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物理教師教學執行力促進高效教學

時間:2022-07-26 01:55:26

導語:提升物理教師教學執行力促進高效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物理教師教學執行力促進高效教學

一、提升駕馭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體現新課程目標的一個載體,并非全部。教師可以對章節內容進行整合,更可以開發校本教材。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教學片斷:師:根據你們對杠桿知識的理解,要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應從哪兒入手?生:我想應該是在支點固定的情況下,研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關系。師:很好,請坐。當杠桿在水平位置處于靜止狀態時,說明杠桿平衡。根據給定的實驗器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看如何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同一小組進行合作交流。(5分鐘思考時間)。師:現在我們共同探究杠桿平衡條件。首先,我們要把杠桿調節在水平位置平衡。第一步,在杠桿左側的兩格處掛三個鉤碼,用右手的食指壓住杠桿的右側,從力臂大處逐漸向里移動,感受一下,右手指感受到的力有什么變化?(學生隨著教師做)生:從外向里移動的過程中,右手所用的力逐漸增大。師:這是同學們的感覺,是否準確呢?我們做第二步:在杠桿的左邊兩格處掛上三個鉤碼,根據第一步的感覺,猜想一下,在杠桿右邊第三個格處,應掛幾個鉤碼?生:兩個。師:好。同學們和我一起驗證一下。(學生隨著教師做)生:剛好平衡師:根據實驗能得出什么結論?生: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這個片斷中教師沒有按照課本的知識排列順序進行講解,而是把課本中的實驗加以改造,讓學生從感性的猜測到實際的操作,最后以自己設計的實驗來驗證自己猜測的正確性,得出結論。這樣做鮮明地體現出教師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高超的駕馭教材的能力,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課程目標,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二、做懂得教學策略的教師

1.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以《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系》一節的教學設計為例。(1)提出問題:我們曾通過實驗發現,燈泡兩端的電壓越高,燈越亮,流過的電流越大。那么電流、電壓與電阻之間有什么關系呢?(2)形成假設:學生據已有知識,通過議論提出假設。(3)制訂方案:固定電阻、改變電壓、研究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的關系,換用不同的電阻,重復上述步驟,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師生共同研討,確定最佳方案。(4)實施方案: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將實驗結果填入自己設計的表格中。(教師巡視)(5)分析與論證:分析實驗結果,驗證與假說是否相符,得出結論。(6)評價:檢驗實驗過程的操作是否規范,實驗結果是否可靠。(7)交流:各組形成實驗報告,交流實驗結果,形成最終結論。從這一教學簡案中,不難看出教學設計中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學習過程中不但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與欲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評價能力。他們親歷探究過程,從中獲取知識,掌握知識,課堂教學效益較高。

2.課堂上發揮好教師的引導者作用一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教學在“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在教學“聲音的特征”時,布置任務——在木板或文具盒上繃上不同的橡皮筋或鐵絲做“樂器”,課上演湊此過程中,不僅動腦,還動口、動耳、動眼、動手,親自經歷,激發了興趣,鍛煉了能力,增強了記憶。二是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在學習“大氣壓強”時,教師先做實驗:向緊蓋著蓋子的熱薄鐵皮桶淋冷水,原先形狀規則的鐵皮桶發出陣陣響聲同時變扁了。實驗有聲有形,本節課要學什么自然就明確了。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的教學方式。在“電熱”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有一些關于家中電熱器的零星知識,在此基礎上探討電熱的形成,再用課件展示家庭常用的電熱器、家庭電路中出現的火災情景,讓學生感受電熱的產生過程。

三、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為教學服務

池塘里的倒影,樹上的蟬,田里的青蛙,井邊的轆轤無不與物理教學內容有所聯系。我們要引導學生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現象發生原因,總結自然現象發生規律,將物理學習融入大自然當中,在自然中積累科學探索的經驗。例:教學聲現象時,為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可以讓學生去捉蟬、蟋蟀、青蛙,觀察它們是如何叫的,加深了對物體振動發出聲音原理的認識。再如:可以將農村生產生活用的“石磨、鋤頭、扁擔、犁頭等工具”引入到摩擦、壓強、簡單機械等內容的教學中,為物理教學服務。綜上所述,只有提高農村初中物理教師教學執行力,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