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瓶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06 11:03:00

導語:物理教學瓶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教學瓶頸分析論文

我們知道,初中物理所描述的是物理學中最簡單和最常見的物理現象。剛開始接觸,學生還興趣盎然,可隨著學習的內容增多和“難度”的相對加大,我們的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困難、畏難直至厭惡放棄學習物理的情緒,還影響到高一級學習階段的對物理學學習的態度。我認為這些現象的出現與我們在教學中對學生興趣、能力、學習品質了解不夠,對物理學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的不很到位,不能因“材”(教材和學生)施教,以至于造成上文所出現的結果。我們教師應該在對教材研究的同時,更應該對學生進行深刻的研究,將兩“材”有機的結合起來,不斷的刺激學生學習物理的興奮點,使其能夠長期的保持比較濃厚的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習效果更加理想。本人在教學中有些體會與大家一道探討。

一、造成學習困難的原因

經過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和抽樣調查,我發現學生學不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興趣或課堂學習中就沒有弄懂,或視懂非懂,課后也沒有就其存在的問題找教師或同學把相應的知識補起來。這樣不僅本課知識不能掌握還影響到后續的學習。這是學習中最被動的一類;

2.課堂學習中似乎已懂或已聽懂,而課后不進行復習或對已學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或通過必要性的練習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這樣就必然會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已學的知識遺忘。

3.隨著所學知識的增多,不能及時、經常地對已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遺忘實屬必然。

4.解決問題時不能縱向和橫向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處理相關問題。這是一種運用知識能力的問題。

二、對策和解決方案

1.引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杜威說“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能量、興趣和習慣開始”也就是說,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心理和成長規律進行。教材在課本的開始安排了引言,從兒童的心理特征以及后續的學習來看,引言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教師認為引言只不過是些有趣的、能引起學生好奇心的實驗,對以后的考試、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會造成影響,所以干脆不上或一帶而過。也有些教師將引言上成了討好學生的娛樂課,對實驗過程的科學性、實驗結果的必然性以及實驗現象的趣味性、“神奇性”不作相應的交待或“有意”的提示。這些想法要么受了實用主義的影響----教學和學習目的就是為了考試;要么就是對引言的作用----對孩子獲取物理知識的“啟蒙”認識不足。殊不知這些實驗能給學生的心靈帶來多大的振憾,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多深的烙印,對學生的后續學習造成多大的影響。啟蒙的作用不在于向學生宣布一個新的學科已經開始,而是要給孩子留下學習新學科的主動動因,學習新學科是自己的需要,學習新學科對未來生活的作用和影響。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重視引言的教學,一定要做充分的準備,給學生一個有意義的學習物理的“啟蒙”教育。

2.延續興趣、獲取后續學習動力的關鍵在于讓學生不斷體驗成功和有成就感

從兒童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一個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程度的持續時間是短暫的,單憑好奇心和興趣是不能使孩子完成后續學習的。我們知道,學習的動力來源于“需要”,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他們的“需要”來自于外界的“要求”和自發的興趣。成人為了生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而學習,或個人興趣學習一點生活技能以外的東西。而大多數孩子由于家長和教師的要求在學習,學習的內在的動因,只為了博得家長和教師的歡心(現在看來這種動因也在不斷的削減,現在的孩子多以自己為中心)。這種學習顯得有些被動,對相當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習意志品質薄弱的學生來說,學習是一件很苦的事情。由于不像成人為生活而奔波,他們沒有掌握生活的技能的壓力,有些學生就出現了敷衍甚至放棄學習。為了防止或減少這種現象的出現,我們教師應該將學校“要求”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起來,努力取得“和諧”與“統一”。好在現行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考慮到物理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的特征,創設了激發學生興趣的環境,給了學生一個運用知識、體驗成功的平臺。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平臺讓學生在不斷體驗成功的過程中,在成就感不斷地強化下形成主動地、自覺地、興趣盎然學習物理,探究物理規律、解釋物理現象,應用物理以發明創造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社會。

