職院校全體師生員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自覺和不自覺當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同時,作為地域文化傳播的主要文化陣地,高職院校肩負著傳承、發展地域文化的歷史重任,承擔著建設和諧校園文化、鑄造新時期校園精神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依托地域文化,有效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和精華、開發地域文化資源,發揮其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文化優勢,將是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1.地域文化孕育、滋養高職院校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帶有較強的地域烙印,地域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校園文化,為其發展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保?]作為服務地方、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內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刻影響而帶有地域文化的特征,地域文化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精神源泉,是高職院校學生成長的催化劑。地域文化可有效促進高職院校形成辦學特色。地域文化與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有著天然聯系,它為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支撐。地域文化中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具有很強的地域識別性、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高職院校對這些資源的運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積極、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域文化,將會增強高職院校的發展潛力,提升辦學競爭力,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辦學模式,縮短科研成果轉化并服務區域經濟的周期,促進畢業生的充分就業。地域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科建設的作用。地域文化是高職院校進行學科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和途徑。通過對地域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可以為高職院校特色學科的形成提供獨具一格的文化標識,既能提高高職院校在市場競爭中的軟實力、避免學科建設趨同化現象,又能創新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促進地域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地域文化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作用。高職院校所在地是其主要生源地,也是其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地。高職院校應始終把地域文化的基因植入人才培養方案,將人才培養與地域文化的精神和特點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豐富、深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理念,形成獨特的育人風格和鮮明的育人特色,從而培養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地域文化對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的作用。地域文化是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有效載體。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自然資源,為高職院校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地域文化引領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的層次和方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差異要求高職院校為地方提供不同層次和方向的智力支持,而地域文化為這種支持帶來了內生力和源動力;高職院校依托地域文化與地方實現資源交換,由于特殊定位和特殊地位,高職院校比一般普通高校面臨更為嚴峻的市場挑戰,依托地域文化可為高職院校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2.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反哺地域文化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是其精神內核的集中體現,有著自身發展的獨特規律,以包容性、前瞻性、創造性和批判性對地域文化有著強有力的反作用,推動著地域文化的重構與發展。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引領助推地域文化的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對地域文化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不容低估。廣大師生員工長期生活、學習、工作于高職院校所在地,自然而然地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潤而對地域文化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從而成為接受、傳播、發展地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教師在教學、科研中傳授、研究地域文化,學生在社會實踐、就業崗位中傳承地域文化,高職院校以其特有的方式助推著地域文化的發展。高職院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無不成為地域文化的標志,豐富著地域文化的內涵、提升著地域文化的品質。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提升地域文化的層次。高職院校具有人才集聚和知識集聚的優勢,來自全國各地的學有所長、專通兼備的高學歷、“雙師型”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創造出知識的擴散效應和放大效應,為地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占據高等學校半數以上學生數的高職學生也是提升地域文化層次的生力軍,他們畢業后成為代表當地先進文化的主流人群。此外,高職院校的信息網絡資源、圖書資源也會對地域文化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地域文化的有效路徑

1.在物質文化建設中融入地域文化

“高職院校的物質文化是學校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外在標志,是以實物載體表現出來的支撐高職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所有客觀實體存在的總和”[5],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在物質文化建設中,高職院校應凸顯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職能,充分吸收、體現地域文化元素,彰顯地域文化色彩。校園環境布置注重營造地域文化氛圍:在人文景觀中積極融入地域文化歷史資源;在教學樓、實訓樓、圖書館、食堂、宿舍內布置根據專業特點融入地域特色的名人畫像、書法美術作品以及反映當地發展變遷的師生攝影作品;在宣傳欄和文化櫥窗展示當地成功人士的創業事跡,在教室懸掛當地文化領軍人物或大師經典言論的條幅;設計板塊新穎、內容豐富、風格獨具、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長廊、地域文化展廳或地域文化墻,弘揚地域文化精神,讓師生耳濡目染、深受鼓舞;教室、實驗實訓室、運動場館、綠化帶、廣場、教學設備、道路、小橋、指示牌等可以蘊含地域文化特征的名字命名;校服、校報、學報、教材、校車、校園網、宣傳片等也應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因素;還可在校園景觀中雕刻象征學校精神、地域城市精神的圖騰。所有這些營造地域文化氛圍的舉措能讓廣大師生員工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領悟地域文化的內涵與精髓,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浸潤,直至內化為個人品質。

