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程理念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06 11:06:00

導語:物理課程理念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課程理念教學改革論文

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還應重視對學生終生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優化習題教學,使之密切聯系生活、生產、科學技術和物理實驗,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使學生感到物理就在身邊,而且通過創新思維與物理知識的有機結合還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根據當今中考改革的要求:聯系實際、培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已成為中考命題指導思想中的熱點。這幾年我都從事畢業班的教學,為了提高學生解決開放性綜合題的能力,我主要著眼于如何優化總復習中的習題教學這方面的工作,在中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習題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通常觀念中,習題教學中很難進行創新教育。以前的習題教學是單一模式----課上老師講例題,課后學生搞題海戰。因此,若能把創新教育運用到習題教學中去,優化習題教學方法,必將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更好地推進創新教育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埋怨學生做過多次也講過多次的題目,仍然考不出來,老師把這一問題簡單地歸納為學習不踏實。學生有時會覺得上課是聽懂了的,課后卻不會做。老師卻把這歸結為學生上課聽不懂。這些認識是不全面的。物理學習本身不是看懂、讀懂的,也不是聽懂的,而是“悟懂”的。

因為這些學生平時做題只是機械性記住了過程,沒有思考為什么這樣做,時間長了,忘記了也就考不出。上課聽懂的也只是過程,僅僅是知道步驟而已,每一個結論都不是學生想出來的,在頭腦中沒有任何深層次印象,上課教師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動腦時間,打出問題后,匆忙給出解題過程和答案,沒有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分析為體的能力。長此下去,大部分同學可能就是“花了很多時間,但卻學不好,講過的會,沒講的不會,剛講的會,時間長了就不會,甚至是早上講,晚上就不會”,老師和學生都在不斷地重復勞動。

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探索,變老師講例題為以學生為主體,探究式尋找問題答案,給學生留足動腦動手時間,老師只做必要的引導,排疑解難。例如我在《摩擦力、平衡力》一章的教學中安排了這樣一堂習題課:“如何一題多變?”

1、簡單問題引入: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A、B疊放在一起,受到10N的水平拉力F作用時可以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所示),那么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fA為N,物體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B為N;若將物體A從B上拿來下來,再用細線與B連在一起后,再放在該地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那么需要的拉力F3應為N。

2、問題探究:

(1)若物體A單獨放在與上題條件相同的地面上勻速直線滑行時所需的拉力為5N,則物體A所受的摩擦力為多大?

學生回答:因為物體A在水平地面上勻速直線滑行時受到平衡力作用,所以f1=F=5N。

教師再問:與A相同的物體B在水平地面上勻速直線滑行時所受摩擦力為多大?

學生回答:與A相同即:f2=F=5N.

教師再問:那么上述問題的第一空中fA又是多大?此時學生難以回答。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題中A與B一起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而A在水平方向上又未受到任何拉力,所以A是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情況下作的勻速直線運動,根據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可知fA=0N。

(2)若將A、B兩物體疊放在相同的地面上,

要使它們能一起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則所需拉力F2應為多少?(如圖所示)

學生回答:F2=2f1=2×5N=10N。

教師再問: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這是因為此時B對地面的壓力已是A、B兩物體的重力之和,所以摩擦力就變為原來的兩倍。

(3)若將A、B兩物體用線連在一起放在水平地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如圖所示)則所需要的拉力F3應為多大?

(4)拓展訓練:

如圖所示若不計滑輪自和轉軸之間的摩擦,則當B物體受到水平向的拉力F4的作用時,B也恰好能作勻速直線運動,求拉力F4的大小。

學生回答:(1)先對A物體進行分析:因為A物體作勻速度直線運動,所以T=fB---A

(2)再對B物體進行分析:因為B物體也作勻速直線運動,所以

F4=fA----B+T+f地-----B=5N+5N+10N=20N

3、問題結論:(1)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只可能在物體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時候。(2)物體在有摩擦的水平地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時,水平方向上受平衡力的作用;(3)物體在作滑動摩擦時,若接觸表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則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壓力成正比。

