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課改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3 08:54:00

導語:初中物理課改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物理課改研究論文

[摘要]實施課程改革是中國社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山區學校實施物理課程改革只能從山區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探索在物理教學中落實課改新理念的有效途徑,走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課改之路。

[關健詞]物理課改初探

長期以來,山區學校的物理教學受師資力量和實驗條件的制約,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陳舊落后,學生普遍對物理課有畏難情緒,教學質量不高,距離課程改革的要求差距甚遠。筆者認為:針對山區學校物理課教學的現狀,要實施課改,只能從山區學校的實際出發,探索在物理教學中落實課改新理念的有效途徑,走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課改之路:

一、努力提高物理教師的課改素質。一是對物理科任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課改培訓特別是教材培訓,以提高他們的課改知識和教學技能,尤其是實驗教學技能;二是倡導教師積極投身于物理課改教研活動,提高教科研能力;三是鼓勵教師踴躍探索因地制宜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模式,盡快擺脫傳統教學之陰影,運用科學方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最基本要求。

二、反思傳統教學,轉變教學理念,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課堂教學是實施課改的主渠道、主陣地。山區孩子受生活環境限制認知水平較差,對物理知識理解掌握比較困難,加之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缺乏學好物理課的信心和興趣,為此必須優化課堂結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要在備課中多下功夫,增加物理課的趣味性和直觀性,活躍課堂氣氛。比如課堂舉例要盡量用學生身邊的物理現象,貼近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用物理;還應采取開放的教學形式,某些課完全可以讓學生在戶外實驗,親身體驗后再回到教室上課。山區學生的見識少,想象力差,更要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為此應該確立“以實驗探究、觀察思考為基礎的啟發討論式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課堂教學。要堅決摒棄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一講到底的頑疾,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促使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2、自制教具、學具,破解實驗瓶頸。我縣使用的蘇科版物理課改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物理探究實驗,相關實驗器材是上好物理課改課的物質基礎,山區學校在這方面條件相對差一些,但我們物理教師不能因此而消極等待,應該鼓勵師生根據實際需要,克服器材缺少的困難,利用廢舊物品自制器材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內外物理實驗,提倡多用身邊的材料做簡易實驗代替標準化實驗。如我縣一些農村中學老師采用兒童激光手電筒(價值僅3元,正規激光器價值上千元)和自制的煙霧空間或膠體溶液做系列化光學實驗,由于激光的單向性好,加之煙霧或膠體溶液對光產生的散射作用,能明顯看出光傳播的路徑,實驗非常成功,解決了多年來用太陽光源做光學實驗觀察難、不易成功的老大難問題,很適合在山區學校推廣應用。引導學生收集材料,自制學具,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切到物理貼近生活,學以致用。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地得到提高,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動手、探究能力,促進智能全面發展。

3、結合山區學生實際,在課改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不可操之過急,急于求成,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我們使用的蘇科版物理教材,課堂中探究實驗多、內容多、時間緊。對于我們留壩實驗區廣大基礎不太好、學習能力不太強的山區學生來講,探究活動開展起來難度較大,教師學生都不易把握。因此,教師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原則,理應兼顧到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高可操作性。教材開始部分的探究環節可以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不必要按科學探究的全部環節去規范操作,以減少難度。教師在探究活動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幫助提示學生完成探究環節。如:教材第一個大探究活動“探究冰、松香的熔化特點”。教師提出問題后要引導幫助學生設計實驗活動和探究方法,對實驗結論的獲得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提示。試教發現,學生很難自主地、正確的繪出冰、松香的熔化圖象,因此在數據處理時,教師還應指導學生進行“溫度—時間坐標圖”的描點、繪圖進而分析實驗結論。

4、教學活動中應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堅信人人是創新之人,時時是創新之時,處處是創新之地,創新并非遙不可及,天道酬勤,只要堅持不懈,定會有所收獲。

三、用足用好國家遠教工程項目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發揮多媒體手段的獨特作用,增強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和課堂效益。真正建立起師生互動的新型課堂結構。用物理課件演示實驗或物理過程,現象清楚,特別是能運用慢鏡頭再現肉眼難以觀察到的物理過程的變化細節,直觀形象、效果很好,學生容易理解,這也是目前物理教學手段改革創新的主要導向之一。同時,還應加強學校物理教學資源庫建設,要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制作符合我們山區學生認識特點、具有鄉土特色的教學課件,各中學相互間也有必要進行交流溝通,相互學習,可省時、省力,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共享。當然在這方面縣教研室要發揮引導、協調作用。

四、結合山區實際,適量拓寬教學內容,并采取開放的教學形式,把課改與學生的未來發展聯系起來。初中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發展時期,他們好動好問對物理世界懷有很強的好奇心,往往會產生許多遐想和探究其奧秘的欲望。物理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改變封閉的課堂教學形式促進物理教學逐步構建一個由課內外、校內外、學校與社會所組成的開放的教學空間,讓孩子們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親自去發現大自然的奧秘。讓他們動口、動手、動腦,提供機會,使其充分參與教與學雙邊活動,將所學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生產實際聯系起來,激發和培養他們熱愛物理、學習物理科學知識的興趣和能力。

1、針對山區經濟發展的現狀,適當介紹物理教學與山區農村經濟、庭院經濟發展的聯系,重點介紹與山區經濟發展相關的科技新成就、新技術,尤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新能源(太陽能、沼氣、小水電)的開發與利用、退耕還林與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產業建設、鄉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等,為山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科技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進行“三小活動”(小制作、小實驗、小發明)。在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鍛煉各種技能;組織學生開展物理課外實踐活動,如課外小調查、小參觀,在活動中提高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組織學生對家鄉的生產、生活、經濟狀況、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做初步調查特別是物理知識與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結合,鼓勵他們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寫一些簡單的調查分折報告,為日后參與當地經濟建設打下基礎,為當地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五、結合山區實際,嘗試建立促進山區教師、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

要轉變觀念,要積極改變評價方式,必須改變“一張試卷定終身,一好庶百丑”的傳統做法。第一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更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的發展。第二要注意教學評價指標的多元化。比如學期學習成績的評定應把期中、期末及單元筆試成績、實驗操作技能測試、平時學習態度、學習進步情況、教具、學具制做成果和課外實踐活動的具體表現等方方面面綜合起來,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評價學生階段性學業的學習成果。方式可以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學生,或學生評價自己,甚至可以是學生評價老師。第三要注重評價的差異性,山區學生的個體差別比城市、平川更為突出,評價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特別應關注學困生的閃光點,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導。建議教育行政、業務主管部門也要轉變理念,對教師的評價也應多元化、情感化、人文化和差異化,評價要以激勵山區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未來發展為導向。第四要注重評價的教育性和社會性,因種種原因,大多數山區學生初中畢業后將走向社會,因此建議對學生的評價也應淡化選拔、競爭等應試教育功能,以培養學習興趣、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識和學以致用的能力為核心,切實讓物理教學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服好務,把素質教育落實到位。

總之,實施課程改革是中國社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山區學校實施課改必須從山區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走具有山區特色的課改之路。只有這樣,課改在山區學校才具有生命活力,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被廣大師生和當地群眾所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