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空間敘事分析

時間:2022-09-18 11:50:19

導語: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空間敘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空間敘事分析

摘要:以《早餐中國》為代表的飲食文化紀錄片將“空間”作為敘事支撐,以再現、隱喻、象征為手段,將內涵豐富的“空間”與多樣的美食主體有機結合,寄飲食文化和人文情懷于“空間”之中,塑造深層吸引力,運用空間的呈現方式參與文化和城市傳播。

關鍵詞:紀錄片;空間敘事;敘事手法

由福建海峽衛視和騰訊視頻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早餐中國》聚焦于中國人的早餐,創新采用了空間敘事的手法,將早餐與城市空間相結合,通過“空間”傳遞飲食文化,塑造出特征鮮明的城市形象。

一、飲食文化類紀錄片中的空間敘事手法

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主角,毫無疑問,是各式各樣的美食,空間環境一般是從輔助情節敘述和襯托主題的角度來體現①,但在紀錄片《早餐中國》的精心設計下,“空間”貢獻了一條重要的敘事思路,甚至可以說提供了敘事基礎。重慶市渝北區趙伍面莊的小面、山東濰坊的王記肉火燒、北京市東城區的尹三豆汁、江西南昌秦胖子肉坨店的瓦罐湯拌粉……通過不同空間的特色呈現,塑造出鮮活靈動、充滿煙火氣的早餐日常。在敘事學的研究領域,無論是結構主義,還是“后經典敘事學”,都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互依存的,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空間意象更具有“實感作用”②,隨著敘事學的發展,打破時間線傳統、賦予敘事某種“空間性”成為眾多媒介的選擇。紀錄片《早餐中國》的空間敘事手法概括為三個方面。(一)獨立化:奠定空間概念。飲食消費是一種具有文化意味的行為。人們動動手指,滑動手機屏幕,就可以獲取其感興趣的飲食信息,“網紅餐廳”打卡、“吃播”探店等將飲食文化與城市空間相連接的現象逐漸興起,在紀錄片《早餐中國》中,每一集會以某種國內具有特色風味的早餐為題材,這些美食均被各自選取和限定在一家固定的店面內,在每集開始,老板以第一人稱視角介紹店鋪的營業概況,之后會展示出一個特別繪制的地圖,來標示出這家店的具體位置以及周圍社區和街道的名稱,如此一來,這個美食空間便有跡可循。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深層吸引力,來源于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及隨著社會發展,進而形成的對飲食更高一級的文化和情感需求。例如,第2季第13集(《浙江杭州•煎包》)里老板娘在采訪中說:“為什么說(客人們)漂洋過海來吃煎包呢?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笔晨蛡円脖硎荆骸八诠臉俏覀兙烷_始吃了,有吃了18年了”“他搬到這里來,我們大家都跟到這里來?!奔o錄片《早餐中國》向觀眾傳達的一種觀念是,每一家店,或者說是每一個空間,都在各自的美食語境內有一種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二)風格化:實現空間感知。由內容層面進入到具體的拍攝畫面和鏡頭剪輯等操作層面之后,如何更好地實現敘事空間的感知就成了落腳點。紀錄片的景別、構圖、場面調度、人物、影調等元素都將直接影響敘事地理空間的特征表現。首先是蒙太奇,空間在紀錄片《早餐中國》中是每一集的敘事節點,此外,每集的中間還會結合一些時間線的剪輯。以《浙江寧波•面結面》(第4集)為例,店面忙碌的一天從展示凌晨三點半的夜色空鏡開始,倉橋頭面結面店的老板在這個時間到店后,就開始了備菜工作,將千張放入一盆盆水中浸泡,隨后鐘表顯示時間到了四點半,門口的灶臺邊出現了老板娘陳國美做鹵水、煮大排、包面結的身影,再經過一個天亮的轉場,灶臺旁的窗口對面就排起了長隊,店里開始陸續出現堂食的客人,一個又一個敘事節點清晰明了。另外,在鏡頭的運用上,延時攝影也是該片展現“空間”的重要手法。在每集的時間線敘述完成后,都有一段延時鏡頭表現出各個店鋪在其營業時間內,后廚制作以及店內食客們來來往往用餐、翻臺等情景。將空間在一天內的動態變化進行視覺呈現,有助于更直觀地、更具真實感地進行傳播。這些設計意圖事實上也有其科學的理論依據,在敘事模式里,故事和圖像各自通過時間和空間來展示③,那么對于以空間視角來敘事的美食紀錄片,如果想要達到敘事的目的效果,就必須要建立或恢復一個語境,可以將發生在這個特定場所內的具有一定相似點的圖像相拼合,形成時間流,或者利用空間來表現時間,利用空間來推動整個敘事進程。(三)故事化:塑造立體空間。紀錄片作為一種視聽結合的媒介,其敘事是基于圖像和聲音互文而展開的,空間敘事手法也不例外。由于《早餐中國》主體背景的特殊性,美食的制作、售賣和享用等環節循環往復都是在店內發生的,客人們享用早餐的畫面也成了導演講述“空間”的重要途徑,將空間敘事節奏通過空間場景之間的某種有規律的重復來實現④。每一集的前半段,會將多位顧客在店內點餐、用餐以及采訪的鏡頭剪接在一起,從顧客的視角展現對這家店的整體評價,不僅僅是味道如何立見分曉,也便于顧客們直接抒發對這家店的特殊情感,從而塑造出一種溫馨熱鬧的敘事風格。除此之外,《早餐中國2》還延續了第一季的一個精巧的設計,就是每一集以“每個老板都有自己的單曲循環”這一模塊作為結尾,每家店的老板都會選一首歌,并相應表述對這家店的想法和感悟,再以店鋪的營業鏡頭來補充和襯托音樂,空間也相應生動立體地呈現出了社會文化內涵。

