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內涵譯介及英譯策略研究

時間:2022-06-03 03:09:33

導語:飲食文化內涵譯介及英譯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飲食文化內涵譯介及英譯策略研究

摘要:該文聯系廣東建設文化強省戰略目標和“一帶一路”當代背景,以“食在廣東”飲食文化與英譯為研究對象,從研究粵系菜式歷史淵源的角度出發,對當今粵系菜肴的歷史淵源簡要概述,以及對英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出深入的研究和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菜式的譯介離不開對特定文化習俗的研究和特定的翻譯方法,使用合適的句式和詞匯對其準確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助于西方讀者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更好地傳播中國的飲食文化。

關鍵詞:廣東飲食文化;文化內涵;譯介;翻譯策略

老子曾說:“圣人為腹不為目”。在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中,飲食文化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中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外賓到訪中國的次數也日益增加。世界上的任何國家,都是秉承這句話:“民以食為天?!苯哟鈬讶耍瑹o論是洽談國家大事、商業會談,又或者是友情的延伸,飲食文化的出現必不可少。因此,準確做好菜單以及菜肴譯介翻譯不僅對傳播中華飲食文化作用重大,同時也方便外國友人更深刻、更準確地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讓我們的文化更好地實現“走出去”。更重要的是,深刻了解菜肴的命名和其文化內涵也為今后的英譯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當代背景聯系

中國一直致力于“一帶一路”的建設和推動中華文化的“走出去”,這一直是中國對外堅持的外交戰略。而廣東“建成文化強省”戰略的提出,也是廣東發展模式的一大轉變,其中廣東飲食文化作為廣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方面的研究將會有助于推動該戰略的建設和完善。1.1中國飲食文化及其粵菜的影響力眾所周知,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且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式菜館已經遍及世界各地。粵菜,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在全球各地也占有重要地位。近些年來,國家對廣東地區發展愈加重視,使其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支強大力量,不斷活躍在對外經濟和交際上。因此,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食在廣東”,使得粵菜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1.2譯介研究提出的必要性譯介,顧名思義,“譯”即翻譯,“介”的重要內容則是傳播。從譯介學的角度來看,譯介則是通過翻譯這一手段將其文字傳播出去,實現文化、思想上的“走出去”。因此,要看一個文本的譯介是否稱得上成功,傳播有效性的實現程度往往是它的關鍵(鮑曉英,2013:34(05))。翻譯作為對外傳播的一種方式,一直是我國對外宣傳中華文化的一大重要宣傳手段。將中國文化譯成外語,是國人“向世界講述中國,實現文化繁榮和促進中西文化交融”以及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在廣東建設文化強省戰略實施的推動下,廣東飲食文化有著巨大的發展機遇。針對粵菜飲食文化的譯介研究,則能夠進一步在世界范圍內弘揚廣東地區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乃至整個中國飲食文化。在方便西方友人更好了解粵系飲食文化的同時,也推動了相關粵菜餐飲企業的發展,讓他們更好地接待外賓“食在廣東”,進而更加有效地對外傳播廣東飲食文化,進一步提升廣東的國際形象。

