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論文4篇
時間:2022-12-02 09:50:06
導語: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論文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問題探究教學
問題探究教學通常也叫課堂討論教學,即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相互討論的探究方式,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相對來說比較常見的教學應用方式。高中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有如下幾個環節:(1)情境導入,教師按照課程內容進行情境創設,活躍課堂氣氛,自然過渡到所要教授的內容上;(2)明確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集體討論或者分組討論,從而得出答案;(3)引導學生以教材內容為立足點,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進行佐證,對問題進行有效的推理、論證;(4)當學生在進行自由探討后,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進行集中討論,使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思路更清晰;(5)進行評價總結,使學生再一次鞏固所學知識。
2.分組探究教學
分組探究是探究教學的另一種應用方式,學生主要是通過劃分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這種教學方式重點在于學生能夠在討論過程中相互影響、互相激勵,可以使時間獲得充分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組探究時,每個小組的成員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一般4~6人一組為宜。在分組探究中,教師有以下幾點需要去做:(1)指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團隊協作,要求做到人人參與,分工明確;(2)小組成員利用已搜集的資料對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對資料進行取舍。(3)成果展示時要把握重點。
二、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的應用策略
1.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
歷史是對文化的傳承,但也在不斷發展之中。因此,從不同的時代或者不同角度去看待歷史時,人們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評價通常有所差異。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更重要的是應當注意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辯證思維,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判斷力獲得提高。例如,以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的人物———秦始皇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評判秦始皇,既要肯定他所作出的貢獻,又要看到他不足的方面,告訴學生,學習歷史的目的就是要以史為鑒,摒棄不好的方面,吸收其文化精華。
2.創設歷史情境
創設歷史情境對開展探究式教學方式有很大幫助。在歷史情境的氛圍下,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在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影片《珍珠港》,通過戰爭的慘烈激發學生向往和平生活的情感,激發他們內心的正義,激發他們對法西斯的痛恨,使他們更加珍惜當下的和平。
3.探究角度多元化
對高中歷史進行多元化探究就是希望學生從歷史事件中獲得更多啟示,以史為鑒。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那段血淚史與現在我國發展現狀相結合,使學生深刻體會到閉關鎖國的危害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樹立報效祖國的豪情。高中歷史教學使用探究式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它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保持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能夠使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獲得提升。
作者:張萬鵬 單位:甘肅武威第二十三中學
第二篇
一、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過程中的三大主要模式
1.學生自主學習模式
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可以說是探究式教學的主要模式之一,是以學生為獨立主體而進行相關的學習探究活動。學生憑借自身的知識積累與能力素養進行探究學習,獨立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教師則發揮指導和監督的作用,及時糾正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的方向性錯誤,幫助學習解疑答惑,促使學生高效地完成學習目標。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有關近代侵略與反抗史實時,教師安排學生列出近代中國遭受的幾次具有歷史轉折性質的侵略戰爭,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剖析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還要求學生列出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的幾大典型事件,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劉永福黑旗軍抗日、太平天國運動等,總結反侵略失敗的本質原因。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安排學生自主查閱和搜集中國近代史料,佐證這部分內容的兩大主題,要求學生在最后陳述學習成果時,還要簡述自主學習方法。
2.問題導入式教學
問題導入式教學是探究式教學活動的前奏,通過設置提問環節,激發學生的參與性。這種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般步驟是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或者小組合作探究。實踐證明,問題導入情境下,學生之間通常以小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分工合作,考驗團隊力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激發協作潛力,建立合作學習模式
歷史是一門覆蓋面較廣、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的知識點十分繁雜。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的獨立學習模式并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個人的力量無法完全深入理解學習內容。此時,教師大多會激發學生的協作潛力,建立合作學習模式,將個體的學生置于團隊中,讓每個學生進行自由搭配、調整,達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效果。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將收獲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能夠進一步培養自身的表達能力、反應速度等素質。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時,由于該單元所涵蓋的知識點十分廣泛,涉及的主體事件也比較多,單靠學生獨立學習是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安排A團隊學習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基本概念,負責為其他團隊提供基礎知識支持,安排B團隊探究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早期發展狀況,探明原因、條件和時代背景等因素,再安排C團隊學生探究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階段,分析其特點和趨勢等因素。最后,教師安排各組學生綜合團隊學生成果,提交一份綜合性學習報告,并且注明每個人的分工和完成指標。
