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在一帶一路信貸的應用

時間:2022-05-07 10:31:04

導語:區塊鏈技術在一帶一路信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塊鏈技術在一帶一路信貸的應用

“一帶一路”倡議是在全球范圍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目標的奠基石。尤其是2020年經歷了疫情大考,全人類“同命運,共進退”不僅是哲學理念,更是與時俱進的務實選擇。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與常態化的疫情形勢,“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完善全球治理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目標的行動指南。此外,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打破國際金融領域的信息壁壘,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投融資活動的“低碳化”趨勢,都在重塑金融行業的格局。金融機構作為“一帶一路”的參與方,需要在“學、思、踐、悟”中與時俱進,防范金融風險,以金融科技驅動創新實踐,論證以搭建區塊鏈技術為依托的智能平臺的可行性,提升信息對稱性,共建數字化“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國際信貸合作中的挑戰和對策

“一帶一路”國際信貸領域的風險“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在務實合作中不斷開創雙贏格局,從中國倡議邁進了全球共識的新階段。如何形成更加透明有效的共識機制,是實踐中面臨的長期課題?!耙粠б宦贰毖鼐€涉及100多個國家,建設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投資者在“一帶一路”沿線參與建設的項目大多集中在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或基建等傳統領域,項目周期長,前期投入大,容易造成“擱淺資產”;金融機構為項目合作提供的金融服務也始終面臨政治、經濟、金融市場、法律、聲譽等多重風險交織疊加的挑戰,因此政策制定者、監管部門、金融機構、投資者等參與方,都需要探索有效的風險防控策略與化解措施。作為融資、融智的主體,金融機構更應立足全局,抽絲剝繭,評估和管控潛在的金融風險,穩健推進務實合作。在數據信息層面,“一帶一路”關聯數據愈加復雜的非線性演化迭代,令信息傳遞難以實現全天候的實時互聯互通,為務實合作的效率帶來了挑戰。在主權信用層面,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處于政治轉型期、民主改造期或局勢動蕩期,國家政權穩定性薄弱,國家政局穩定性較低,政策風險較高。例如,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普遍面臨政治轉型,民族矛盾和沖突長期存在;突尼斯等北非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依然處于過渡期,國內局勢易發生動蕩;南亞地區的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國長期受印度長臂管轄,多方勢力交織對峙,政局走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環境差異較大,各國法律的區域內國內法、國際私法、國際商法、國際公法相互交織,即使達成跨國法律協調機制,執行層面的法律沖突仍較難避免。在信用基礎層面,由于透明有效的共識機制較難形成,復雜的政經動態為“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效果帶來了挑戰。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一帶一路”國際信貸管理體系的必要性為更好評估各類風險,助力“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筆者建議由政府部門牽頭統籌境內外的信息統計和分析工作,完善相關數據庫,構建一個多方金融機構“信息共享、自主決策”的全口徑信息管理平臺,該平臺可有效避免中資金融機構對單一客戶多頭授信和內部價格競爭的局面。在具體的操作層面,可導入中國信?,F有的國家風險數據庫,參考彭博、路透等數據和業務模塊的功能設計,運用數字平臺、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工具建設統一完備的采集、處理、分析、分享平臺。數據庫設立后,可依托區塊鏈技術進行應用實踐,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等共同參與跨境支付、征信、風險預警等場景的數據更新和補充完善,在突出數據的專業化、智能化、不可篡改性的同時,強化統計數據的國際比對、邊緣計算論證和分析職能。建立官方的“一帶一路”國家統計數據庫,全面展示沿線區域的對外貿易、資金和勞動力變化、項目開發、技術合作等情況,有助于金融機構進行科學的投融資決策,同時在推動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時,提升行政決策效率和風控水平。對金融市場落后的國家,重點關注銀行體系的建設水平和資產安全情況;對弱勢貨幣國家,重點關注美歐政策外溢性影響;對經濟結構單一國家,重點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產生的影響;對技術落后,行業碳排放集中度高的國家,重點關注綠色審慎監管的相關數據;制定個性化的“脆弱性”關鍵風險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壓力測試,研判風險成因,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和重大風險事件快速響應機制,防范市場“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同時,積極應用相關智庫機構的研究成果,加強趨勢分析、前景研判等輔助事項的報告,提升金融機構的融資和融智服務水平與雙多邊經貿合作實效。在全口徑管理體系的基礎上,研究構建以區塊鏈為技術支撐的數據庫,提升市場信息的對稱化程度,打造“數字絲綢之路”,服務全球實體經濟的發展。以全面數字化為路徑,實現“金融雙循環、實體經濟雙循環、貨幣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領域除了為全球帶來了“比特幣”的貨幣變革之外,在很多領域可發揮作用。例如,在推進“一帶一路”融資合作的過程中,搭建智能信息處理平臺可幫助我國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實現信貸全流程的信息共享,降低對外融資的管理成本。以智能合約為基礎的信貸合同上鏈和人工智能語言解析功能,可為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提供市場全景信息。針對歷史交易背景復雜的非標準貸款合同數據,自動進行風險校驗,并通過上鏈存儲、展示分析、智能結果比對共享等功能,大幅提高匹配目標客戶和項目的效率。構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區塊鏈平臺,可以交叉發現用戶的多維度業務需求,為金融機構提供精細化的推薦服務,有效發掘潛在合作,并顯著降低傳統的信息調研等成本。

