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復習解題策略
時間:2022-05-03 03:55:40
導語:高中物理復習解題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物理已進入復習階段,而現在正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一輪復習階段。這是學生鞏固基礎、提高基本解題能力,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筆者查閱與分析大量的相關研究,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歸納總結出當前高中物理一輪復習的現狀,著重從提高解題效率這個角度展開思考。
一、高中物理一輪復習課的現狀與問題
2017屆高中物理已進入復習階段,而現在正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一輪復習階段。這是學生鞏固基礎、提高基本解題能力,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在這輪復習中,教師與學生雙方都付出很大的努力,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教師的教更傾向于“盡量講的細一點、挖得深一點、拓的寬一點、練得多一點”。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從而導致學生出現厭學情緒。目前,我們高中物理一輪復習課教學模式一般分為三種:知識復習課,習題教學課,試卷評講課。知識復習課上一般都以教師為主,教師會根據每周的教學任務和備課組的統一安排,結合高考考試大綱的要求,提前備好每一節應該復習的基礎知識、基本規律。經驗不足的教師在知識復習課上可能會僅僅局限于本章本節的知識點,沒有把本節的知識點與前后的關聯整理出來,不能把相關物理知識進行一個合理有效的整合,忽略了知識點的延伸。例如,關于平拋運動規律的復習,平拋運動作為一個Ⅱ類考點在復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復習中,教師更多地在告訴學生什么是平拋運動及其規律,教師一再強調它的重要性,可是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仍然解決不了。在試卷講評課和習題教學課上,教師很多時候也容易走進了一個誤區,認為只要將高考可能出現的所有題型都向學生講到了,就可以萬事無憂了。卻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的困惑:知識點太多太混亂記不住,公式記住了也不知道什么地方用或怎么用。一節講評課40分鐘,教師一般家常便飯的兩句話是:你們先看一下題目,這個題還有沒有問題。然后,就開始占用至少30分鐘的時間向學生傳輸習題的求解過程和結果,沒有留給學生自主復習、自主思考問題的時間,有的學生甚至可能題目都還沒看完。久而久之,習題教學課和試卷評講課變成一種形式,變成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不能參與其中,那復習的知識規律也就得不到應用,一輪復習的理想結局也將隨之破滅。
二、高中物理一輪復習解題效率的思考
高三物理的一輪復習生活就是天天小練習、周周小測試、月月小檢測,想達到讓學生以考代練、考練結合的目的,從中也可以了解學生的近期復習效果。所以,在一輪復習中,學生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做題,對學生來說最難的也是做題。總覺得每一個題都似成相識,卻又束手無策。不可否認復習課離不開做題,因此,想要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就必須先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組織學生如何做題。在此,筆者提出自己的思考。1.精準審題。物理解題的第一步是精準審題,能否迅速、準確地領會把握命題。在平時的習題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對學生的審題方法進行一個系統的培訓。以x-t圖像的例題應用為例具體操作如下。命題1:(2013•新課標全國卷Ⅰ)如圖,直線a和曲線b分別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a和b的位置時間(x-t)圖線。由圖可知( )A.在時刻t1,a車追上b車B.在時刻t2,a、b兩車運動方向相反C.在t1到t2這段時間內,b車的速率先減少后增加D.在t1到t2這段時間內,b車的速率一直比a車的大(1)明確目標,弄清楚命題求什么。例如,選項A的問題是在t1時,a車是否準上b車。(2)挖掘條件,弄清楚命題已知什么。條件分析包括找出已知條件、隱含條件、干擾條件。這是位置-時間圖像,在位置-時間圖像里中,除了直觀的縱軸、橫軸表示的物理意義,還得知道隱含條件:圖線斜率的絕對值表示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兩圖線的交點表示同一時刻處于同一位置即追及或相遇。(3)抓關鍵詞,找準解題的切入點。抓住在t1時刻,直線a與曲線b相交。關于隱含條件的挖掘,能否精準的找到解題的切入點。這就需要知識復習課上下功夫。比如,物理圖像問題里關鍵詞“斜率”、“面積”、“交點”等的理解,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一個系統地復習,動力學里的x-t圖、v-t圖、F-t圖、F-x圖,電學里的E-x圖、Ф-x圖、I-U圖等,引導學生抓住知識系統的構建。2.推理成圖。有效解題的第二步是推理成圖,美國圖論學者哈里有一句格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物理解題有時候就像辦案一樣,需要將命題者的意圖情景再現。為了很好地了解命題者的意圖,很多時候需要將命題里的一些文字描述轉化為直觀的物理圖景。命題不一樣,相對應的圖景不一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常常反應出的都是受力分析圖、運動過程草圖、電路圖等。命題2:(2016•鹽城調研)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小球沿光滑的水平面沖上一光滑的半圓形軌道,軌道半徑為R,小球在軌道最高點對軌道壓力等于0.5mg,重力加速度為g,求:A.小球在最高點的速度大小;B.小球落地時,距最高點的水平位移大小;C.小球經過半圓軌道最低點時,對軌道的壓力.(1)抓住研究對象,鎖定目標。例如,此題小球貫穿整個命題,故研究對象鎖定為“小球”。(2)通過審題,合理構建物理情景、物理模型。例如,A問求解小球在最高點的速度大小。以小球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得知小球受力分析圖如上圖所示,軌道對小球的支持力和小球的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故小球在最高點應用圓周運動的知識求解。如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作圖能力呢?在習題教學中,教師要刻意地創設讓學生畫圖、建設物理模型的活動環節。將物理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以問題為載體,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再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畫出草圖。最后,找到相對應的物理模型。高中物理主要弄清楚過程模型,明確研究對象到底是做勻變速直線運動,還是平拋運動、圓周運動等。2.求解反思。解題的最后一步是求解反思。當推理出物理情景后,要能選擇合適的關系式將其物理規律準確清晰地展現出來。常常聽見有的學生說好不容易理解了這道題,也弄清楚了物理情景,卻記不住關系式。由此,可以反映出兩方面的問題:首先學生沒能理解關系式,第二也在提示教師在課堂復習中應注重基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地知識結構。歸根到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等基本功的訓練才是物理教學的核心課程。如何知道我們的求解結果是否正確呢?在求解完成后,應培養學生以結果驗正物理情景的思想。例如,豎直方向上圓周運動的臨界極值問題—求解小球恰好通過軌道最高點的速度,很多學生會把輕繩模型和輕桿模型混淆。例如,在輕繩模型里當小球恰好通過最高點的速度假設為0,那我們就以速度為0放回物理情景驗證,看是否符合它真實的物理情景。不難發現當小球在最高點速度為0時,意味著合力為零,或者更準備地說向心力為零。但事實是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小球受輕繩豎直向下的拉力和重力,合力不可能為零,至少比重力大。從而我們的求解結果得以驗證。為了每一道題的求解都是有效的,教師應留給學生時間歸納總結和反思。例如,此題的易錯點、易混淆點,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考法等。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高中物理一輪復習中學生做題也是這樣的,得到題目的求解結果就像是得到魚,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掌握有效的解題方法就像獲得釣魚的技能,一條魚也許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學生能快樂做題,并且能自信滿滿地參加高考,那就需要在高中物理一輪復習開始時就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完善的做題體系,在每一次習題教學課或試卷評講課上引導學生一次次經歷“審題→推理→成圖→求解→反思”的做題過程。
作者:黃曉琴 單位:重慶市合川太和中學
參考文獻:
[1]俞曉峰.談提高高三物理復習課效率之策略[J].中學物理,2014,32(09。
[2]張慶林.高效率教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
- 上一篇:草食家畜征稿簡則
- 下一篇:高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