二、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過程中的必備策略簡析
1.營造互動釋疑的學習氛圍
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包括和同學、教師之間的互動。增進互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設置提問環節,積極營造互動釋疑的學習氛圍。當然,在營造此氛圍過程中,學生應養成主動問問題的好習慣,認真聽講,虛心學習,和老師保持親密的互動關系;作為教師,應主動走下講臺,關注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不善提問的學生,應主動制造機會,鼓勵其主動提問。
2.聯系實際,構建教學情境
高中歷史學科和現實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品評歷史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指導我們更好地生產生活,因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诖耍咧袣v史探究式教學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用學生生活中的案例,構建熟悉的生活場景,使學生置于其中,增強親切感,激發學習興趣。
三、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的幾類問題
1.合理選擇探究內容,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探究式教學不僅需要加強形式的創新,還要進行內容的變革。作為當下最受歡迎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并不是每種教學內容都適合此種教學法。因此,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時,要對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和劃分,針對拓展性強、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應實施探究教學法,進而提高他們的參與度;針對較為嚴肅、層次單一的教學內容,一般不建議使用此法。
2.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高中教學形式和內容都呈現出多元化、多樣性的特征。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展現形式日益豐富,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條件也越來越成熟、充分。教師應以教育信息化為依托,加強多媒體教學培訓,主動吸收新型教育觀,綜合利用多種教育資源,協同推進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師應圍繞探究式教學的三種主要模式,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在三大模式指引下,高中歷史探究式學習還需要遵循科學合理的策略,研究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到彼此的結合點,將其和課堂教學有效聯系起來。另外,教師還要注意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的幾類問題,加強研究,盡量避免常規問題的發生,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
作者:馬鈴 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曲塘中學
第三篇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學
探究的“教”指的是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合作參與,交流想法,認識歷史、理解歷史,從而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1]。探究的“學”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等發現性學習[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通過探究教學推動學生展開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個人觀點和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例如,在關于《社會習俗變遷對社會的影響》探究課上,執教者設計了四大探究問題,即風俗差異;風俗變遷;移風易俗與改革;風俗的背后是什么。每一個探究問題有若干小問,如“移風易俗與改革”這一環節下設置“中日這兩次改革為何都要改變男子發型?改革與移風易俗之間是什么關系?請小組合作在小黑板上表達出兩者的關系”。教師利用《大國崛起》中明治維新解說詞“敲敲短發蓬松的天靈蓋,文明開化的聲音就響起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探究,通過研讀相關歷史資料,經過一系列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最終按照教師的要求設計出了兩者的關系圖。其中一組學生畫出這樣的圖:改革是一棵大樹,移風易俗是一片樹葉,當樹葉落下,學生又以“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樹”一句話做了形象總結,恰到好處地道出了改革與移風易俗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學生不明白時適當點撥,指明探究的方向。
1.在探究式問題的提出方面。學習要有懷疑的精神,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勇于質疑是學生動腦思考,積極投身到學習當中的表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后,根據課程標準結合課文段落逐一自主學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探究式學習,并以筆記的形式交流基礎史實,在生生交流中完善學習成果。其中出現的不能夠解決的問題由教師擴充歷史細節,引用豐富的歷史資料,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例如,《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中,圍繞國王與內閣的關系,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前提下引用“48小時首相”及“最年輕的首相”的歷史故事,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
2.探究式教學的設計方面。在方案的設計中要從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和研究,明確探究的目標、具體的步驟。合理的探究方案要有明確的主題,運用史料時要步步推進。如在講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一天主教教會的神圣權威時,教師可提供多個視角:“異端者”被焚燒;卡諾莎之辱;教皇的宏偉莊園、兜售贖罪券,以此突出天主教在中世紀歐洲的神圣地位。為后面“孕育進步的歐羅巴”奠定基礎,為學生接下來的探究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3.探究式學習的反思方面。每一種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對過程的方方面面進行反思。對問題的提出、資料的分析、探究式學習的方案和結果進行具體反思。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結果是什么,提供糾正錯誤觀點和深化觀點的機會。反思是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科學嚴謹性的重要環節。如果學生們不注意對探究學習的反思,那么所有探究式學習就得不到總結,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極大的阻礙作用。因此,宗教改革的最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追問“因行稱義”與“因信稱義”的實質區別,聽從教皇還是由自己做主,進而認識人文主義中人的價值和作用,總結出現代社會的“奮斗稱義”———我奮斗,我成功。
