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1 03:58:42

導語:關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寶庫,校園文化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長春中醫藥大學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注重以文化育人、以實踐育人。成立“杏林青馬工程”,建立吉林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建立并推廣“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認證制度”,通過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潤學生道德情操,新形勢下,它為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創了新局面。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校園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多年來延綿不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始于華夏民族,在歷史的不斷變遷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形態,包括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知識結構、思維觀念、審美情趣、道德規范、風俗習慣等[1],并以經典文獻、思想流派、各家學說等形式記載并傳承至今,如儒家經典代表作“四書五經”、莊子的道家學說、墨子的墨家思想等,他們是中華民族文化堅實的奠基石。校園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傳承的關鍵載體和重要平臺,青年大學生是中國文化建設、發展、振興的骨干力量,是中華文明的助推者,更承載著傳承、弘揚、光大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本文作者以長春中醫藥大學為例,深入剖析校園文化如何踐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

一、校園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意義深遠

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講仁愛、重民本”,可以解釋為做人要經常替他人著想,要恭敬守禮、有情有義、要明辨是非,遵守規律,要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做人、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態度做事,這正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意義所在。(一)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青年思想道德水平?!洞髮W》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強調青年治學的目的是自我品德和修養不斷完善的過程。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有助于大學生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從而提升青年學生的道德素質水平[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播開辟了歷史性的新格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燦爛輝煌,其傳承應后繼有人,青年大學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杠桿群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校園文化活動中,發揮大學生獨特優勢,利用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將此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并且要重抓、抓重、緊抓、抓緊。(二)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年道德理想信念?!抖Y記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做人做官的一個理想標準。和鄧穎超夫婦“親者嚴、對已嚴”的一貫形象,也正是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清朝杰出人物曾國藩亦是如此,就修身來說,曾國藩是后人的楷模,他雖是晚清的重臣,并不是聰慧過人,但他堅信一點,就是勤能補拙,在學習方面他從未放棄。齊家方面曾國藩不但孝敬長輩,對兄弟謙讓,重視兒女教育,而且對待下人也一樣尊敬,他教育子女增長知識的同時要時時反省自己。治國平天下方面,曾國藩勤于朝野,苦練湘軍,之后更是評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主張向外學習,汲取國外先進技術等。在歷史的指導下,應立足當下,展望未來,以目前中國發展現狀為基礎,以國家未來發展為導向,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三)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青年家國主義情懷。以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文天祥的“人生自我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氣勢磅礴的愛國情懷能夠激起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四)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幫助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大學不僅有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任務,而且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怎樣陪養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曾講“青年學生若第一??圩泳涂坼e了,剩余的其它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第一粒就必須要扣好”[3]1.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大力倡導家國情懷“大我小我”教育,培養青年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2.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融入“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教育,樹立學生仁、禮、信。3.《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自強不息精神的詮釋;將積極的思想和理念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百折不撓,持之以恒的進取精神,發揚我?!扒笳妗⒑V行、繼承、創新”的優良學風,培養健康、積極、進取的接班人。

二、校園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現狀分析

(一)傳統文化認識表淺,重視程度不夠。大學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全校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4]。目前,在各高校中存在只知落實通知,而缺少科學研究,頂層設計環節,尤其是校園文化活動方面,重視豐富多彩,缺乏內涵建設。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機融合,需要全校師生通力協作。但目前仍存在領導重視不夠、專業課教師認識不足、職能部門活動流于形式、學生對傳統文化意識漠視等現象。(二)文化建設制度不健全,推進流于形式。2017年5月,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如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指明了方向?!兑庖姟奉C布后,各高校不同程度在落實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的問題,但缺乏相關制度建設,例如在教學制度上,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規劃缺乏系統性,教學內容片面分散,課程比重小,課時較少,考評體系缺乏評教指標,導致學生學習不積極、不主動;在校園文化活動融合上,缺乏相關制度保障,缺少頂層設計,整體規劃,不能形成全校各部門上下聯動、整體合作機制。大多數高校都將校園文化活動歸屬于校團委或學生工作部門,缺少教學部門的配合、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的環節。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大多以學生活動形式進行,導致活動形式簡單,只見短期成效,忽視內涵深入,這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三、校園文化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路徑和方法