2粵系菜式的歷史淵源簡述與翻譯

粵菜的起源.可遠溯至距今兩千多年的漢初。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原飲食制作的技藝、炊具、食具和百越農漁豐富物產結合,這就是粵式飲食的起源。而粵菜的技藝和特點日趨成熟是在南宋之后,這同宋朝的南遷,以至于眾多御廚和官府廚師云集于粵,特別集中于羊城有關。唐代開始,廣州就成為我國主要的進出貿易口岸,是世界有名的港口。在宋、元之后,廣州成為內外貿易集中的口岸和港口城市,商業日益興旺,這也就使得飲食服務開始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逐漸發展起來。飲食行業的蓬勃興起,為粵式飲食尤其是給粵菜的后期成長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和場所。在進入明清兩代后,粵菜、粵點、粵式飲食便真正地進入成熟和發展的高峰期。這時的廣州已經逐漸成為一座商業大城市,粵式飲食也真正地形成了一個體系。鬧市街道遍布茶樓、酒店、餐館和各種特色小食店,各個商鋪爭奇斗艷,食品之豐,款式之多,世人稱絕,故漸漸有“食在廣州”之說。由此不難看出,粵菜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同其他地區的飲食和其他菜系一樣,都有著中國飲食文化的共同性。在當前的文化翻譯體系中,由于中西語言的差異,導致中國菜系名稱和當中的文化無法準確傳播;另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缺少深入探究其文化傳播層面,導致現有的菜單翻譯存在著一定的失誤。因此,針對一些蘊含文化內涵的菜式,如何正確措辭且翻譯地道,讓其真正成為文化宣傳的一大助力,已經成為當前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譯者面臨的一大難點。2.1廣東相關菜式的歷史文化與傳說。由前文簡述可知,粵菜的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歷史文化環境和經濟條件密切相關;除此之外,嶺南地區所處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也造就這個地區飲食的豐富。廣東地區的飲食,一向得天獨厚,當中的菜式更是數不勝數。以下,筆者想以廣東地區最著名的三道菜式“龍虎斗”“護國菜”和“太爺雞”作為典例加以闡述廣東菜肴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魯迅先生曾在《幸福的家庭》一書中寫道:“我偏要說他們吃的是‘龍虎斗’。但‘龍虎斗’又是什么呢?有人說是蛇和貓,是廣東的貴重菜,非大宴會不吃的?!薄褒埢⒍贰保置氨偁Z三蛇”“龍虎風大燴”“菊花龍虎鳳”,是聞名中外的廣東傳統名菜。嶺南地區多丘陵,自然是孕育蛇的好地方,再加之蛇渾身都是寶,因此嶺南人好吃蛇,名之為龍,如把雞、蛇、貓一塊燉稱為“龍虎鳳”,以蛇制作菜肴在廣東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當地曾有“秋風起矣,獨它肥矣,滋補其時矣”之諺,在古代曾經被作為宮廷佳肴(朱曉靜,2015:07)?!白o國菜”,為潮州名菜。相傳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個皇帝趙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廟里。廟中僧人聽說是宋朝的皇帝,對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勞不堪,又饑又餓,便在自己的一塊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鮮的番薯葉子,去掉苦葉,制成湯菜。“太爺雞”,又名“茶香雞”,是一道馳名粵港的特色傳統名菜,同屬于粵菜系。因創始人周桂生曾是清末廣東新會縣的知縣,辛亥革命后丟了官,以賣熏烤雞為業,周生記“太爺雞”由此得名。具體制作方法是用茶葉去熏烤童子雞,使其色澤棗紅,光滑油潤,皮香肉嫩,茗味芬芳,吃后口有余甘,令人回味。2.2菜式譯介的英譯。對于粵菜菜式的翻譯,除了了解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具體蘊義,還應從它的菜式特點開始著手。比如,在翻譯“龍虎斗”的時候,如若只是按照字面含義去理解,翻譯為“thefightbe⁃tweenLoongandTiger”,那當外國友人看到這道菜的時候肯定困惑不已。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用詞造句必須精準謹慎,講求做到準確,同時突出它的菜式特點,在介紹給外賓的同時也能讓其了解到當中的深刻內涵和文化底蘊,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可以“品味”到它的文化,這才是作為一名譯者的最高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3當前譯介文本存在的問題

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的差異性而形成的語言、風俗習慣的不同,世界各國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制作方法各不相同,故在命名和介紹菜式的時候表達的方式產生了差異,各自都傳達著自身地域的豐富且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和地域文化。針對當前現有的譯介文本研究,筆者總結為以下三大主要翻譯中出現的問題:詞匯空缺、望文生義以及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譯現象。3.1詞匯空缺產生的難譯和漏譯。中西語言體系的獨特性使得雙方在詞匯方面的互補性相對較弱,文化空缺主要表現在語法、語義及文化等方面,通常是指語言中體現其文化特點的詞匯在另一種語言中往往缺失,沒有恰當的對應或對等成分。對于烹飪方式而言,中國注重烹調的時間和過程,而西方則是注重規范化的烹飪和食材用量的精準(龍璐,2017:03)。例如針對“燜”“燉”“煮”“煎”“炒”“泡”等這類詞匯在英語中就很難找到對應的單詞。中西飲食文化的特殊性,使難譯和漏譯成為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3.2望文生義。(生搬硬套)巴斯奈特認為(AnderLefevere,1996),無論哪一種翻譯類型,都不可能實現翻譯的完全等值。由于時間、空間和各種實踐條件的限制,在目前的中國菜式譯介中產生了諸多誤解。譬如,“魚香肉絲”(Fish-flavorshreddedpork)、“童子雞”(Youngchickenwithoutsexuallife)和“四喜丸子”(Fourhappymeatballs)。然而,譯者和應用方卻不知道它存在著隱患。因為一旦詞句把握不當,造成誤解和歧義,這不僅影響外賓的食欲,更是丟失掉中國文化特有的文化內涵,阻礙了飲食文化的宣傳和交流。3.3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譯。中西飲食文化觀念的不同同樣也易導致翻譯過程中失誤的出現。就菜肴命名而言,中國偏愛通過遣詞造句的優雅來體現菜肴當中所體現的文化和歷史典故,大多數情況下并不直接明了。與之相反,西方則喜歡實名制,故菜式的命名大多數取決于用料。在當前的粵菜體系中,廣式甜品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富貴黃金卷、蝦膠龍鳳卷”等便不可用直譯去實現語用價值。而當前的譯介文本中,專業程度的缺失和經濟效應的催促下而出現的誤譯現象,在違背翻譯的基本原則“信達雅”的同時,更給中西兩方文化交流起了反作用。