三、高中歷史的探究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每種教學方式在應用過程中會出現問題,探究式教學所表現出的問題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提出者是教師,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換了一個班級或者換了一課內容去實施,這種由老師提供一系列問題的探究課就可能會效果不佳。例如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中,教師提出國王與內閣的關系問題,內閣與會議的關系問題。教師的探究問題就顯得比較生硬,超出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學生普遍感覺探究困難。這種矛盾在于探究問題不是來源于學生自己。如果探究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偏離得較多,就只會流于形式。探究式教學所表現出的問題還體現在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技能上。探究式教學有其過程性的特點,教師要讓學生“探”,就要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愿望,并提供可供探究進行下去的充足的歷史資料。在教學實際中,教師過于拘泥歷史教材,不能在歷史細節上有所擴充和豐富,實質上導致歷史教學枯燥與無味。比如講述宗教改革的背景,課本用十行字就交代結束了。教師沒做過多的挖掘,很多設計使用的材料大同小異,學生探究的興趣不濃厚。總之,探究式學習是高中歷史中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每一個環節的把握。給予學生一定的主動權,讓學生在探究式的學習當中獲得感悟。
作者:黃黎斌 單位: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
第四篇
一、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1、問題式探究方法的應用
所謂問題式探究,指的是在高中歷史的課堂上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即平時最為常見的課堂討論。課堂討論可以分為5個步驟,①分別是歷史課堂的教學中需要通過課程要求創設一個情景,然后再由這個情景引出許多問題;②在確定該問題確實存在之后,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③通過使用相關的文獻資料或者歷史資料對該問題進行論證;④然后由班級全體的學生進行討論,各個小組在反復論證之后均會得到一個自己的答案,⑤將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價,并對最后的正確答案進行總結。
2、研究式探究方法的應用
研究式探究方法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組與組之間的合作探究,除過課堂的時間外還需要利用學生的部分課余時間進行探討。一般的每個小組的人數控制在4-5人即可,研究式探究方法一般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先找出想要探究的問題,根據問題然后將任務分配給每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通過網上、雜志、訪談等來完成所分配的該環節的內容;第二步是各個小組內部進行合作,將其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和整合,制作成幻燈片或者展覽板的形式,全部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展示過程中需要將各個小組所貢獻的內容進行明顯的標注,除此之外,每個小組還要將自己的資料和文件向其他同學和老師進行展示,同時還要總結自己對于所研究問題的最終結論。
二、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給學生去評判歷史的機會
之所以成為歷史是因為已經成為了過去,歷史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不能進行改變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每一個人的文化背景、認知意識、立場等的不同對于歷史所持的態度也會因人而異。因此在歷史的教授過程中禁止老師向學生灌輸自己主觀的思想或者教科書編寫作者對于歷史的看法,而應該采用最為客觀的角度對學生形成引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來解讀對歷史事件的認知,繼而自己總結出對某段歷史事件的看法和評價。比如在高中歷史中的《中國近現代史》的教材中對李鴻章進行詳細的描寫,李鴻章是道光二十三年的三科進士,遂拜入曾國藩門下,在太平天國起義時期成為湘軍幕僚,隨后又組間著名的淮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立下赫赫戰功;在平息戰亂之后居高位卻認識到世界發展和中國的落后,提倡并發起“洋務運動”并建立稱雄亞洲的海軍,成為晚清重要的洋務重臣;在后來的為官生涯中分別簽訂了著名的《馬關條約》、《天津條約》、《辛丑條約》等30多個不平等條約。在介紹人物時不能在一開始就將其定性為好人或者壞人,而是在每講一個歷史事件時將當時的歷史背景,原因等完完全全的講述清楚,讓學生全面認識這個歷史人物,從而根據自己的認識來對其進行評判,這樣多角度的評判會更加的客觀和準確。這樣的引導能夠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讓整個課堂的氣氛更加的活躍。
2、讓歷史回到現實
在歷史課堂上老師可以創設一個歷史事件的情景或者營造一個與之相應的氛圍,完全顛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老師可以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讓老師和學生平等的交流和對話。在老師的帶動下讓學生發揮想象,將學生帶入一個無限的空間之中,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歷史情節。比如在講戰國七雄時,可以將全班的學生分成七組,每個小組均代表一個國家,分別設定一個特定的時期,讓每一組的學生了解自己國家當時所處的內憂外患等種種社會背景,同時對比鄰國等的實力情況,這樣一來在非常具有代入感的研究中學生不覺間便掌握了七個國家的詳實資料,學到了其中的知識。
3、將探究的角度向生活化方面轉變
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歷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感受,這種感受一旦萌生便會逐漸丟失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的道理,學習歷史能夠讓人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少走彎路,變得更加的聰慧。歷史課堂完全可以和現實生活進行聯系,比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學習中能夠了解西方為什么會逐漸走向強盛,美國的“西進運動”和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西部大開發”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通過對美國和國內的國情等進行對比,從而尋求更多的改革經驗。在學習美國解放黑奴戰爭時,了解這一時期的美國社會背景,可以由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尋求資料,解讀這段黑暗而殘酷的歷史事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讓學生了解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林肯,學習他的堅韌不拔,學習他的堅強不屈,從中感染學生,塑造學生的性格。
三、結語
新課程改革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改善以往死讀書高分低能的學生學習狀態,通過在高中歷史學習中使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能夠著重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斷的課堂實踐中后去知識且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作者:蔡國文 單位: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港口高中
- 上一篇:第28世界艾滋病日活動策劃書5篇
- 下一篇:2015世界艾滋病日防治宣傳活動總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