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經濟憲法芻議
時間:2022-11-06 04:57:25
導語:和諧社會的經濟憲法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馬玉霞工作單位:甘肅廣播電視大學
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反壟斷法被稱為經濟憲法、自由企業大憲章、經濟法的基石,占據著重要的法律地位。5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6雖剛剛頒布,并不盡善盡美,但卻是其他的競爭法無法取代的,成為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里程碑意義,其法律精神與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為實現社會的實質性和諧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具有經濟憲法的作用。
一、均衡利益,縮小收入差距
反壟斷法通過平衡各經濟主體的利益,形成限制利益壟斷或獨占的機制,縮小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收入差距,把分配重新拉回到按勞分配為主的尺度上。在我國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利益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令人羨慕的國有企業職工現在卻成了下崗職工,以前令人恥笑的個體戶、小商販、打工崽、打工妹突然變成了爆發戶企業主老板;以前不管什么行業,收入差距并不大,現在壟斷行業收入凸現,是非壟斷行業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同在一片藍天下,為什么收入差距這么大呢?隨之產生了許多新的階層和群體:私營企業主、外資白領、農民工、下崗工人以及享有特權的階層,強勢群體、弱勢群體,富裕群體、貧困群體,壟斷行業群體、非壟斷行業群體等等,由于資源分配不均衡,各階層和利益群體之間出現各種利益矛盾,使平等對話、寬容共存成為人們一種奢侈的追求,造成這一不和諧狀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壟斷,是經濟壟斷以及經濟壟斷背后的權力壟斷,壟斷進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不同行業的職工收入差距過大。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外經貿、旅游、電力、煤氣、供水、電信、運輸、煙草等行業,職工平均工資比全國企業平均水平高出5%~12%;二是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過大。據統計,23年城鎮居民家庭年收入,最高收入戶是最低收入戶的815倍,是困難戶的1131倍;24年收入最高的1%的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近一半,而收入最低的1%家庭財產比重只有1%左右。2%的人占有8%社會資源,而8%的人只占有2%社會資源,貧富差距的懸殊已成為社會的突出問題。反壟斷法的頒布,開始對壟斷說不,向壟斷發難,對壟斷行為進行規制,對壟斷行業高工資進行限制,逐步形成利益制約機制,從客觀效果上分析,必將在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中起到經濟憲法的作用。
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公正
保護消費者權益是反壟斷法的終極目標和本質所在,我國反壟斷法第一條規定: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特制定本法。指出了反壟斷法的途徑、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性目的,即維護社會實質公平公正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諧社會的基石是公平公正,表現在其一,相對于一個行為主體而言,社會公平所彰顯的是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其二,相對于人際關系而言,社會公平所反映的是占有或使用某種社會資源和產品的均衡化狀態。[1]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是競爭性經濟,通過市場這個無形之手配置資源,通過市場競爭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社會需要的眾多領域、部門、產品和勞務的生產中去,產生最佳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求,然而,由于市場本身不能維護公平競爭的局限性,使集中、壟斷不可避免,集中、壟斷反過來限制、排斥競爭,阻礙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通過訂立和約、同盟、協議以及利用壟斷地位,排斥和限制其他的競爭者從事與自己相同或相關的行業,強制消費者失去選擇商品的權利,同時使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失靈,從中牟取壟斷利潤。22年的微軟訴訟案的辯論焦點就是在消費者選擇問題上。微軟公司把它的因特網瀏覽器與視窗98操作系統捆綁在一起的銷售行為,不是便利了消費者,而是損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輕視了消費者的需求,最終美國華盛頓地區聯邦上訴法院裁決,判定該行為為損害競爭者和消費者利益的壟斷行為。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經營者天然地壟斷著商品的成分、性能、構造、功能、成本等以及與服務本身有關的各種信息,而消費者對所要選擇的商品的認識基本上是基于經營者提供的信息,假如經營者提供的信息不真實或者不充分,消費者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實際上是對消費者利益的一種損害。在5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6第七條中規定經營者應當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嚴格自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專營專賣地位損害消費者利益。如果經營者存在因信息誤導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在反壟斷訴訟中應根據無過錯原則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推定被告有過錯或無過錯,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體現了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以及占有或使用某種社會資源和產品的均衡化狀態,從法律角度上講,穩固了和諧社會的基石。
三、轉變政府職能,破除行政腐敗
行政腐敗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壟斷,即政府及所屬部門利用行政權力限制或排擠競爭,其形式是以權謀私,其主要內容:尋租和造租。尋租是經濟主體為了穩固自己的壟斷地位尋求政府的庇護和支持,防止他人侵犯,如行業壁壘、地方保護,條塊分割,通過尋租,壯大了利益集團的勢力,與政府中的某些官員形成了聯盟,孕育了經濟和政治的雙重腐敗。造租是權力所有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再造出一定的權力,使再造的權力直接參與市場進行交易,獲取傭金。行政腐敗的危害不僅僅是社會資源的浪費、收入差距的拉大、社會道德水平的下滑、民主化方向的消解、行政體制改革的遲緩,更重要的是對一個國家政治穩定的合法性的直接的損害。因此要轉變政府職能,破除腐敗,最關鍵的是要排除行政壟斷,雖然5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6中只對濫用行政權力作出了法律規定,但濫用行政權力是行政壟斷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抓住了行政壟斷的核心內容,對濫用行政權力進行規制和制衡,使行政權力得以回歸,消除尋租、造租現象,將有效促進政企分開、兩權分離,政府職能轉變,維護平等的市場競爭機制。
四、與國際經濟接軌,擴大對外開放,奠定物質基礎
多數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5反壟斷法6,最早是美國的5謝爾曼法6,具有世界各國反壟斷法之母的稱號。隨后,日本在1947年頒布了5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法6,德國于1957年頒布了5反對限制競爭法6。1958年生效的5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6第85條至第9條是歐共體重要的競爭規則。此外,歐共體理事會1989年還頒布了5歐共體企業合并控制條例6。意大利199年頒布了反壟斷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所有成員國都有反壟斷法。反壟斷法已成為市場經濟國家基本的法律制度,是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的重要保障。我國的市場經濟雖處于發育和生長期,但壟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經營者為了減少競爭壓力和逃避競爭風險,總是想方設法地限制競爭,如企業聯合限價、聯合限制生產或者銷售數量,或者相互分割銷售市場等。在社會轉型期,由于政府職能的轉變不到位,政企不分的現象仍未得到改變,行政性壟斷仍十分嚴重,從而不僅損害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而且使取得了壟斷地位的企業沒有市場競爭的壓力,喪失創新動力,結果阻礙了國家經濟和技術的發展。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國內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多的外國語,普通話沒有繼承上述用法,而是廣泛保留在各方言中。目前看到的是各地方言的零散研究文章,未見系統整理。3.現代漢語的呢在5元曲選6賓白中只限于非疑問形式+呢的句型,用法單一。那、哩卻使用廣泛,大多用于特指問句,也可用在是非問句中。少數那用于選擇問句。4.麼在5元6賓白中的是非問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兼有現代漢語嗎(表疑問)與吧(表測度)的功能。還與其他語氣連用為也麼、了麼、來么,但疑問語氣的重點仍在麼上。
- 上一篇:公權力與經濟憲法探索
- 下一篇:當代宏觀調控的經濟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