4譯介翻譯策略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一定的風格和傳統。英漢兩種語言在用詞造句的語法結構上、表達思想的方法上、所用的形象上都有所不同(鄭偉,2009:11(04))。因此,在英譯過程中,譯文須忠實于原文的翻譯原則,同時又要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的原則,避免一成不變,能變則變,符合變之有理,且過猶不及(晏幼齡,2018:04)。以下,筆者將通過列舉一些粵菜的經典菜式加以分類說明。4.1直譯法。對于突出制作原材料以及烹制方法的菜式可用直譯法來進行翻譯,且通??刹捎谩芭敕?主料+with/in+輔料/調料”或是直接按照菜名順序直接翻譯。例如,廣東惠州的“菠蘿咕嚕肉”就可以利用這道翻譯公式譯為“FriedPorkwithPineapple”、廣東香腸“GuangdongSausage”、佛手排骨“FingerCitronChop”;而對于凸顯地方特色,則可以在地方名后加一個“style”,如:潮州肉凍“MeatJelly,ChaozhouStyle”、潮汕鹵水鵝“GoosecookedwithSpicedSoySauce,ChaoshanStyle”等。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西方食客通過菜名來了解特色的嶺南飲食文化,還可以讓他們接觸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從未碰到過的飲食選材以及獨特的烹調方式。4.2意譯法。意譯,與直譯相反,它是在譯者對譯本做出深刻理解和詞句斟酌之后給出的譯法?;洸巳〔牡膹V泛,其中的文化蘊意更是極其豐富,因此所誕生的菜名則是千奇百怪、各具特色。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準確傳達菜肴本身,意譯法則是最恰當的選擇。比如,在前章節提到的“龍虎斗”,從文化蘊意來看,嶺南地區所說的“龍虎鳳”指的就是“蛇肉、貓肉和雞肉”。為了做到此類菜式的譯文精確,類似“龍鳳大呈祥、龍鳳煲”則可以譯成“StewedHenwithSnake”“CookedHenandSnakewithChinesePotwithSteepWall”。比起模糊概念直譯出“龍虎”,這種譯法更能體現菜肴的地域特色及風味,翻譯上更好地體現本土文化印象,更能有效地為西方食客所接受。4.3直譯加注法。在直譯的基礎上加上必要的注解,使得在傳達菜名的同時也可以讓當中的菜肴及文化內涵更好地得到理解和傳播,這便是直譯加注法。對于有歷史文化典故的菜式,基于文化傳播的層面,我們便可以采用這種翻譯策略。例如,潮汕有名的一道甜食“潮汕落湯錢”,若將其譯成“LuotangDingbat”,那除了當地游客,大多數人都會心生疑惑。然而,事實上它就是糯米團,外層灑著白糖和黑芝麻。這時,我們不妨在后面加上一個注釋,讓它變成:“LuotangDingbat—StickRicewithWhiteSugarandBlackSesame”。用這種方法去翻譯具有特定背景和特殊命名的菜肴,在保留民間特色的基礎又可以讓游客很清楚地明白這個小吃的具體制作,讓他們更好地享受這道美食。4.4音譯加注法在做蘊含歷史內涵的菜名譯介時則可采用音譯法,然后再通過簡單的解釋來表明原材料以及加工方式,既可以保持中國飲食中濃重的文化內涵,又通過提供一個譯名之外的簡單背景說明來增進外國食客對于中國飲食的了解(梁艷紅,2011:07)。打個比方,“太爺雞”,從第二章中的介紹可以得知它是一道有著歷史典故的粵系名菜。在保留濃厚的歷史韻味的同時又不失精確的情況下,便可采用音譯加注法,將其翻譯成:Taiyeji—SmokedandCuredSpringChickenwithTeaLeaves。如此一來,既保留住了菜肴固有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更清晰準確地傳達出菜肴本身,讓外國食客聞名而來且滿意而歸。

5結束語

隨著經濟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在不斷全球化。為此筆者想對中國粵菜飲食文化的翻譯展開研究,通過探究粵菜文化的角度去揭示當前的菜式翻譯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歸納總結一些相應的翻譯策略用以幫助處理翻譯中的問題,使翻譯真正達到文化交流傳播的層面,成為弘揚嶺南地區飲食文化的一大重要且有力的宣傳手段,實現它本身應有的文化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鮑曉英.中國文化“走出去”之譯介模式探索——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訪談錄[J].中國翻譯,2013,34(5):62-65.

[2]朱曉靜.嶺南飲食文化現狀淺析[J].文學教育(上),2015(7):135-137.

[3]龍璐.從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角度看中國菜肴名稱的英譯[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3):181-183.

[4]鄭瑋.中式菜肴名稱的文化內涵及英譯[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4):377-379.

[5]晏幼齡,吳一露,劉沁哲.文化轉向下的中國飲食文化翻譯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現代交際,2018(4):91-92.

[6]梁艷紅.中國飲食文化翻譯初探[J].文學界:理論版,2011(7):105-106.

作者:黃若嘉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