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理能力鍛煉

時間:2022-05-30 09:10:00

導語:高中生物理能力鍛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生物理能力鍛煉

現在的高考大綱表明高考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對所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分析、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方案強調的教學過程要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基本能力的培養的教學理念.這就需要我們任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基本能力的培養.怎樣做既能深化學生的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呢?每位科任老師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在此筆者就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與各位老師交流如下.

1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左右學生成績的一個命脈.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更好的效率,這是每位教師追求的最高境界.筆者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嘗試著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降低課堂起點,使每個學生每節課都有所收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總發現這樣的現象,老師覺得很簡單的問題,學生卻不會.為什么會這樣呢?根據筆者的分析,主要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現有能力和知識面估計過高,從而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如果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將起點降至最低,使每個學生一開始就能從容地進入課堂情境中來,然后再逐漸提高,那么,至少會使絕大多數學生在基礎環節上少出錯,甚至不出錯.比如在安培定則的判定時,雖然初中已經學過,但仍然有必要再給予較細致得講解.

2)將復雜的概念、定律通俗化,簡單化眾所周知,理科的學習重在理解,只要理解的準確,復雜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課本上的概念、定律為了達到應有的嚴密性,往往表達得很抽象,不便于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們可以將概念條理化,并且盡可能的通俗化.比如楞次定律的理解可把它分為2層:①2個磁場,②阻礙變化,最后總結為通俗的口訣“增生反,減生同”等等.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多理論聯系實際物理主要解決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近幾年的高考也有這個趨勢,為了能給同學們創造條件,筆者平時在教學過程中只要能聯系實際的問題,都多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舉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或過程.比如,在解決用2根絕緣細線懸掛的帶電小球平衡問題等等,如果用日常生活常識,很快就能得到結果,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

2抓好課后作業的反饋和總結.

1)實行分層次作業理科的學習需要及時的練習鞏固.不同的學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基礎不同,甚至相差很大,怎樣能在作業中既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又能讓他們學有所練,將所學內容及時得到鞏固呢?根據筆者對學生的觀察,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學生為了完成自己本不會的作業任務,往往會抄襲他人的作業.這樣既達不到鍛煉的目的,又會給老師提供一個虛假的反饋信息,久而久之,結果將可想而知.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筆者將學生基本分為3個層次:第一類,學習情況較好,基本功扎實的學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優秀的學生.要求他們除了完成當天的作業外,再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翻閱相關參考資料,深化當天所學內容.第二類,基本能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也就是中等程度的學生.要求他們保質保量地完成當天的作業.第三類,基礎較差、完成作業有難度的學生,也就是學困生.要求他們只要能完成作業中的基礎題部分就是勝利.通過這樣的分層次作業練習,既能達到各取所求的教學要求,又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及時的整理錯題物理的學習,需要一個從理解到應用反饋再到理解的過程,尤其以應用反饋更為重要.因為它是將學生的理論學習,通過實踐反饋上升為更高層次的理論.而積累錯題是取得更好的實踐反饋的最佳途徑,但是它需要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作為老師,筆者通過每隔一定時間定期檢查、指導和鼓勵的方式,對學生加以督促,使他們能夠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到目前為止,學生的錯題積累,已經為他們贏得了很好的第一手學習和復習的資料.

3)勤于做出章節小節教師總會見到這樣的現象,隨著學生學習知識范圍的擴大,方法的增多,同樣一道題,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可能會有多種解法,應該越來越便于解題.可是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除了不能選出最佳的解題方法外,而且還容易將所學的各種解題方法混淆起來.怎樣做才能避免這些現象呢?最好的解決方法是要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各種解題方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而要達到這個要求,根據筆者個人的體會,只有勤于對各個章節的知識加以對比總結,理清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才是最佳的對策.

3多對學生進行信心培養

學生每天要面對許多的知識和大量習題,同時還要迎戰各種考試,這是沒有硝煙的戰爭.許多學生往往在這場戰爭中處于劣勢,久而久之,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作為老師,如果平時在教學過程中多注意引導,一方面可以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對學習不至于喪失信心.(作者單位:河北豐潤車軸山中學)◇北京劉艷軍探究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可以有多種方法,例如:兩小車在木板上同時運動的對比實驗,單個小車帶動打點計時器實驗、氣墊導軌實驗以及傳感器實驗等.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雙小車的對比實驗有3個特點:第一、成功率低;第二、在實驗操作前,需要通過理論推導把小車加速度的對比轉化為位移的對比;第三、在實驗操作中改變小車質量時,需要重新平衡摩擦,整個實驗過程較為復雜.傳感器實驗需要在進行此實驗前對學生進行培訓,讓學生了解傳感器的具體操作及對應軟件DIS的使用,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多.打點計時器實驗操作過程簡單,是可以選用的實驗裝置之一.其實,氣墊導軌也可以準確地實現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探究.但卻很少有人提及,究其原因是對氣墊導軌和電腦計時器的使用上有誤區.下面介紹在氣墊導軌上探究a與F、m之間關系實驗中,如何選擇計時器的檔位測得小車的加速度.1氣墊導軌實驗的測量原理如圖1所示,氣墊導軌上與光電門配套的有2個元件:一是擋光片:有2個類型,單片和凹片.另一個是電腦計時器,電腦計時器有幾檔(在面板上依次排列著),如圖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