區塊鏈技術為載體的金融科技在“一帶一路”國際信貸領域的應用建議

以智能合約為抓手,降低合同執行成本,促進區域協調發展2010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經歷了頻繁的震蕩波動,經濟結構單一的能源出口型國家極易受到市場沖擊。以非洲區域為例,近年來非洲國家赤字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2020年的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疊加因素,令很多非洲國家的債務可持續性形勢更加嚴峻,截至目前已有32個非洲國家正式申請加入了G20緩債倡議。如何通過金融合作的方式,帶動以非洲區域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振興,是目前各類金融機構尤其是開發性金融機構促進高質量國際合作的重要議題。筆者認為,搭建“數字絲綢之路”平臺,將區塊鏈技術寫入智能合約,根據歷史信貸合作,可有效預判法律、主權等金融風險,有助于培養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契約精神,規范市場準則,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可在約定期限內進行提款、還款計劃的自動提示和執行,可顯著降低信貸合同管理的邊際成本,有效增強合同執行效力。區塊鏈技術的天然特性令智能合約在全流程執行過程中公開透明、點對點、可追蹤并且不可篡改,增加了任一參與方的違約成本,可有效降低信用風險。以技術平臺為依托,助力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我國的傳統制造業已經領先全球,但金融行業的發展仍有較大提質升級的空間。如果說以鋰電產業為代表的電氣化革命在近百年來為全球汽車制造商提供了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那么數字貨幣就是金融領域百年一遇的契機。在更廣闊的市場范圍內進行區塊鏈信貸合約的試驗和應用,積累經驗和市場份額,將會引領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如果中國的金融機構能夠把握機遇開疆拓土,通過大數據算法等技術將資本流動和商業活動高質量鏈接,為數字人民幣開拓市場,建立健全貨幣回流機制,將有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焖僭鲩L的跨境貿易涉及多幣種的跨境資金清算體系。當前的國際信貸支付體系以美元為主,很多國際大宗商品從開采、運輸到銷售都采用美元計價和結算,現有流通體系容易導致他國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從而單方面制定利益傾斜的貨幣政策。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數字化的萌芽階段,這是一個良好的戰略契機。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境外機構和個人在資本項下的資產配置中,也越來越青睞人民幣金融資產。外資持有的境內人民幣股票和債券的規模已從2013年的3000億元上漲至2020年的3萬億元(見圖1)。高質量的對外開放將持續促進國際市場對人民幣金融資產的配置偏好,我國央行發行的數字人民幣已經實現了以主權信用為基礎的發行機制。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人民幣作為國際經貿合作的流通載體,有利于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的方法完善資金融通系統,統籌整合多方位資源,引導中資企業走出去,引導國內市場將過剩產能轉移至海外布局,釋放當前各部門不斷高企的杠桿率(見圖2),優化全球資源配置,促進“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實現雙贏格局。輸出中國標準和中國技術,以點帶面,撬動并促進產業鏈向海外轉移擴張,并暢通國際貿易項下和資本項下的貨幣“雙循環”。