4、思維方式:從學生已熟知的知識開始分析,層層逼近,逐步拓展。

在整個探究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僅僅起了向導作用,學生在運用所學的知識循序漸進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輕松解決了一個難點問題,提高了學生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老師的指導下,潛移默化促進良好思維習慣的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這樣一種探究性學習,讓每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老師的結論,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了結論進而得到了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

達到融會貫通,效果非常好。

二、通過實驗操作來分析習題,構建手腦并用的活動情景。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動作思維的操練直接制約著物理思維的發展。在進行抽象的物理過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構建學生操作實驗的活動情景,并以學生操作中獲得的結論去理解習題中所遇到的難點,形成猜想----驗證----應用的活動模式。

在初三電學入門教學時,學生對于“短路”問題理解不透,習題中經常出錯。把短路問題穿插在較復雜的串、并聯電路中,學生在遇到如此類型的習題就束手無策了。例如:在下面兩幅圖所示的電路中,燈泡均完好,當開關S斷開時三燈全發光,那么當S閉合時三燈的狀況又如何?

在未用實驗操作驗證時,學生認為:

中燈泡L3因被開關S短路而不發光,L1和L2可以發光。

中燈泡L2被開關S短路不能發光,L1和L3串聯發光。

為什么會出現以上錯誤呢?歸其原因是學生只從直觀的電路圖上觀察哪個用電器被導線或開關并聯,而未真正分析電流的路徑。這時若用傳統的習題教學法去講解的話,多大數學生難以信服,認為這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結論。為此教師可借助于常用的電路示教板進行先實驗操作后理論分析的辦法。通過小燈泡在電路中是否發光這一直觀現象,來解釋以上兩種電路中電流的流向及局部短路問題。在實驗這一“鐵”的事實面前學生很快弄清了“短路”這類習題的分析方法。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借助實驗分析有關習題的興趣,教師還專門設計了一些習題讓學生在實驗課上進行實驗驗證。

三、根據考試要求,自行編撰開放性習題。

開放性綜合題是如今中考的熱點,求解開放性問題需要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同時要注意活學活用物理知識。題目中若明若暗、含蓄不露的條件,它們常常是巧妙地隱藏在物理概念、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公式的適用范圍、答案的實際意義等的背后,很容易被忽略,從而誤認為題目缺少條件,造成解題錯誤。因此挖掘物理習題中的隱含條件是解題的關鍵。下面是一道表格類型的開放性綜合題,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

請參照電動自行車主要技術參數表回答下列問題:

(1)、一位體重為55kg的工人騎該電動自行車上班,按正常車速勻速行駛時,該車所受阻力約為人和車總重的()

A、0.01倍;B、0.1倍;C、0.03倍;D、0.3倍

(2)、該車蓄電池充電時的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3)、該車行駛時的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4)、若該車一次充電4h,則充電的電量是多少庫?一次可蓄能多少焦?相當于多少KWh的電能?

(5)、從理論上講,該車充電一次可行駛多少km?

(6)、該車在正常使用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欠壓燈發光,這就提車主必須

充電了,由此說明此時電壓V。

(7)、電動車轉向燈電路是用一只單刀雙擲開關來控制的,開關S撥向左邊,左前燈和左尾燈亮,開關S撥向右邊,右前燈和右尾燈亮,開關S撥在中間時,前后燈均不亮(每燈正常工作時的電壓均為36V)請按上述要求完成電路圖。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題材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交通工具,背景盡可能地聯系了真實的物理現象和生產、生活實際從熱學、力學、電學等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設疑,為課堂上學習與未來走向社會搭起了“橋梁”。這種題目貼近學生的生活,拉近了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距離,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用到物理知識,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行編題使初中物理知識系統化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互相探討使學生熟悉了知識要點,明確了重點難點,提高了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效果顯示這種訓練方式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在實驗輔助習題教學時,應充分估計到學生有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好實驗的準備。在活動進行時,應該注意觀察、傾聽并收集有關思維障礙信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思維習慣。

作為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師,我只是教改之潮中的一朵平凡的浪花,在我踏踏實實的教學中,收獲頗豐。真可謂是:小試牛刀,初見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不斷探索,擷取更多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