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路徑

時間:2022-11-14 09:22:58

導語: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路徑

摘要:從高校校園文化及地域文化二者相融合的必要性探討入手,詳細地闡述了兩種文化的關系,提出了在甬高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路徑,即:深化地域特色,增強融合意識;發揮高校優勢、提升文化品質;開展校企合作,增加實踐經驗。

關鍵詞:校園文化;地域文化;融合

黨的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文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寶貴財富及發展的內在動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對于地域來說,以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內涵為原動力,提高區域知名度和影響力,深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能進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吸引并留住人才、企業、游客等,真正打造“四宜”的高品質的地域人文環境。對于高校而言,其發展離不開所處的外部環境,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將受到所在區域文化內涵的影響。另一方面,高校的三大職能決定了其不可避免的要肩負起文化創新、傳播的責任,進而為所在地區的文化發展源源不斷的提供養分,進而達到高校自身與地域文化實現良性互動發展。

一、寧波地域文化的介紹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位于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有舟山群島,西面寧紹平原,南臨三門灣,北臨杭州灣。由于區域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的影響,寧波地區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在寧波商幫文化、海洋文化、浙東文化組合基礎上創新的結果。以區域文化標準來劃分,寧波文化應屬于浙東文化范疇。縱觀寧波區域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有以下幾方面“浙東文化元素”對寧波歷史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一)“圖強勵志”的古越精神。古越文化誕生于春秋時期,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塑造起了浙東文化中那種敢為人先、抓住機遇、發憤圖強精神元素,并將臥薪嘗膽、勵志圖強式的人文精神融入了浙東人的血液,積淀在包括寧波在內的浙東區域文化之中。(二)“開拓務實”的人文精神。寧波地處東南沿海地區,作為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寧波對外貿易歷史較為悠久,經商意識濃厚,且四通八達的生存環境,促使寧波人帶有一種開放性的精神;另一方面,農耕生活養成的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又在寧波人身上代代相傳。寧波區域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和農耕文化相結合,二者所具有的開拓自強精神和務實精細精神共同融匯,形成寧波人的開拓務實的特性。(三)“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學術精神。經世致用是指中華文化中一種學以致用的學術精神,但浙東學人在講經世致用時,不但著眼于治國平天下大事,而且更注重民生日用的平常事。因而,可以說浙東學術文化所提倡的經世致用理念,對寧波人開放、務實人生觀的塑造具有奠基意義。(四)“主體自覺”的創新精神。寧波區域文化中有一個較為突出的特性,就是強調人的主體性精神,這種主體自覺的觀念,較早體現于宋代寧波哲學家楊簡的“慈湖心學”,隨著陽明心學在浙東的興起,“主體自覺”被進一步強化,且融入到寧波人文精神中。

二、校園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關系

文化,作為一種動力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地方的名片,也是一個城市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根本。作為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是當前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正視的問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高校發展想要保持持續健康地科學發展需要立足于深化文化內涵的基礎之上。密切高校與地區之間的聯系,無疑是未來寧波市文化事業發展的趨向之一。寧波地區教育發達,高等教育資源豐富,數量眾多,高校數量決定了高校校園文化是寧波區域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和載體,且寧波城市和經濟轉型升級離不開高校的智力支持和理論支撐。