二、借助定格空間呈現出的敘事效果

“空間不是被動的、靜止的或空洞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充實的’”⑤??臻g與人物、事件等必要元素一樣舉足輕重,因為借助空間,敘事作品可以更容易觸達精神意義、心理感知、地域人文三個層面。(一)精神意義層面。布里埃爾•佐倫曾提出空間可以是地形學、時空體以及文本層次上的,這一觀點將空間概念進行了多維度的延伸,他認為,構成空間的基本單位是場景。場景將空間與人類的生活及其意義進行聯系,是具有社會生活存在、互動特點明晰的空間,也就是說空間形成場景的本質,是指人能體驗到來自本體和環境的意義。場景具有精神意義,包含人們對其的地方歸屬感、認同、信任以及對彼此關系及其形成過程的記憶?!对绮椭袊吩诳臻g塑造上的成功之處在于,它挖掘了很多與空間共生共存的元素,并將其通過畫面、剪輯盡可能地呈現出來。在第2季第22集中,短片以“來一個麻糕”“麻糕幫我包一下”“來了”這樣最日?;?、最真實的顧客與老板的對話開始,選擇的麻糕店是從1980年營業至今的40年老店,略顯陳舊的門面和已是花甲之年的店鋪老板立刻將觀眾帶入厚重的年代感中。第4集中,5位老年人圍坐在一桌:“我們在這里吃11年了,發洪水,我們也在這里”“都跟自己家里一樣嘛”,空間對敘事的參與,很大程度上通過形成場景來進行⑥,店鋪空間、早餐概念、文化意象三個屬性元素完備,更容易激發觀眾的場所認同。(二)心理感知層面。采用空間敘事手法的飲食文化類紀錄片以《早餐中國》系列、《人生一串》系列、《風味原產地•潮汕》《沸騰吧火鍋》為代表作品,在播出后均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和熱度。這類紀錄片,與《舌尖上的中國》《尋味順德》等紀錄片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不囿于挖掘美食的來源,而是聚焦在它的呈現。二是通過固定的空間滿足了觀眾深入“凝視”的興趣。就如英國學者丹尼•卡拉瓦羅曾說:“當我們凝視某人或某事時,我們并不是簡單地‘在看’,它同時也是在探查?!雹哂^眾可以通過紀錄片的鏡頭細致和全方位地觀看美食及餐館。三是賦予了美食一種真實的生活屬性,紀錄片的主角不只是食物,還有這家店面、店鋪的老板以及在店里每天日復一日“上演”的真實故事和日?,F狀。(三)地域人文層面。任何的影視作品,意義生成系統都要從包括畫面、聲音、色彩等元素的鏡頭層面到達象征情感、文化屬性的描述層面。在飲食文化類紀錄片《早餐中國》中,空間成了美食與人文情懷之間的一個支點。任何的個人或群體行為都發生和進行在一個具體的空間內,反之,空間也必須被人感知和使用才能進入意義和情感的領域。人類的敘事活動與人類所處的空間及其對空間的意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紀錄片“敘事”的目的是把某些發生在特定空間中的“記憶”呈現出來,并賦予其意義。在《早餐中國》中呈現的坐落在繁華城市或偏僻胡同里的餐館,恰是我們的家庭和社會生活的縮影,城市空間本身蘊含的豐富的故事性,使得這些誘人的食物、這些煙火氣更具有感染力,更容易引起共鳴。無數個形態特征各異的“空間”構成了城市,不同城市的“空間”也具有各自鮮明的地域特色?!对绮椭袊吩诮榻B一座城市的早餐文化時,只選擇一家店,重點介紹其中的一種或兩種早餐,這種方法最大限度地集中了觀眾的注意力,盡可能地精簡信息,從而更好地傳播和塑造了城市空間印象。

三、結語

近幾年,空間敘事成了飲食文化類紀錄片的一種拍攝偏好,《一城一味》《沸騰吧火鍋》《老廣的味道》等紀錄片一改以往沉浸在美食本身的敘事模式,紛紛把“空間”作為重要的敘事落腳點,生動地傳遞出特定意義或文化內涵,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敘事手法的創新性。飲食文化類紀錄片,其追求的敘事的高階核心點是打造出文化內涵,從而切實地將飲食文化廣泛傳播。為實現這一目標,無論是細膩地展現美食背后的故事,還是在起承轉合中實現美食與生活的交融,都需要打破接近這些美食的壁壘,給予觀眾一個在生活中可感受可觸及的渠道。紀錄片敘事手法中“空間”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臻g敘事手法存在很多探索和變換的可能性,空間敘事手法不僅限于將一個固定場所作為敘事對象,還可以嘗試拓展豐富多元的敘事結構層次,例如,以刻畫多個地點、利用人物視點的轉移、場景變換或者是將場景與時間概念相銜接等方法來展開敘事,從而更好地讓空間與飲食相結合,將鄉土特色與城市文化、人文情懷直觀地聯系起來,以達到更具有藝術性和感染力的傳播效果。

作者:韓霄 鄒孟琪 單位:1.中國傳媒大學移動互聯與社會化媒體中心 2.鄒孟琪系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