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食品語言與飲食文化探究
時間:2022-06-03 02:41:49
導語:民間文學食品語言與飲食文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經濟社會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擊與日俱增。如何保護、挖掘、了解及開發民間文化,使之得以發展并發揚光大,成為保護我國優秀文化的重點內容。民間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記錄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了解和學習民間文學是探究飲食語言和飲食文化的重要途徑。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物質。因此,飲食文化與人類有著共同的歷史,滲透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種特殊且重要的文化表現。
民間文學是一種體現民眾生活文化的文學種類,研究民間文學,有利于了解一個地區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有助于傳統文化的開發、傳承和發展。徐興海主編,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食品文化概論》一書,以中國食品文化為主,世界食品文化為輔,探究食品文化對人類社會體系產生的影響。探析食品如何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又怎樣通過語言、行為以及生活習慣體現出來的。本書剖析了不同飲食習慣背后的生活情趣、人生態度以及社會觀念,解析食品具有關乎國家存亡的重要影響。最后,本書還通過探討中西食品文化的區別進行深層次原因的探索和分析。還相繼介紹了酒文化、茶文化以及其營銷知識,提供食品文化文獻。并對食品文化的探究現狀和未來展望展開簡要概述。本書可作為通識性文化教育教材,也可作為相關文化研究者的參考資料。民間文學不僅包括了民眾的生活文化,更多的在體現人們生活中傳承、傳播和共享的口頭傳統和語辭藝術。飲食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而又普遍的社會現象。飲食文化因為地域、民族和加工方式等因素差異產生不一樣文化風格和飲食習慣,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飲食文化既存活在民間文學里,同時又充當民間文化的重要成分并反映相應的風土人情,是反映社會情況的重要表現。因此,以民間文學作為資源素材,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民間文學中食品語言與飲食文化的探究。
第一,語言。語言是人類傳遞信息,溝通交流最主要的工具。這里的語言包括文學里的語言,也包含人們口口相傳的口頭傳統。如:神話、民間傳說、民謠、諺語、謎語以及戲曲等,有些是筆墨相傳,有些是口口相傳,有些是兩者同時進行著流傳。但民間文學語言涉及飲食文化的多為口口相傳的載體,如,大別山的采茶歌、少數民族地區的敬酒歌、山歌等都是民間文學里飲食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反映當地民眾生產勞動、民風民俗或是男女感情的重要方法。飲食文化和飲食語言不僅表現在人們日常對話中,還以民歌、民謠、傳說神話等更藝術的形式來表現,使之得以廣為流傳。
第二,文字。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菜系豐富多樣,烹飪方式因地而異,五花八門,享有“烹飪王國”之稱。中國飲食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實踐出來的重要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中國豐富多彩的工業食品、菜系以及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對周邊乃至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文字亦有著燦爛輝煌的歷史,是中國文明最集中、精粹的體現。食品和文字同時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食品語言與飲食文化可從文字開始。在傳統優秀的詩詞作品中,不難發現常有關飲食的記錄和描寫以及相關的文字。如“禾”字,“禾”字在古代代指谷物,因此,與吃有關的字很多都是以它為邊旁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禾”字派衍生出了很多與糧食有關的字,譬如“香”、“秀”等,只是隨著歷史的演進,詞義逐漸發生改變。
第三,風俗習慣。風俗習慣是最能體現飲食文化的表現形式,尤其對于地廣物博、多民族的中國來說,其豐富的飲食文化尤為明顯。中國自古有描述南北飲食喜好的南甜北咸之說,南方以大米為主、北方以面食為主,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不同而產生的飲食差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最能體現他們的飲食文化,且很多節日都吃特定的食物。例如,布依族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三月三吃“苞谷花”;水族端節吃“韭菜包魚”;苗族吃新節、吃鴨節、殺魚節等,節日文化與飲食文化交相輝映。因此,風俗習慣也是學習和了解食品語言和飲食文化的重要手段。民間文學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地方文化和風土人情,在文化開發、保護和傳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中國有獨特的地域、語言、飲食特點和風土人情,食品語言因地域、民族或烹飪方法等多方面的差異而變得豐富多彩。飲食文化在民間文學里多表現為故事、神話傳說、民歌以及風俗習慣等口口相傳和行為習慣的體裁特點。
從民間文學角度進行食品語言和食品文化的探析,是比較直接、有效且真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有助于挖掘民間食品資源、喚醒并提高飲食文化的保護意識,加強民間文化與飲食文化的聯系。促進民間文學開發的同時,又能有效保護、傳承以及開發其相應的民間飲食文化,為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保證文化多樣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李敬儒 單位:北京大學
- 上一篇:中資銀行境外分支機構與投資分析
- 下一篇:菲律賓飲食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