三、高校校園文化對寧波地域文化建設發展的積極作用

寧波地方高校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天然的聯系。寧波市政府高度重視地方高校發展,加大對高校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大力推動當地高校的辦學水平和內涵建設,更好地發揮了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提升地域文化水平,使之真正成為繁榮和發展地域文化的主力軍。(一)對地域文化建設發展的提升作用。精神文化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是高校賴以生存的根本,不僅能夠彰顯學校的氣質和內涵,也能服務于社會,甚至可以引領社會。作為寧波工程學院精神文化的靈魂,校訓“知行合一”以及學校精神“講實求精”二者構成了學校精神文化中的核心。學校精心打造人文景觀,將校訓及精神融入其中。校訓石、王陽明石像,校史館將學校30多年辦學歷史及寧工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歷程和精神鮮活的展現出來。而達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除此以外,學校建有智能化的圖書館、標準化的體育館、大型室內外活動場所等進一步完善了城市文化設施,學校營造和諧、舒適、綠色校園,彰顯環境育人特色,為名城名都的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二)對地域文化建設發展的助推作用。高校校園文化對地域文化建設發展有著較強的輻射作用。寧波工程學院以校地合作的形式積極參與到地方經濟建設發展中,如象山研究院、奉化研究院、三門研究院等。另外,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理事會的形式同杭州灣管委會、吉利集團等共同建立“政產學研”人才培養教育聯盟。積極響應號召,同企業合作,搭建平臺,精準服務企業創業創新,實施“雙百”工程,鼓勵博士(教授)進駐企業。除此以外,學校還安排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鍛煉,結合當地實際開展志愿活動,組織志愿書者服務于當地承辦的國內國際賽事、大型會議活動等,并根據地方實際和高校特色開展各類科技文體競賽等高雅文化活動等,促進了地域文化發展,提升了群眾、居民的人文素養,為地域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三)對地域文化建設發展的引領作用。高校一大天然優勢就在于具有眾多高素質的青年師生,得益于此,校園文化比其他群體文化輻射更廣,更具有創新性,為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影響力,深化城市的內涵和品牌有著積極的作用。寧波工程學院在辦學過程中注重將寧波獨有的自然與文化底蘊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并延續了浙東文化元素和“知行合一、講實求精”的精神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為學校建設發展提供了動力。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立足地域,通過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品牌活動等各種文化陣地,凝練地域文化精髓,并通過學校的報刊、宣傳冊、櫥窗、展板標語等傳統媒體及學校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力量宣傳寧波歷史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傳統文化等,使校內外師生、家長、游客更深入了解寧波、認同寧波,提升地域文化競爭力,引領地域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寧波地域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互融路徑的思考

高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同生共長,高校校園文化對地域文化有著提升、助推等作用,反過來,地域文化又能反哺高校,為其發展創造有利環境。因此,可以說地域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合發展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一)深化地域特色,增強融合意識。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政府可以結合寧波實際,培育一批特色的文化品牌,塑造寧波地域的文化形象,在政策上扶持和引導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為寧波高校校園文化提供更好的環境、氛圍和資源。政府以開放胸襟樹立起大文化意識,跳出自己本身的小圈子,將寧波本地高校校園文化納入到城市文化建設整體規劃部署當中去,把地域文化建設和高教園區的建設發展統籌考慮,構建校地融合機制,推進校地在人才、研發、產業的融合,以實現地域文化與高校文化的良性互動發展,變彼此之間被動的、隱性的影響為主動的、積極的吸收和作用。(二)發揮高校優勢、提升文化品質。在甬高校在建設自身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的基礎上,還應該以地方實際為前提,主動融入地區文化建設發展中。根據寧波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置學科專業,在學科專業建設過程中,注重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的合作、交流,以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及社會文化建設。一方面需積極探索圖書館、體育運動場館等基礎設施對外開放模式,對外共享高校資源,使之成為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良性互動的重要平臺。除此以外,在甬高校要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發展工作和寧波市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各項工作,增強地方文化產業實力,提高寧波市文化遺產保護及利用水平,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三)開展校企合作,增加實踐經驗。校企合作可以將課堂移至企業,增加教學實踐性,同時,企業以正式員工的身份看待學生,進行管理、培訓和考核,有助于培養適應自身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不僅是人員和物資的流動過程,更是文化的交換與融合過程:校企合作過程中產生的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在校師生與企業管理人員更好的理解彼此,認識對方文化,更富有同理心,從而反過來保證校企合作模式的良性發展。寧波國際物流港口城市,且擁有眾多國家級開發區,更應該利用本身具有的優勢和資源,大力發展校企合作,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把高校的科教、人才等優勢轉化為地方經濟優勢、發展優勢,使大學城真正成為寧波經濟發展及文化建設的新亮點、新品牌、新引擎。

參考文獻:

[1]邱小云.高校校園文化研究[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22-25.

[2]陳依元.經濟文化一體化—寧波邁21世紀的選擇[M].寧波:寧波出版社,1999:45-47.

[3]丁耀明.論寧波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動因[J].寧波黨校學報,2002,(6):61-63.

[4]李繼兵.寧德鵬.城市文化與高校文化互動發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5):7-9.

[5]劉茂燦.高校文化對城市文化建設的提升作用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1):179-183.

[6]吳秋鳳,黃冠蘭.黑龍江高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的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80-83.

[7]任陽.基于地域文化視角的校園文化探析———湖湘文化景觀建設在中南大學的運用[J].高校后勤研究,2018,(3):53-56.

[8]楊登山,張樹禮.依托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4):63-65,72.

作者:尹滔 單位:寧波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