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原理對初中物理的影響
時間:2022-05-09 03:06:26
導語:泰勒原理對初中物理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泰勒原理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的指導作用,指出了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分析了我國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內容,探究其對泰勒原理的借鑒與超越。
關鍵詞:泰勒原理;初中物理;新課標
一、泰勒原理在初中物理課程標準中的應用及影響
泰勒原理由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拉爾夫﹒泰勒(RalphTyler)首次提出,它的出現使得從前雜亂無章的物理課程形成了科學的系統,其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依據泰勒原理,課程的編制分將為四個步驟:明確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進行課程評價。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內容,它被稱為“課程領域的主導范式”,對我國物理課程標準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物理教育是一種典型的螺旋式上升的教育,在不同學習階段會重復出現特定的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學科內容也會不斷的拓展和加深。因此,對于剛剛邁入物理之門的初中生而言,初中階段的物理課程將在整個物理教育的螺旋式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地位。(一)泰勒原理對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總目標的影響。新課標更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新課標和泰勒原理最突出的結合點在于提升了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地位。泰勒原理認為:“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的參與,專心處理他們所關注的事情,尤其是要學會如何有效地從事這類活動”[1]新課標也是通過借鑒泰勒原理的這一觀點,制定了“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為教育目標,注重評價改革導向”的理念。所謂“科學素養”主要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方法的掌握和科學精神的感悟三個方面。這一理念更能體現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符合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心理發展特點。從中可以看出泰勒原理對制定“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目標有一定指導性。新課標的培養目標更社會化。泰勒原理指出“教育目標的設定應結合社會發展和未來科技發展的需要”。物理是與科技和社會發展最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所以其培養目標的社會化程度應該更高。就此,新課標提出“課程內容的開發要能夠結合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具有時代精神?!崩纭案×Α边@一節,原課標要求“知道物體浮沉的條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毙薷暮蟮男抡n標要求“運用物體的浮沉條件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這些教育目標緊密聯系社會生活,正是融合泰勒原理中人文思想的體現。(二)泰勒原理對初中物理課程評價體系的影響。泰勒把評價體系引入課程和教學計劃的編制過程中,重視評價與目標的聯系,針對不同的評價對象制定合理的課程目標、內容安排、教學組織方式,實施后,再對比各自的目標進行評價。比如:對北京大學這樣雙一流的高校,應著重學術和科研方面的考核;而像一些發展職業教育的專職院校,就應結合學校發展目標,側重職業技術水平和就業情況等方面的考核。對于初中物理課程而言,評價建議由原來的“構建新的評價體系”修改為:“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更加注重改革評價導向。比如評價主體更廣泛,不再僅限于任課教師,提倡師生互評或學生的自我評價;評價方式多樣化,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可以有平時成績、測驗、實驗評價、成長記錄等,使評價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和新課標的超越
雖然泰勒原理在課程論史上影響較廣,但是在教育藝術論的殿堂里是否存在標準化的參照對象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一)泰勒原理的理論局限。教育是培養人的藝術,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如果過分依賴“泰勒原理”,那么課程開發的過程將會傾向于一種廣泛性的、普適性的模式,如果要苛求用一個權威的模式作為標準,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將變得呆板、單調并缺乏靈活性。另外,由于“泰勒原理”過于注重目標,將教育視為實現目標的手段和途徑,把“行為”看做是人的思想感情的外顯表達,在所強調的目標下,通過對行為的把握和評價,就是實現教育的過程。這種做法簡化了教育的概念,使教育失去了藝術性,因此受到后來許多教育者的批判。而對于初中物理而言,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例如,以考試分數來判定物理學習能力的方法是不科學的。忽視了人的“思維和情感”的復雜性和抽象性。像物理規律的感知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很多學習結果不一定會體現在外顯行為上。如果按照”泰勒原理”的評價導向,很可能會把這些不能轉化為行為的成果排除在外。(二)新課標的超越。為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新課標在借鑒泰勒原理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將初中物理課程的總目標細化為三維目標,使實施過程具體而細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泰勒原理中“行為目標”理論的超越,有利于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改革的實施。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學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運用所學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物理現象,并了解物理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在過程與方法上: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煉團隊合作意識、表達和交流能力等。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尊重科學,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振興中華的使命感等。這其中重點強調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情感價值的體驗,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并且條目的敘述較為寬泛,給學生教師、教材編寫者留有空間。讓教師懂得課本只是一個參考和啟發,而整個大千世界才是學生的物理教科書!
作者:陳晨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科書矛盾與解釋
- 下一篇:初中物理變式教學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