“活動”是學生樂于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奮點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從孩子的心理特點來看,孩子長期在家長和教師的呵護下,似乎失去了獨立性,很多事情都是家長和老師安排好的。想獨立、想自己驗證自己的能力和強烈地探究這神秘的世界欲望,對任何事情都躍躍欲試,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的主要特征。恰好,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學過程中在適當的時機安排一些適量的活動,這既順應了學生的心理發展,又與物理學科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體驗著過程帶來的刺激、體驗著成功帶來的喜悅,也能體驗自己的“發明創造”,發現自己的能力,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他們也可能將這類活動延伸到課堂以外,這不是我們所樂見的嗎?

練習(書面)是鞏固、運用知識所學知識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學習能力主要手段。因此在每一節課或每單元結束后,編制練習和安排適量的活動是課堂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F在,市面上有很多練習冊,針對每一節課的練習的有:“一課一練”、“同步練習”等等。有些編寫的還是比較成功的,它能為上課教師減輕編制練習的負擔,有效的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但不能依賴它,因為它對我們自己的學生并不了解,不同的學生個性差異是不同的,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對練習的選擇應該考慮到學生認知能力的不同、運用知識能力的差異,讓學生感到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解釋了一些常見現象,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于做一些識記性的練習,如:概念的鞏固練習,用概念就能解釋的簡單的物理的現象、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就要稍微加一點難度,增加一些運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社會活動中的問題。但不能出現過難、過深的練習,超過學生能力范圍的問題,或有爭議的、用語言文字包括圖形圖象都描述不清的問題。這些問題容易給那些學習品質、意志品質較差的學生造成打擊,使之產生厭學情緒,后續學習的動力自然喪失。要讓學生體驗成功、有成就感。(這里并不是放低要求來取悅學生,而是對學生的要求應該是多層次的,我們教師的心中對不同的學生需要達到而又能夠達到的最低標準。)

通過活動和練習,要讓他們對未來學習產生興趣,有獲取新知識及用它們來解決生活、社會活動中問題的欲望,讓他們感到自己有發明創造力。成功、成就是發明創造的原動力,我們應該不斷地用成功和成就來強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之學習的動力源源不斷。

3.規范學習物理的方法----使學生知道物理雖是有趣的,但又是嚴謹的

學習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要教育學生使學生懂得學習任何一門知識都必須記住相關的“概念、定理、定律”等等,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它們。這個理解是真正做含義上的理解,而不好像懂了的那種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經常地與學生交流,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抽查,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掌握了已學知識,又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掃清障礙。

我們知道,物理與生活聯系的十分緊密,有些雖然貌似司空見慣,有些現象也是很有趣的,但把它解釋清楚也的有困難的。要讓學生知道,貌似司空見慣的現象,可科學家為了弄清它道理不知經歷的多少磨難。阿基米德為了弄清浸沒于液體中物體的體積與其排開的液體的相等的關系,不知做了多少實驗,以至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法拉第、安培、牛頓、伽利略、居里夫婦等科學家為了一個定律、一個定理及尋找一種物質要做上成百上千次的實驗。哥白尼為捍衛日心說,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嚴謹的學習和工作的態度。要求學生掌握和辨別不同的物理概念;記住不同物理規律和定理及適應的條件;要求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要仔細,要注意事物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的變化,告訴學生微小的變化中可能隱藏著偉大的發現。整個初中階段分組活動很多----體驗性的、實驗性的、試驗探究性的等等,在做活動(實驗)中要求學生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熟悉各種儀器的規格、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要注意記錄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和有用數據;要對結果產生的原因加以分析----是意料之中還是意料之外的(這里很有可能有什么新的發現);另外,還要教會學生寫實驗報告。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工作和生活習慣,對學生的后續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總之,物理是能夠學好的,物理的教學效果是能夠提高的。關鍵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去實施。我們要動腦筋、將學科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生的發展結合起來,使物理教和學不再成為學生學習的瓶頸和發展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