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生活質量構建論文
時間:2022-04-19 10:13:00
導語:農民生活質量構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活質量是對人們整體生活水平的綜合描述。生活質量指標體系的建構,應與人的需求層次相適應,并正確地反映社會現實。根據調查地點的情況,建立了與調查地點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相當,與農民生活、交往、家庭狀況、農村發展等方面狀況相適應的指標體系,并具有一定的預測功能。
關鍵詞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建構現實基礎
生活質量是對一個社會中人們總體生活水平的綜合描述。現代社會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社會發展應以提高人的福利為最終目標。因此,生活質量也是一個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谶@樣的認識,國外學者很早就開始了生活質量問題的研究。我國學者也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生活質量的研究,并在80年代中后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驗研究。但是生活質量是一個動態的指標,它的研究必須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生活方式也日新月異,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把針對不同群體開展的生活質量的經驗研究作為一項經常性的課題,隨時了解人們生活質量狀況,以跟上時代的發展。目前,我國又提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生活質量研究更成為研究我國人民生活質量變化歷程、認識目前社會狀況及指導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國生活質量研究起步較晚,因此目前的研究還大多集中在城市層面上,廣大農村地區還是這一領域的空白。為此,2004年5~6月,筆者選取湖北省洪湖市的三個村開展了農村生活質量的調查,以期對農民生活質量問題作一初步認識。調查開始前,筆者參考了國內外學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以期建構科學、合理的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在作進一步介紹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國內外關于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建構的主要內容。
1國內外關于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建構的方法及依據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生活質量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的理解,在對生活質量的測量與評估上也存在三種不同的方法。第一種是從影響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客觀條件方面來理解,因此在測量與評估時也都主要運用衣、食、住、行等反映人們生活條件的客觀指標。第二種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者,大都從主觀感受方面來理解生活質量,因而他們主要用反映人們生活態度和滿意度的主觀指標來測量與評估生活質量。第三種是將上面兩種理解結合起來進行考慮,認為生活質量是反映人們生活的客觀條件和人們對生活的主觀感受兩部分組成,因而在對生活質量進行測量和評估時,有選擇性地從上述的兩個指標體系中選用部分指標。
對生活質量的理解和測量的三種方法,與人的需求層次相適應,同時也是社會現實基礎的反映。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依次反映人的生理、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五個方面的需求是同時存在的,另一方面,當某一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較高層次的需求就會成為主導需求,代表了當前的需求層次。生理、物質方面的需求與生活質量的客觀方面相聯系,是較低層次的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與生活質量的主觀方面相聯系,是較高層次的需求。生活質量的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的需求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下,人們的需求滿足程度不一,這兩個方面有所偏重而已。當生產力不發達,社會發展水平不高時,人們的需求程度較低,傾向于將收入增長中的大部分用于增加消費、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以此來提高整體生活質量。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不夠發達,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因此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主要體現在物質生活水平的變化上。而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發展程度較高,人們的需求層次也較高,人們主要關注的不再是物質方面的需求,而轉向精神方面的需求。美國已從“工業社會”進入“后工業社會”,社會的基本矛盾已從人與自然的矛盾(即生產力或經濟發展水平的范疇)轉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即人與人主體間性的范疇),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主要是在人際交往中所獲得的他人的認可、自尊感、親密感、成就感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的滿足程度,而這些需求只能在社會生活中得到滿足。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盡管人的需求有不同層次,但不同層次的需求是同時存在的。因此,對生活質量的測量,要同時從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來進行(即上述第三種方法),較低層次的需求和較高層次的需求同時兼顧,只是二者應保持不同的權重。
2農村現實基礎及其在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中的反映