2.在精神文化建設中融入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歷史積累與沉淀,是獨具地方魅力的精神財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屬性,體現著人們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理想追求、審美情趣上的共性。地域文化是一個地方、一座城市悠久文明的凝聚和人文精神的結晶,不僅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而且是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根基和源頭活水,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導向作用和輻射功能。因此,高職院校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深挖地域文化蘊藏的歷史積淀和當代價值,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地域文化中鮮活的人物及其蘊含的精神力量是激發高職學生熱愛家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寶貴財富和精神食糧,也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學??梢詫⒌赜蛭幕刭|有機融入到?;?、校訓、校歌當中,成為學生耳熟能詳的精神記憶,使學生深刻了解學校的發展歷程、領悟校園文化精神實質,增強對校園文化、地域文化相互依存關系的認識自覺。通過研討會、座談會、報告會、高層論壇,邀請在地域文化領域頗有建樹的專家和高校文化學者,就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的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弘揚地方歷史文化中的創新精神、創業精神、改革精神、科學精神,端正辦學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凝練辦學特色。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地域文化與大學精神、文化傳統的有機對接,將地域內古代文明的輝煌、現代文明的精粹內化為高職學生的優良品質、審美追求、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

3.在制度文化建設中融入地域文化

“高職院校的制度文化是指在辦學實踐中為保證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而制定的師生員工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是各項制度文化的總和,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保?]制度文化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并取得實效性的保障機制。因此,要努力通過制度建設推進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創建融合的共建、共享制度體系:制定校園文化建設與地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實施方案,將地域文化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構建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監管制度、評價機制,從全局上對地域文化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完善學校管理隊伍建設機制,提高校園文化建設者的科學化管理水平,為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實現學校與地方社會優質資源共享,強化師資隊伍建設,著力打造地域文化研究型教師,重點推出學科帶頭人;建立健全評價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地域文化教學者和研究者的積極性。推出實用型、特色型、個性化、高水平的地域文化教材,力促地域文化進課堂、進頭腦。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和需求,適時調整校園文化建設方案,不斷吸納地域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4.在行為文化建設中融入地域文化

行為文化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整體架構中最易被人感知的組成部分,因而在行為文化建設中融入地域文化往往比其他層面的融入顯得更為直接、更為有效。校園文化活動是行為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學生的參與度較高、受眾面較寬。在活動中有機滲入地域文化的內容既能為傳承弘揚地域文化提供有效載體,又能提升活動的文化品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學生在主動參與和良性互動中能親身體味到地域文化的獨特品質和無窮魅力,自然會增強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當地文藝團體的入校演出中、在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極融入地方的傳統文化、節慶文化、賽事文化,提高地域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聘請文化名人定期來校開設地域文化專題講座,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屬地歷史,開闊眼界,增強為家鄉建功立業的信念;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開展地域文化調查和校際間文化交流,為后期研究工作做好理論奠基。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地域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社團是帶有文體性、學術性、科技性和政治性色彩的群眾性學生組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陣地,是學生第二課堂的引領者。要在社團尤其是地域文化類社團活動中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素材,培育社員的人文精神,激勵學生成人成才,如在社團刊物中特辟地域文化特色專欄,宣介地域文化;通過開展社團活動,組織學生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生成演進史,撰寫調查報告;舉辦社團展覽,增強學生對地域文化的感性認識;鼓勵社團服務、奉獻社會,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服務、人才服務、信息服務、文化服務、家政服務,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5.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融入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品質對高職學生的影響程度取決于他們接觸、了解地域文化的頻度與深度。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因而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努力將地域文化內容融入到課程設計、專業建設和教材開發中,讓學生在教學一線準確把握地域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在課程設計上,分層推進、由表及里,從地域文化系列講座到城市文化研究課程,再到地域文化選修校本課程的教學,深化學生由感性的物質層到抽象的精神層的認識過程。在專業建設上,根據區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市場行情,緊密結合地方實際與學校優勢,依托地域文化資源設置專業,及時調整專業結構,打造地域特色專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在教材開發上,組織專家學者全力編寫滲入地域文化內容的專業課教材、公共課教材和地域文化專門教材,適時更新改版,構建科學合理、實用高效的教材體系。此外,高職院校還可結合當地經濟、文化、社會、自然的特點,積極開展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科研項目,發揮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不斷推動課程體系的動態化建設過程。“高職院校的發展在經歷了以規模求發展、以質量求發展、以品牌求發展三個階段后,最終將走向以文化求發展的階段?!保?]高職院校的競爭力最終取決于文化的競爭力。文化與經濟的耦合互動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內驅力。不同地域的文化有著不同的內涵,因此,高職院校要形成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特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地域文化是必由之路和現實選擇。高職院校要始終堅持立足一方水土、融入地域文化、服務地方經濟的辦學定位,努力打造校地文化融合互動的理論高地、思想高地,使高職院校真正成為提升師生綜合素質、提高師生道德水平、陶冶師生情操和凈化師生心靈的精神家園。

作者:羅先奎1劉人人2工作單位:1.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辦公室2.皖南醫學院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