2018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要求全國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這一舉措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搭建了一個穩固的平臺。高校可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組織學生進行內容豐富、實行多樣實踐活動,同時加強探索新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新思路、新辦法。長春中醫藥大學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創建“杏林青馬工程”,建立吉林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并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認證制度”。(一)高度重視、制度保障—借力“基地建設”,加強傳統文化認同。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始終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工程和戰略任務來抓,領導高度重視,統籌規劃、科學設計、制度保障,加強政策扶持,形成黨政協同推進、各部門各司其責的良好態勢。學校創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基地的目的是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通過開展“雙創”、“雙融”研究、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相結合,努力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貢獻力量。在具體實施中,長春中醫藥大學積極推動傳統文化課程改革,開展并鼓勵教師將傳統文化和哲學辯證思維融入課堂教學。學校于2018年11月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證制度”,學校每年舉行兩次傳統文化認證考試,其認證分數與學校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的學習相關,實行學分互認、成績互認制度。(二)以德養心、勵志樹人—依托“青馬工程”,增強理想信念教育。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為先”。德才兼備、唯德先行是用人之道。為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將中醫藥專業教育與馬克思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深度融合,2017年創建“杏林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程”,學校不僅成立了校院兩級“杏林青馬工程”學員班,遴選32名包括班子成員在內的青馬導師團,實施“14235”馬克思主義教育培養模式,其中“五行計劃”又分為理論導航“金”計劃、自我提升“木”計劃、導師引領“水”計劃、實踐淬煉“火”計劃、文化滋養“土”計劃,學校通過這樣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將傳統文化和哲學辯證思維融入課堂教學,著力培養有堅定政治信仰,對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并且擁有扎實理論學識和過硬實踐操作能力的合格中醫藥人才。兩年來,學校以“抓精英培養,以精英帶動全體”的教育方式,近萬人學生受益。(三)厚植精髓、營造氛圍—利用“校園環境”,傳導傳統文化入心。長春中醫藥大學注重創建具有中醫特色的文化校園,突出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為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出臺《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啟動校園美化綠化工程,將“美化、綠化、文化”融入到校園整體建設中,該校辦學理念、校訓、?;?、校歌,以及樓宇、廣場、道路均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和中醫藥專業元素,如“仲景樓”、“杏林路”、“國醫堂”、“五運六氣館”、“六君子居”等。校園內可見“大醫精誠”、“業精于勤”的勸學志石屹立在草坪中,還有孫思邈、李時珍等古代名醫的塑像。在各樓宇內懸掛國內外名人名言的字畫。在文化傳播上,學校注重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學校以中醫藥文化為戰略資源,借助“一帶一路”政策籌劃建設“凈月一小時旅游文化圈”,組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報告團,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舉辦留學生“洋眼看中醫”系列活動,將中醫精神揚名四海,薪火相傳。(四)實踐育人、打造品牌—借助“校園活動”,涵養核心價值觀。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十分重視校園文化活動的內涵建設,堅持以紀念日為載體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加強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如打造品牌活動《皇帝內經》千人誦、“岐黃杯”本草知識競賽、舞蹈《國風》,千人團體操《中國魂》等;組織學生參觀長春偽皇宮、東北淪陷館、赴延安開展紅色教育活動、赴靖宇重走抗聯路、參觀楊靖宇陵園等。(五)創新媒介、遠播岐黃—利用“校園聲音”,凝聚文化力量。為深入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認證制度”長春中醫藥大學創建了一系列獨特的在線學習平臺,如自主研發的移動學習軟件(APP),讓用戶體驗學習傳統文化的樂趣;利用官方網站和官方微信,創建傳統文化在線問題庫和微課堂,“微課堂”定期推送傳統文化專題內容,以圖文和音頻等形式傳播傳統文化知識。線下,學校組織傳統文化知識欣賞、知識競賽等,如:基地開展以“漢字里的人生百味”、“理性與情感—談二十世紀音樂”、“易經中的人生智慧”、“舞蹈鑒賞與審美”、“行為改變中國”為主題的文化沙龍活動,吸引了廣大師生參與。

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必將砥礪前行、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參考文獻:

[1]仝國斌.師范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9).

[2]王亞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J].新校園(上旬),2018,27(06):44.

[3]壽韜.高校校園文化的層次結構及特征初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3,(5).

[4]樂程,陳九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15,12(7):83.

作者:姜濤 王帥帥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