如上所述,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不夠發達,社會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物質的需求與滿足程度方面。這是與人們的需求層次相適應的,也是社會基礎的正確反映,體現了理論應該正確反應現實的要求。認識要以現實為基礎,理論應該正確地反映現實,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為了深入了解農民生活質量,就必須對農民群體先作大體了解,以確立認識論的合理途徑,選擇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這套指標體系至少應在表面效度上適應農民的生活。為此,2004年3月,筆者專門到調查地進行了試調查,針對調查對象的特點建構指標體系。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受物質條件限制較大,這種現實基礎決定了本次調查應建立何種類型的指標體系。據洪湖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523.31元,農民整體生活水平處于溫飽階段,以滿足日常衣、食、住、行為主,高檔的奢侈消費品并不多見。由于調查群體的整體需求層次不高,因此以選用物質方面的客觀指標為主,而以精神方面的主觀指標為輔??陀^方面指標選用了個人及家庭收入、消費水平、交通情況、居住及住房設施等方面的指標。同時還調查了家庭人口結構,特別是突出了家中老人與在校就讀成員的數量,以確定家庭經濟負擔程度。這幾個方面以客觀的數字描述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主觀方面的指標選用了對上述幾個方面的主觀評價、鄰里關系、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休閑娛樂、職業、社會服務和生活環境等方面,測量農民的主觀生活感受。主觀生活感受是客觀因素影響生活質量的中間變量,同時它本身也是生活質量構成的重要方面,但起基礎作用的是客觀因素。因此,本項研究力圖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來描述農民生活質量,以物質生活質量為主。這一指標體系的建構也隱含了本項研究的理論假設,即由于農民整體生活水平不高,物質生活水平對農民生活質量有較大的影響。
(2)生活方式與城市有很大不同,相當多的農民還保持著較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勞作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交往上,以與親戚、鄰居交流為主;在娛樂上,寄托于電視、麻將和閑聊……這種狀況,決定了各個指標的具體內容(如封閉式問卷中提問的方式和答案選項)。因為指標的建構一方面要描述農民生活的方式,另一方面要解釋這種生活方式對生活感受(同時也是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為此,在勞作上區分農閑與農忙季節的勞動時間,并測量勞動強度對勞動者的主觀感受的影響;在交往上,測量農民交際范圍(左右幾家的鄰居、對同村但不同組的村民的熟悉程度)、對象(鄰居、親朋好友等),測量農民獲得他人認可、自尊心的滿足程度;在娛樂上,描述農民的娛樂方式(打麻將、看電視、閑談等)……農業勞動和農村生活的特殊性,需要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指標來進行描述,對這些指標的具體描述直接來源于對農民生活的觀察。
(3)由于大量農民外出務工,農村只剩下婦女、兒童和老人,成為農村的一大特色。在指標體系的建構上,要著重描述這種狀況,并分析它對農民生活質量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包括兩個相反的方面:①積極的方面:農民外出務工,為家庭帶來了收入,提高了物質生活質量;②消極的方面:農民外出務工,使家庭分散,夫妻分居、父母與子女分離,在此情況下情感是否會變得淡漠;互動方式(打電話、寫信、帶口信等),互動頻率的不同,是否會影響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從而對生活質量造成影響;更有甚者,許多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全體外出,家中只剩下老人,有的老人還需照顧未成年兒童,這些老人和兒童的生活質量會起什么變化。建立與這種狀況相適應的指標體系,具體來說包含:第一,外出務工者對家庭物質生活方面的影響,如收入、住房情況、家庭設施、日常消費等物質生活方面;第二,設立多項指標,測量外出務工者與在家留守人員之間的互動方式、頻率、關系的變化等。這些方面的變化最后通過主觀評價指標與生活質量指標聯系起來。
(4)農民物質生活質量不僅與其家庭經濟狀況直接相關,而且受農村公共設施的直接影響。最近幾年以來,本項研究的調查地點經濟發展較快,新建了多項農村公共設施,如1997年修建了十幾公里的水泥路,改善了農民的出行條件,也帶動了當地交通業的發展,客車、麻木(客運小三輪摩托車)大量涌現;新修了農田基本設施,改善了農民的勞動條件;新建了水塔,有線電視入戶,電話線也牽到村中。這些新的公共設施直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這些新的變化,在調查中不能忽視。為了反映這些變化,在指標體系的建構中,一方面測量農民對這些設施的評價水平;另一方面在時間上作縱向對比,以過去為參照標準,測量公共設施對農民生活質量的影響。
(5)由于社會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生活質量不但要描述目前的生活狀況,同時還要具有前瞻性,有預測未來變化趨勢的能力,因此,在指標體系的建構中增加若干預測項是必需的。根據調查地點的狀況,本項研究在指標體系中增加了三項預測項,分別是家庭訂閱報刊的情況、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對環境污染的認識程度。前兩項關注個人的發展,后一項關注環境的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在不同時點測量這幾個問題,將會得到不同的回答,從而有助于了解其與生活質量的內在聯系,也有助于判定社會的進步程度。
總之,指標體系的建構首先追求的是表面效度,即指標與調查對象相適應的程度。表面效度的判定要從社會現實基礎出發,同時要直接來源于調查對象的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的現實狀況來衡量農民的生活質量,并以日常生活中的變量來求證理論假設。
參考文獻
1易松國.生活質量研究進展綜述[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2)
2時蓉華.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3劉少杰.后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 上一篇:農民增收環境建設論文
- 下一篇:財政體制改革路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