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作業探索論文
時間:2022-05-06 09:14:00
導語:物理作業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的作業模式,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更為某些學生抄襲習慣的養成提供了便利條件。而好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鞏固課堂所要求掌握的知識,更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智力和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和創新能力。因此,優化學生的作業設計,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1.作業設置的層次性
應試教育的觀念應該摒棄,但扎扎實實的基礎知識練習不能丟棄,有關物理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還是需要一定的練習作保障。為了使學生樂于做題并做有所得,我在設置課后的即時性作業時,改變以往硬性規定、呆板單一的做法,將作業分為“必做作業”和“自主作業”兩個層次。“必做作業”一般為基礎題,主要用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一般每個同學都基本能夠完成,所以要求每個同學必須完成。“自主作業”則是課堂相關知識的拓展延伸題或創新題,每個同學可視自己的學習基礎量力而為,自主選擇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例如:學完《聲的利用》后,除布置同步練習冊上的“必做作業”外,還布置了三道“自主作業”讓學生自由選做:①結合學習內容自編一道與聲現象有關的題目,題型不限。②寫一則有關聲現象的異想天開小設想。③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出題(可以從其他參考書上找題),互相檢查批改。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做其中的一題。這樣,既給學生選擇的余地,又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空間。實踐證明,學生對“自主作業”非常感興趣,樂此不疲。其中個別學生編出的題目水平較高,更多的學生寫出的《噪聲紅綠燈》、《噪聲吸塵器》、《聲能電池》、《治病一測知》等小設想充滿了創新火花。為了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將其中幾篇推薦到《物理教學探討》、《少年電世界》等雜志和《深圳商報》上發表了,學生看到自己的勞動變成了鉛字成果,其喜悅之情不言而喻。學生完成這類作業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有所選擇,不再感到單調枯燥,從而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求。這樣的作業不僅延伸了課堂訓練目標,激發了學生探索欲望,擴大了視野,更重要的是做作業不再成為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了。
2.作業設置的多樣性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各種能力,我還遵循自主性、擴展性、開放性的原則,作為課后即時性作業的補充,設置了長期性作業,這種作業不要求當天完成,可以讓他們周末和家長一起完成,也可以給他們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學期的時間去完成。長期性作業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①觀察查閱題
如學完《杠桿》后,我讓學生回家觀察家里哪些物品利用了杠桿原理,學生很快找出筷子、掃帚、抽水馬桶、水龍頭、垃圾桶、剪刀、指甲刀、開瓶等很多物品。又如學完《光現象》后,我布置了“尋找有趣的光現象”的作業,學生一口氣從網上找到了“單面反光鏡”、“天空的顏色”、“綠色的太陽”、“紅色的月亮”、“海市蜃樓的成因”等資料。此外,學生在學習其它章節時,還收集到助聽器的有關資料、汽車中的光學知識、自行車上的力學知識等。新課程將學生的學習向生活、社會等廣闊時空進行開放,使學生作業的天地更為廣闊。
②動手實踐型
現在不少學生動手能力很差,一些簡單的常用工具不會使用,要弄斷一根鐵絲,不會用鉗子,擰緊一個螺絲,不知道向哪個方向擰,甚至鬧出連接導線,塑料皮沒剝就連在一起的笑話?,F代人要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要增強生存能力,必須學會動腦動手。新課程每一章都有大量的動手實驗和動手探究的素材,這些內容不可能都放到課堂上完成,于是就成了長期性題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學完一部分內容,就布置一些相關內容的小實驗和小制作給學生去實踐,同時也鼓勵他們自己根據的興趣做別的小實驗和小制作。例如:小孔成像、切不斷的光線、神奇儲錢罐、蒸汽風車、走馬燈等。動手實踐題還包括辦物理小報、物理小實驗、自己制作電器使用常識手冊、自己制作物理應用知識的幻燈片或網頁、舉辦物理知識(如“安全用電”)圖片展等。這些別開生面作業激發著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每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一個生長點和履歷,學生在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中成長,在知識的與能力的不斷互動中成長。
③研究性學習型
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是世界科學教育的一個大趨勢。在學完新課后,我都讓學生自主選擇“最愿意探究的問題”,小組合作,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帶著介紹信到環保局、社區、街道等地方訪問、調查、拍照,帶著問題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數據,寫出調查報告。結果,光污染調查組的同學弄懂了人工白晝、彩光對人產生污染的原理;家庭污染調查組的同學寫出了《家庭現代科技產品的潛在污染調查》;水污染調查組的同學寫了《從洗車中思考節水》的調查報告;交通情況調查組的同學寫出了《深圳市中學生遵守交通規則情況調查》;紙張調查組的同學寫出了《草稿紙的浪費現象與思考》和《舊課本回收利用的可行性探討》,這些作業在參加區、市、省青少年創新活動中都獲得了獎項。還有很多學生寫出了不少奇思妙想和創新設計方案。這些作業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立足于“生活處處皆學問”的大課堂觀念,具有鮮明的價值追求和理想愿望,這種作業成為了學生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這種作業記載著同學們開展探究活動、體驗幸福和快樂的足跡,是新課程下的物理特色作業。
④超前預習型
傳統的作業只是對已學過的知識復習、鞏固和提高。其實,通過留預習作業的形式,也可以培養學生以教材為主要資料,以生活中的物品、參考書和網絡為輔助資料,利用身邊的器具和實驗器材,通過觀察、實驗獲取知識的能力。例如,在講電功率前,讓學生先把家里電器上的銘牌作為作業抄下來,有些內容他們不是很懂,上課時會非常專心聽講,還會提出疑問。又如講溫度計、保險絲、開關、電能表等知識時,我先讓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查找有關圖片、資料,并復印或打印出來貼在教室里,這樣不僅激發了查找資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更多的同學知道了課本以外的更多功能的溫度計、保險絲、開關、電能表等,從而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拓展了知識,同時為學生上課時舉例提供了良好素材。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弊鳂I是課程動態的生長性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促進教學與課程逐漸成為一種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逐漸成為一種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本人愿意與廣大同仁一起將新課程下的物理作業探索進行到底。
- 上一篇:優秀黨務工作者表彰講話
- 下一篇:物理教學STS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