政策對接和機制建設層面,未來可探討進一步拓展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優勢,政策的著眼點如果以金融領域數字貨幣為支點,將具備強有力的資金融通功能,推動實體經濟蓬勃發展,實現金融科技、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以數字化聯動為路徑,突破傳統監管瓶頸,構建金融監管新模式監管部門在數字化金融服務過程中的充分參與,可打破傳統的金融監管方式滯后于金融產品創新的局面,有效規范經濟活動并提升市場效率。傳統的監管方式以金融風險暴露后的事后監管為主,易導致金融創新在初始階段的“野蠻生長”,如果監管部門依托云計算技術設置符合金融風險的數據指標,則區塊鏈系統將自動執行報警任務,發出預警信號。從操作層面上看,監管機構可成立區塊鏈技術專項研究團隊,根據不同的業務場景,制定多維度的全景監管路線圖,接入金融機構的智能合約和跨境結算系統,更好實現數字化時代大平臺功能的搭建和維護。從監管部門的角度看,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需要金融機構定期向央行提供各類經營數據報表,監管機構定期進行匯總分析,往往是以季度為頻率。傳統監管方式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仍相對缺乏時效性,難以針對各類金融風險的萌芽做出更加精準的預判。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低碳化轉型和《巴黎協定》重啟的時代背景下,監管部門也對行業和機構的碳排放數據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監管部門如何應對綠色工業革命帶來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未來可考慮構建智能區塊鏈平臺將投融資合作數據上鏈運行,實現穿透式監管,了解全球范圍各地區、各類型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行業集中度、交易支付等指標,并進行實時監控和智能警報,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和市場失靈隱患。從市場參與者的維度看,區塊鏈技術擺脫了人為操作的信用風險,其自發性的共識機制可同步促進監管機制與實踐方法不斷完善,市場運行也將更加透明有效,重視“契約精神”也將成為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必然選擇,從而間接促進了全球文明程度的提升。以數字化金融服務為目標,構建“多維度”的雙循環格局在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大趨勢中,金融的外循環已初具雛形,進一步拓展金融外循環時可考慮運用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算法,在海外業務的信貸領域進行試點,建立“創新沙盒”的案例。如果設計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積累的經驗是充分的,技術儲備是充足的,未來也將會向國內更復雜的內循環引進,從而提升國內經濟金融內循環的效率。當前疫情形勢和全球政治經濟動態依然風云詭譎,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各大經濟體都在開辟新發展路徑。金融機構幫助外貿型中小企業復工擴產、緩解全球產業鏈受到的沖擊迫在眉睫。我國的金融機構不斷創新產品和機制,運用數字化的技術為全球市場輸入“金融智慧”,在實體經濟雙循環的過程中,實現了系統集成、數據處理、技術咨詢、跨境資金調配等全方位的金融合作。在全球疫情常態化的大環境下,數字“一帶一路”面臨新的機遇,從持續借助金融科技和“非接觸”模式推出產品服務,再到系統化的實施舉措,數字化的金融服務逐步取得了多維度的“雙循環”成效,為全球經濟復蘇和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搭建數字化聯動平臺:區塊鏈技術優化金融機構“一帶一路”信貸管理的實踐方案

