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國際化內涵原則與策略
時間:2022-09-26 04:07:10
導語:校園文化國際化內涵原則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32年美國學者華勒在《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把與之類似的“學校文化”定義為“學校中形成的特別的文化”。[3]在美國,部分專家認為“校園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學校的歷史使命、物質環境、價值觀念、價值信仰和辦學理念等”。校園文化的作用則在于“它能夠對學生個人或團體的行為和觀念進行引導和提供參考框架”。[4]在國內,校園文化的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才被學界提出:所謂校園文化即是指“在大學生社區成員中所共同擁有的校園價值觀以及此種價值觀在物質和意識層面上的具體文化形態”,相對于社會主流文化,它是一種“隱性而獨特的亞文化形態”。[5]面對全球教育的國際化趨勢,高校校園文化的國際化也受到了學界的關注,但目前尚未有對校園文化國際化內涵的確切界定,應用理論及對策研究也幾乎為空白。我們認為,高校校園文化國際化就是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這個獨特的歷史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在國內文化同國外文化的有機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和系統,它是一種“以我為主,兼容并蓄”的社會亞文化,它是在弘揚本土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積極汲取外來先進文化,既體現歷史文化積淀的獨特性,又彰顯時代氣息的鮮明性。
二、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國際化內涵的意義
1、順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開放式國際化辦學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發展的制高點。因此在全球范圍內或尋求強強聯合,或尋求資源互補,開拓合作關系,是當代大學順應形勢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校園文化國際化的建設,很大程度上推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學校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特別是校園文化國際化的建設,能有效增進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能促使更多的中外學生在世界的舞臺上詮釋與傳播好“中國夢”,提升中國教育在國際范圍內的影響力。2、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2010年,教育部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要“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步伐,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產生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貢獻力量”。[6]人才培養國際化已成為衡量一所大學國際競爭力和社會貢獻力的重要標志,也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特征。培養國際化高素質人才,要發揮校園文化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營造開放、多元、和諧、包容的國際化校園文化氛圍。3、滿足大學生對高等教育的新需求。當代大學生對于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有迫切的內在需求。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獨特歷史背景下,成為一名具有全球意識、國際視野、人文情懷、創新精神、能進行暢達跨文化溝通的高端國際型人才,是廣大學生努力的方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赴海外高校交流學習,親身感受不同地域的大學學術文化。國際化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前感受海外文化和氛圍,為出國學習做好準備,也可以為沒有機會出國學習的學生提供接觸國際優質資源的平臺。
三、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國際化內涵的原則
當前眾多高校在校園文化國際化建設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成效初現。但在校園文化國際化建設開展的過程中,還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1、方向性原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促進中外大學生發展成才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有用的人才。因此不僅要注重國際化校園文化的建設,更要注重引導學生在國際化的氛圍中形成世界意識和廣闊的胸懷。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既具有國際競爭力,又能在世界的舞臺上說好“中國故事”的中外優秀青年為目標,形成一套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實現國際交流廣泛開展,中外文化和諧發展的國際化校園文化體系。2、結合性原則:扎根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走本土和國際化相融合的道路高校在借鑒學習國外優秀辦學理念、辦學方法和管理經驗的同時,要對西方的文化滲透保持警惕,辯證地學習。立足于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正確對待并合理吸收外國文化,走本土和國際化相融合的道路,強化中外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在葆有民族思想精華的同時融進外來文化的典范,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兼容并蓄”的理念,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作出貢獻。3、時代性原則:借助互聯網+平臺,創新校園文化國際化路徑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必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校園文化國際化建設運用好互聯網這把“雙刃劍”,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交互性、資源共享等優勢,推進校園文化國際化建設。于此同時我們還要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底蘊與語言的優勢,加強雙語或多語網絡平臺的建設,加強線上與線下的互動交流,促進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真正搭建互聯網+平臺,創新校園文化國際化的途徑。
四、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國際化內涵的基本策略
為了適應國際化發展的時代背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有效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持續推進國際交流的有序開展,積極營造校園文化的國際化氛圍。1、依托多種載體,積極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靶@文化,一方面受制于社會文化,一方面又是社會文化中層次較高的文化,具有選擇和創造文化的功能”。[7]通過舉行一些與當前國際趨勢接軌、貼近世界發展實際的活動,能很好地引導大學生關注世界,思考現實。如國際時事學習討論會、模擬聯合國大會、模擬APEC等活動,能有效拓展學生看待國際問題的視野與角度。通過學校的外語文化節、國際時尚文化節、國外知名高校宣講等活動,可以促進中外學生的互動交流,增進多元文化的理解與交流。2、組織學生參與涉外志愿服務,著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國際化的校園文化建設,除了校園內文化活動的開展,也應充分抓住機遇,讓學生們參與到與國際接軌的實踐活動中。近年來,國際化志愿服務團隊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杭州作為國際知名的旅游文化城市,更是成為了眾多外籍人士學習生活的首選。在杭高校大學生廣泛參與涉外志愿項目的服務,如為重要交通樞紐、景區提供雙語咨詢服務,重要景點的雙語講解等,大大提高了杭州的城市文化形象,更讓大學生們通過實踐提升了自身的語言應用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尤其是世界互聯網大會、G20杭州峰會等大型國際會議的召開,給學生提供了近距離接觸世界的平臺。3、結合專業特色,持續推進國際交流的有序開展。據浙江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年度報告指出:“2015年,浙江省高校派出的交流生總數7865人,比上年增加了6.73%;交換生總數7465人,比上年增加了19.38%?!蹦壳?,浙江省高校已同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的院校、教育機構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廣泛開展包括中外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師生互派等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還積極開拓社會渠道,將國外文化的先進元素帶回本國,邀請國外專家到學校進行工作訪問、學術交流、藝術展演等,不斷增加學生接觸國際文化的機會。4、調動留學生積極參與,深入營造國際化氛圍。2014年的全國留學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來華留學與出國留學并重”,“來華留學”成為中國大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015年,浙江高校的外國留學生總數已達25964人,與上年相比增加了9.0%?!盵8]留學生已成為高校學生的重要群體。國際化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僅需要廣大中國學生的努力,也需要充分調動留學生們的積極性,營造文化多元、中西合璧校園氛圍。如為留學生和外教開設春節派對、留學生中華才藝大賽等,讓廣大留學生感受強大的中國文化魅力;組織“外文歌曲大賽”、“外語風采大賽”等,中外學生同臺獻藝,增進不同文化的理解與交融。大學生書法協會、戲曲協會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社團也吸引了許多留學生加入,更有留學生參與了青年志愿服務的行列,更深層次地融入中國的文化與生活,中外文明的交融程度逐漸加深,國際教育的輻射效應日益凸顯。
作者:許麗芬 裴學進 韓晶晶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R].2017.2.27.
[2]張彥.超越歷史與自發提升校園文化育人功能[J].中國高等教育,2005.19.
[3]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590.
[4]孟可心.中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比較與啟示[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9.
[5]程利.淺議高校校園文化內涵[J].管理之窗,2003.05.
[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N].光明日報,2010-07-29.
[7]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浙江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年度報告(2015年)[R].浙江省教育廳網站文件導讀.
- 上一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分析
- 下一篇:信息工程學院寢室文化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