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06 05:45:00
導語:物理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特別是理科教師,只重視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而輕視人文素質的培養,結果導致了學生知書不識禮,知識水平與道德水準失衡.要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的下一代,開展人文教育無疑是提高學生道德修養的有效途徑.
在中學階段加強人文教育對塑造學生的人格道德;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人文教育不僅只是人文學科的事,任何學科都不可回避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在理科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責任.因此,我們廣大理科教師要增強人文教育意識,并以此來促進我們的教學改革.
一、在教學觀念上,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
現階段教學是分學科進行的,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心中只有本學科的概念、知識點.不自覺的形成了一種學科本位觀念,將學科凌駕于教育之上,凌駕于人之上,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對象,我們面對的是一群生動活潑、具有豐富感情、思維敏捷、身心不斷發展的青少年學生.而不是知識的容器.知識的學習只是青少年成長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教育的實質就是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健康地成長,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礎上,使受教育者各個方面都得到有機的、和諧的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個充滿活力和富有個性的而不是本本主義和呆板劃一的、一個蘊藏巨大潛能和善于學習創造的而不是死抱教條和思想僵化的新人.基于這樣的出發點,我們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從人的本性出發,認真地研究我們的受教育者,使他們人的本性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健康的發展.
二、在教學模式上,確立學生主體的課程觀
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要求教師充分認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他們獲得知識、提高素質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動性,教師是無法代替的.因此,要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和選擇性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過程要由過去面向結論的學習模式,轉變成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傳授知識不再是教師的唯一任務,而“關注”學生差異、“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促進”學生發展等,都應成為教師自覺的教學行為.為此,要大力推行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討論式教學、辯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實驗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模式.創造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本人在講解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時,在簡單介紹同步通信衛星的周期特征后,緊接著要求學生討論同步通信衛星的軌道平面、速度、高度等三個問題時,學生馬上你一言我一語,思維迅速打開,教師只要略加點撥,學生大都能得到正確的結果,課堂效果非常好.在講解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節時,本人將課型設計成實驗探究課,讓學生四個人一組,通過學生實驗,圍繞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條件進行專題探究,有的學生甚至觀察到了在線圈內旋轉磁鐵沒有電流產生這樣的深度,并能討論解釋這個現象.其探究能力令教師折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狀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三、在教學內容上,合理選擇人文教育素材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有著內在的聯系,任何學科教育中,都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我們教師要善于挖掘它們,合理應用.例如物理學史在教學中為廣大同行們引用,但多數只看重了它的趣味性,而忽視了它的思想性.其實歷史上每一位有名的大科學家都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質和人格魅力.因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相通的,我們要善于從這類素材中發掘其中真、善、美的內涵,用它來教育我們的學生.另外,課本后的閱讀材料也是很好的素材.多數閱讀材料都是介紹物理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通過這些閱讀材料,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了解科學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社會的意識.有的閱讀材料本身介紹的就是很好的人文知識.如高一課本中的“樂音和音階”這個材料,是一個利用物理課堂介紹音樂知識的好機會.本人在講這個內容時,當場用吉它彈奏了幾個和弦讓同學們欣賞,使學生了解到大和弦和小三和弦的組成原理.愛音樂是學生的共性,通過這樣的人文素材,增加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親切感,讓學生體味到了物理學中的和諧美.
四、在教學關系上,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
教師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關系,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基礎,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條件.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放棄久已習慣的權威地位,以一種平等的精神來組織教學.師生平等相處,真誠相待,才能使學生人格受到充分尊重;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生才敢大膽參與交流、提問、辯論,發現新知,學會創新,使學生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 上一篇:縣委目標責任考核總結講話
- 下一篇:物理教學培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