金融機構作為“一帶一路”的參與方,發揮了為客戶授信,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的重要職能。在很多金融機構的國際業務項目的風險案例中,尤其是針對“兩頭在外”的雙異地項目,在實際操作中的盡職調查可能主要依賴客戶提供信息和獨立第三方的判斷意見,難以對借款人提供的信息進行交叉驗證和全面佐證。在開發評審等多個環節,很難精準識別數據造假等法律和道德風險。此外,金融數據的非線性和隨機性特征,令傳統的包括Logit、Lasso等計量統計分析方法都遇到了困難。區塊鏈技術可以在信貸領域提升金融機構用戶的風險識別能力和決策效率,發揮“數字化”聯動的能效優勢,充分賦能金融,完善經濟活動的交易機制,暢通實體經濟各領域的國際合作。筆者在匹配信貸業務基本流程的基礎上,設計了以下基礎應用的平臺規劃圖(后續可在政府部門的統籌下接入天眼查、彭博等外部數據系統,擴展上鏈數據),為金融機構和市場參與者共建“數字絲綢之路”、高質量服務“一帶一路”實踐提出操作建議(見圖3)。核心引擎層分為區塊鏈引擎和人工智能引擎兩大部分。區塊鏈引擎將平臺上的智能合約、共識機制、加密算法以及多種數據庫進行整合,為平臺的安全可控提供高性能保障。人工智能算法引擎包含了智能匹配和自然語言識別處理等重要組成部分,為平臺賦能更加精準的智能服務。接口層提供實現平臺上層應用所需的所有接口,具體包含RestAPI/WebService/移動端接口、區塊鏈套件SoftwareDevelopmentKit(SDK)、人工智能SDK、節點管理、賬戶管理、合約管理等一系列工具。該設計允許用戶使用任何一種編程語言進行編碼,以表達每項業務邏輯。應用層作為平臺頂層設計,為用戶提供平臺功能的可視化服務,是平臺服務功能的具體表現并且具有可開發的延展性。同時,應用層僅為決策者用戶提供以歷史數據為依據的結論性信息,不涉及披露其他參與者(比如其他金融機構)的商業秘密。具體到單個貸款協議,應用平臺不會公開任何金融機構的貸款協議的貸款條件和其他具體內容,僅向用戶反饋合同執行的結果,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客戶)的財務指標變化情況、償債情況、違約記錄等;項目層面的施工建設進展是否達到預期等結論性信息。應用層的金融監管模塊接入了監管部門的宏觀審慎管理分析功能。實踐中的具體操作:開展國際信貸業務時,貸前客戶識別模塊可提供鏈上客戶的歷史信貸信息供金融機構查詢。智能匹配模塊根據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通過鏈上大數據分析,智能推薦一些潛在的貸款客戶,金融機構后續可以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評估調研,全網智能篩選的功能可節約人力成本,同時大幅提高金融機構的管理效率。盡職調查模塊可以完成金融機構在項目前期的盡調流程,對所需的常規財務數據和調查表等進行收集和分析論證。信用評估模塊包括客戶信用評級、所在國政治法律等風險評估以及項目評審。授信額度模塊可讓信貸操作員在平臺上看到一個潛在客戶的信用結構,確??蛻羰谛判畔⒏庸_透明,有效防范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信用風險。合同管理模塊包括根據協議約定,實現貸款發放和資金支付等功能。

結語

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的樸素道理是“要想富,先修路”;2008年之后,中國中部城市因縱橫發達的高鐵網絡而崛起;未來的選擇是建設內涵豐富和外延廣闊的“信息高速公路”。2020年以來,受肺炎疫情、債務風險、地緣沖突、氣候變化等外部影響,中國的金融機構更需以開闊的眼界和實踐方法整合多方資源;以創新的思路,運用金融科技提升信息共享的效果,實現高質量共建“數字絲綢之路”,促進全球實體經濟穩健發展的長遠目標。

作者:劉冰